書院150年絃歌不絕,它還是“五四”寧鄉新文化運動中心

書院150年絃歌不絕,它還是“五四”寧鄉新文化運動中心
書院150年絃歌不絕,它還是“五四”寧鄉新文化運動中心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楊度《湖南少年歌》 中的這句話將湖南人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描寫得淋漓盡致。

湖南之所以能呈現出“經世致用、知行合一、敢為人先”的人文精神,得益於湖南教育的發展,而各類書院的興盛跟湖南近代教育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長沙寧鄉,就有這樣一所書院,它是“五四運動”前後寧鄉反對封建禮教、傳播新文化的中心,而且成為這一時期寧鄉人民革命的搖籃。

新湖南客戶端特別策劃《讀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近這所擁有150多年曆史,至今仍絃歌不絕的雲山書院。

書院150年絃歌不絕,它還是“五四”寧鄉新文化運動中心

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讓學校成為寧鄉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清寧鄉人劉典一生跟隨左宗棠南征北戰,是赫赫有名的湘軍將領。湘軍將領大多是傳統儒生,執著追求“聖賢之學”與“豪俠之質”。一大批湘軍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都先後創辦書院、招納賢良。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1864年,劉典在回鄉丁憂期間,結合寧鄉實際辦學情況,倡建雲山書院。1867年,這所集全縣之力的雲山書院終於落成。

書院150年絃歌不絕,它還是“五四”寧鄉新文化運動中心

書院建成十年後,劉典特意為院志《雲山書院志》作序,“是故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篤行以踐其實,誠能百倍其功,則愚必明,柔必強。從此臻於純粹,處為大儒,出為良佐,學至為功偉矣哉!”

正如劉典所期盼的那樣,雲山書院不僅方便了上寧鄉的學子們就近求學,為國家培養了人才,也為重整當時的社會秩序,淨化社會風氣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遷,雲山書院也歷經了多個發展階段。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雲山書院改為雲山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改名為寧鄉第二高等小學。這段時間裡,學校與時俱進革新教育,提倡新思想。特別是“寧鄉四髯(何叔衡、姜夢周、謝覺哉、王凌波)”來校任教後,學校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這讓學校成為了寧鄉新文化運動的中心,為革命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

書院150年絃歌不絕,它還是“五四”寧鄉新文化運動中心

發動學生成立學生會,提倡寫應用文;反對尊孔讀經,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提倡教育與政治相結合,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是姜、謝、王三人在學校進行改革的重點。他們利用教學和課餘等時機,向學生介紹國內外形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馬列主義傳播到校,《嚮導》《新青年》等書刊成為了學生們最喜愛的讀物。1925年,學校還成立了黨團組織,這更加推動了學生的思想走向革命化。

學校培養的學生中不僅有夏尺冰、周鳳陽、喻東聲等為革命事業犧牲生命的烈士,還有甘泗淇、嚴嶽喬、姜亞勳等為新中國誕生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傑出人物。

150年時光飛逝,雲山學校在歷史的動盪中,始終薪火相傳,開門辦學廣納賢才。如今的雲山學校裡,學童們朗朗的讀書聲清脆悅耳。這聲音迴盪在水雲山下,似在告慰先賢……

書院150年絃歌不絕,它還是“五四”寧鄉新文化運動中心

呈“國”字型佈局,層層遞進,庭院深深

溈江與楚江在不遠處合流,水雲山山勢逶迤,天馬山、螺頭山左右環抱相接,滿目蒼翠。書院座南朝北,整個建築呈“國”字型佈局,宏偉壯觀。

中軸線上依次為總會門、講堂、藏書樓和先師堂,層層遞進,庭院深深。左右各列廳房兩排,分16壘,共有房屋158間。

書院150年絃歌不絕,它還是“五四”寧鄉新文化運動中心

歲月滄桑,寧鄉四大書院中,其它三大書院(靈峰書院、玉山書院、南軒書院)早已無跡可尋、僅留其名,只有雲山書院薪火相傳、絃歌不絕,至今仍在辦學。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王銘俊 整理

參考資料:孫意謀《劉典與雲山書院》、寧視界

[責編:王銘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