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看演出、逛夜市、吃夜宵、泡夜店......


你的夜晚是不是很久都沒那麼豐富過了?


資料顯示,美國人60%以上的休閒活動在夜間。在國內,北京王府井出現超過100萬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間商業銷售額佔到了白天的50%,重慶三分之二以上的餐飲營業額是在夜間實現的,廣州服務業產值有55%來源於夜間經濟,長沙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曾引來其他地方廣泛關注。(來源:樂居財經)


那麼,我們是生來就是“夜貓子”嗎?


帶我去找夜生活告五人 - 帶我去找夜生活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01

你的夜生活啟蒙


你最先接觸到“夜生活”是在哪裡?我想絕對不是學校,恰恰是通過家長和老師們眼中那些與學習無關的途徑,比如影視劇。


不久前,曾火遍大江南北的《情深深雨濛濛》因為其中角色的人設問題而翻紅,但我們今天想說的是,依萍在大上海舞廳載歌載舞的畫面和裡面的那些金曲曾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現在都會唱的那種)。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對年齡再大一些的朋友來說,香港“麗花皇宮”夜總會的四朵金花就是女孩們課後集體角色扮演的對象。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影視劇、小說中對夜生活經濟的描寫和代表“小資情調”的酒館、咖啡館、音樂廳、劇院、俱樂部,讓我們對夜間的消費行為和成年人的夜晚充滿憧憬。


02

夜生活與文藝發展


繁忙的城市夜生活除了拉動夜間GDP的增長,還有什麼“特殊功能”嗎?


▷▷▷

居然還能推動藝術和設計的發展!

平面設計師想穿越回兩個世紀前的巴黎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在倫敦和巴黎這樣的大都市,上層社會、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年輕大學生們從17、18世紀開始最先享受夜生活,19世紀末的巴黎更被稱為“享樂之城”,夜店經理們找明星表演的需求與日俱增,歌手、舞者和演員也紛紛尋找個人推廣的機會。於是,“海報”這個個人推廣媒介出現了,巴黎的街頭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藝廊。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在當時的海報藝術界,圖盧茲·勞特列克最為才華橫溢。他在藝術家和藝人當中找到了歸屬感,對頹廢的夜生活顯示出極大的熱情。他為紅磨坊設計的海報在巴黎各處貼了3000份,引起全城轟動,圖盧茲·勞特列克就在那時一夜成名。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另外,隨著西方沙龍文化的興起,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等喜歡聚集在一起暢談,咖啡館、夜總會扮演的正是他們的公共客廳。


這樣一個共同享有的舒適空間,不像私人住宅那樣慵懶隨意,也不像辦公室那樣過於正式,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營造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氛圍,也催生了19世紀末巴黎著名夜總會黑貓夜總會和女神遊樂廳以及系列藝術設計。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黑貓夜總會和女神遊樂廳海報


巴黎的夜生活為全世界嚮往與效仿,巴塞羅那的青年藝術家拉蒙·卡薩斯·卡爾沃與佩雷·羅梅烏在當地開設了一家同樣吸引文藝分子聚集的場所“四隻貓咖啡館”。那裡不僅可以喝咖啡,還可以發行雜誌、舉辦展覽、探討繪畫、文學、音樂。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畢加索在赴巴黎前就是四隻貓的常客,他在裡面結識前輩、操刀菜單設計,還舉辦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場畫展。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其實除了設計以外,夜生活也催生了許多繪畫鉅作,比如馬奈的《女神遊樂廳的吧檯》,其背景就是女神遊樂廳。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

夜生活的“遺物”,擴寬“空間”的概念


你知道嗎,夜總會、歌舞廳等夜生活的場所和元素還能作為“遺物”存在於博物館等文藝場所中。


比如,作為20世紀70年代美國俱樂部文化、夜生活文化、音樂文化等領域經典代表的傳奇俱樂部54俱樂部(Studio 54),在1979年兩位創辦人因違法逃稅被警方逮捕,無暇再管理俱樂部而關閉。1985年,這裡變成了紐約頂級藝術家的聚集場所鈀金夜總會(Palladium nightclub),安迪·沃霍爾、基思·哈林、朱利安·施納貝爾等能代表曾經54俱樂部文化的藝術家、設計師、明星皆出席了開幕之夜。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紐約的鈀金夜總會內部,由日本建築師磯崎新設計,壁畫由基思·哈林設計


