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看演出、逛夜市、吃夜宵、泡夜店......


你的夜晚是不是很久都没那么丰富过了?


资料显示,美国人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在国内,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到了白天的50%,重庆三分之二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长沙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曾引来其他地方广泛关注。(来源:乐居财经)


那么,我们是生来就是“夜猫子”吗?


带我去找夜生活告五人 - 带我去找夜生活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01

你的夜生活启蒙


你最先接触到“夜生活”是在哪里?我想绝对不是学校,恰恰是通过家长和老师们眼中那些与学习无关的途径,比如影视剧。


不久前,曾火遍大江南北的《情深深雨濛濛》因为其中角色的人设问题而翻红,但我们今天想说的是,依萍在大上海舞厅载歌载舞的画面和里面的那些金曲曾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现在都会唱的那种)。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对年龄再大一些的朋友来说,香港“丽花皇宫”夜总会的四朵金花就是女孩们课后集体角色扮演的对象。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影视剧、小说中对夜生活经济的描写和代表“小资情调”的酒馆、咖啡馆、音乐厅、剧院、俱乐部,让我们对夜间的消费行为和成年人的夜晚充满憧憬。


02

夜生活与文艺发展


繁忙的城市夜生活除了拉动夜间GDP的增长,还有什么“特殊功能”吗?


▷▷▷

居然还能推动艺术和设计的发展!

平面设计师想穿越回两个世纪前的巴黎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在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大都市,上层社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年轻大学生们从17、18世纪开始最先享受夜生活,19世纪末的巴黎更被称为“享乐之城”,夜店经理们找明星表演的需求与日俱增,歌手、舞者和演员也纷纷寻找个人推广的机会。于是,“海报”这个个人推广媒介出现了,巴黎的街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艺廊。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在当时的海报艺术界,图卢兹·劳特列克最为才华横溢。他在艺术家和艺人当中找到了归属感,对颓废的夜生活显示出极大的热情。他为红磨坊设计的海报在巴黎各处贴了3000份,引起全城轰动,图卢兹·劳特列克就在那时一夜成名。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另外,随着西方沙龙文化的兴起,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喜欢聚集在一起畅谈,咖啡馆、夜总会扮演的正是他们的公共客厅。


这样一个共同享有的舒适空间,不像私人住宅那样慵懒随意,也不像办公室那样过于正式,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营造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氛围,也催生了19世纪末巴黎著名夜总会黑猫夜总会和女神游乐厅以及系列艺术设计。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黑猫夜总会和女神游乐厅海报


巴黎的夜生活为全世界向往与效仿,巴塞罗那的青年艺术家拉蒙·卡萨斯·卡尔沃与佩雷·罗梅乌在当地开设了一家同样吸引文艺分子聚集的场所“四只猫咖啡馆”。那里不仅可以喝咖啡,还可以发行杂志、举办展览、探讨绘画、文学、音乐。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毕加索在赴巴黎前就是四只猫的常客,他在里面结识前辈、操刀菜单设计,还举办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场画展。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其实除了设计以外,夜生活也催生了许多绘画巨作,比如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其背景就是女神游乐厅。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

夜生活的“遗物”,扩宽“空间”的概念


你知道吗,夜总会、歌舞厅等夜生活的场所和元素还能作为“遗物”存在于博物馆等文艺场所中。


比如,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俱乐部文化、夜生活文化、音乐文化等领域经典代表的传奇俱乐部54俱乐部(Studio 54),在1979年两位创办人因违法逃税被警方逮捕,无暇再管理俱乐部而关闭。1985年,这里变成了纽约顶级艺术家的聚集场所钯金夜总会(Palladium nightclub),安迪·沃霍尔、基思·哈林、朱利安·施纳贝尔等能代表曾经54俱乐部文化的艺术家、设计师、明星皆出席了开幕之夜。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纽约的钯金夜总会内部,由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壁画由基思·哈林设计


另一边,位于德国莱茵河畔魏尔的维特拉设计博物馆曾通过融合一系列“夜生活文物”,比如柏林超级俱乐部Berghain的比例模型、Haçienda的舞池,与英国狂欢文化兴起相关的曼彻斯特俱乐部,使参观者可以通过镜像声音装置在展厅中欣赏听迪斯科和电子舞曲。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作为流行文化孵化器,特地以在展览中融入夜生活的设计元素来凸显这一核心角色。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当我想到设计时,无论是夜总会还是酒店的设计,看上去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给人的感觉怎么样。设计并不是为了帮助出售其他产品,而是为了振奋精神。”


Studio 54的创始人伊恩·施拉格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上面这段话。


“希望参观者最好不要注意到此次展览中俱乐部的设计元素,只是去体验就够了,这样更能显示出建筑和空间设计的概念被拓宽了,因为完美的氛围被成功营造了出来。”


针对展览的设计,维特拉设计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Jochen Eisenbrand也如是说到。

可见,夜生活不只是娱乐和消遣的方式,也是设计和文艺思想进步的推动力。


关于“边界的模糊”,安迪·沃霍尔也曾经营过一家名为Electric Circus的俱乐部,它模糊了迪斯科舞厅和实验剧院之间的界限,被誉为创造力与反文化冲突的地方。再看当时的海报设计,仍然可以让今天许多设计从业者眼前一亮。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03

消失的夜生活之当代夜生活图鉴


除了疫情影响以外,人们的很多夜生活也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消失。有的自然而然演变为另一种生活状态,有的也让人惋惜。


▷▷▷

在网络化的碎片阅读时代

文青难再拥有24小时书店


你知道吗?诚品全球唯一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台湾诚品敦南店将于今年5月关闭。座位、台阶、书架前等地方坐满人的场景和通宵看书的文艺青年将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

在高楼大厦间的人

不再经历社区里的人间烟火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破旧”的风景,它们可能是一个社区。在这个社区里面除了有住宿的功能,里面的人还会自发提供饮食等生活服务功能。无论是破旧的小卖铺还是路边的小饭馆,一来一去间都是人间烟火的味道。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多少创作源于夜晚,又消失于夜晚

看什么策展摄于南京某社区


▷▷▷

在被工作填满的年轻人中

手机屏幕填满了每一个夜晚


当结束了繁忙的工作,很多人只想迅速回家,躺在沙发上或床上开始煲剧或者休息。K歌、蹦迪、喝酒已经不似从前那样是人人都憧憬的夜生活了。



历史上,人类对黑夜的感情十分复杂,黑夜常常与恐惧联系起来,令人产生“长夜漫漫”的感觉。伴随着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迁,还有电力的一步步普及,夜生活才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的夜生活项目仿佛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反而是随着生活的变化,不同人的夜生活选择更多元了。但在一些北方城市或三、四线城市,人的一天大多还是在天色黑暗后就结束了。


夜生活让城市更丰富、更完整,漫漫长夜,总有人想去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这段被禁锢的时间里,

我们或许不是想念夜生活,而是想去寻找更多生活和创作的灵感。所以我们期待夜生活,也期待更美好的生活。


看什么策展讨论区


你最难忘的夜生活经历是什么

你对当地夜生活有什么改进建议或期待吗


图片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