另一邊,位於德國萊茵河畔魏爾的維特拉設計博物館曾通過融合一系列“夜生活文物”,比如柏林超級俱樂部Berghain的比例模型、Haçienda的舞池,與英國狂歡文化興起相關的曼徹斯特俱樂部,使參觀者可以通過鏡像聲音裝置在展廳中欣賞聽迪斯科和電子舞曲。


維特拉設計博物館作為流行文化孵化器,特地以在展覽中融入夜生活的設計元素來凸顯這一核心角色。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當我想到設計時,無論是夜總會還是酒店的設計,看上去如何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給人的感覺怎麼樣。設計並不是為了幫助出售其他產品,而是為了振奮精神。”


Studio 54的創始人伊恩·施拉格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上面這段話。


“希望參觀者最好不要注意到此次展覽中俱樂部的設計元素,只是去體驗就夠了,這樣更能顯示出建築和空間設計的概念被拓寬了,因為完美的氛圍被成功營造了出來。”


針對展覽的設計,維特拉設計博物館的首席策展人Jochen Eisenbrand也如是說到。

可見,夜生活不只是娛樂和消遣的方式,也是設計和文藝思想進步的推動力。


關於“邊界的模糊”,安迪·沃霍爾也曾經營過一家名為Electric Circus的俱樂部,它模糊了迪斯科舞廳和實驗劇院之間的界限,被譽為創造力與反文化衝突的地方。再看當時的海報設計,仍然可以讓今天許多設計從業者眼前一亮。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03

消失的夜生活之當代夜生活圖鑑


除了疫情影響以外,人們的很多夜生活也隨著時代變遷和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消失。有的自然而然演變為另一種生活狀態,有的也讓人惋惜。


▷▷▷

在網絡化的碎片閱讀時代

文青難再擁有24小時書店


你知道嗎?誠品全球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臺灣誠品敦南店將於今年5月關閉。座位、臺階、書架前等地方坐滿人的場景和通宵看書的文藝青年將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

在高樓大廈間的人

不再經歷社區裡的人間煙火


每個城市都有一些“破舊”的風景,它們可能是一個社區。在這個社區裡面除了有住宿的功能,裡面的人還會自發提供飲食等生活服務功能。無論是破舊的小賣鋪還是路邊的小飯館,一來一去間都是人間煙火的味道。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多少創作源於夜晚,又消失於夜晚

看什麼策展攝於南京某社區


▷▷▷

在被工作填滿的年輕人中

手機屏幕填滿了每一個夜晚


當結束了繁忙的工作,很多人只想迅速回家,躺在沙發上或床上開始煲劇或者休息。K歌、蹦迪、喝酒已經不似從前那樣是人人都憧憬的夜生活了。



歷史上,人類對黑夜的感情十分複雜,黑夜常常與恐懼聯繫起來,令人產生“長夜漫漫”的感覺。伴隨著社會制度和思想觀念的變遷,還有電力的一步步普及,夜生活才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走入大眾的日常生活。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的夜生活項目彷彿一直沒有大的改變,反而是隨著生活的變化,不同人的夜生活選擇更多元了。但在一些北方城市或三、四線城市,人的一天大多還是在天色黑暗後就結束了。


夜生活讓城市更豐富、更完整,漫漫長夜,總有人想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這段被禁錮的時間裡,

我們或許不是想念夜生活,而是想去尋找更多生活和創作的靈感。所以我們期待夜生活,也期待更美好的生活。


看什麼策展討論區


你最難忘的夜生活經歷是什麼

你對當地夜生活有什麼改進建議或期待嗎


圖片及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