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4月17日,萬科雙園的線上發佈會舉行,釋放出成都萬科對於當下改善市場的全新認知和產品創新。同時也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

以萬科錦園和萬科潤園為代表的新一代萬科洋樓類產品,或將成為填補105-130面積區間,解決市場置業人群改善居住的優選方案。

在改善為主導的市場格局中,成都萬科已經完成了體系化多維度的全方位佈局,而純洋樓低密度的錦園和潤園,很有可能成為2020年樓市的“網紅”產品。


◆ ◆ ◆ ◆


2020年,買房人變了


樓市下半場,改善上半場。

據克而瑞四川《2019年成都房地產市場總結及預判》文中顯示,2019年大成都商品住宅100平方米以上成交戶型佔比高達67.5%。

而在“中優”規劃指導下,近年成都中心城區持續以低容積率為主,與較高的土地成本對應的住宅改善高端化。市場不斷加碼改善力度,購房標準不斷提升,裝修、大面積、較高的總價成為改善產品供應的趨勢。

但是,在2020年,不斷提升的置業門檻和正在經歷的疫情讓買房人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據搜建築《疫情中,調查了5266個家庭——有56%想立馬換房!!!》一問中顯示,經歷了2020年一季度長時間居家生活之後,有56%的人有了改善居住條件的打算。與以往不同的是,人們發現,單純的要求面積增長已經不再重要,裝修也不再成為吸引消費的熱點,取而代之的,是採光通風的科學健康化,居住空間的智能優化,居住環境的生態美化,居住服務的全方位化。

需求發生變化 ,但供應卻略顯尷尬。

在當前市場上我們所能看到的,卻是兩個比較極端的現象:主城內,新房供應量小,且受產品指標和區位條件等限制,目標直指剛需用戶;改善端口上,消費升級,300萬量級以上產品層出不窮,150—250㎡面積段成為主打,城市改善人群有了更多選擇。


這時候,需求橄欖中端改善人群消費可選擇量變少,那些因為家庭人口變化,成長週期節點而必須換房的人群忽然發現,面對更高的居住要求,不是掂腳買房的苦惱,而是跳起來摸不著焦躁。自己也成為了“最尷尬”的購房群體。

一直對市場高度敏感的萬科及時發現了這一點。而基於其“城鄉建設和生活配套服務商”的角色定位,萬科認為:從產品的角度沒有統一的標準,不斷變化升級的客戶需求才是改善的真義。大面積高端產品一定要做,但面向更廣泛的改善人群的產品更應該去滿足。市場的空白必然需要填補,而大多數人的改善才是真改善。

萬科“雙園”由此而生,恰好彌補了這一市場空白,也藉此開啟了萬科第四代洋樓的全新時代。


◆ ◆ ◆ ◆


三大實力加持,萬科洋樓變了


有人認為,洞察力、創新力、產品力構成了萬科著力改善需求的三大實力。即:與城市的發展與進化同步,與人的需求提升同步,以造場為核心的產品及生活提供者。


萬科與成都的故事,是從洋樓開始的。

1999年,帶著蜚聲全國的“城市花園”,萬科成都落子川師片區,用這樣一個飽含成都風情,又極具萬科特色的花園洋樓,叩開了成都的大門。

21年間,成都的版圖和城市發展戰略方向不斷延伸,“新一線城市”的名號吸引著無數的房企拿地造屋,洋樓產品數不勝數。


但直到今天,21年前的萬科城市花園依然是成都住宅的經典案例,後來的模仿者眾多,卻無一能完全複製城花的風骨韻味。因為打從一開始,萬科便拿出了自己的真章:

尊重土地,尊重城市的脈絡,堅持以“人”為核心,始終專注於挖掘“人”的生活所需。以此為基礎,萬科在成都深耕21年,期間不斷升級加碼自身的產品創造力和研發能力,尤其在洋樓產品上,更是飽有獨特的萬科工法。

以“城花”作為開篇,情景洋樓敬獻誠意與決心;憑“魅力之城”重磅加碼,展現房企造城力量;用雙水岸加持,解讀水岸洋樓與城市自然的和諧相融;用“五龍山”詮釋城市生態寬景house洋樓模板。回望這21年,我們發現萬科成都一直在解決的,是城市多元化的改善需求,為每一個階段的每一類改善人群,提供適合他們生活的產品。

而創新,從來都是萬科的產品基因。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萬科錦園區位示意圖(僅概略表示項目與周邊環境的位置關係,非等比例製作)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萬科·潤園區位示意圖(僅概略表示項目與周邊環境的位置關係,非等比例製作)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萬科潤園區位鳥瞰圖(僅概略表示項目與周邊環境的位置關係,非等比例製作)


此次發佈的

萬科潤園萬科錦園,分別位於城北和城東主城區域。兩個項目配置相同,打造城市情景洋樓。圍合式佈局,1梯2戶板式設計,七個情景花園佈置,種種指標對應的都是深度改善類產品,能從外部環境和整體佈局設計上達到改善的尺度。

但就是這樣的指標,搭配的是建面105—125㎡的洋樓產品,這就是“雙園”與其他產品的不同之處,也是萬科洋樓迭代的點睛之筆。在有限的面積段內,通過精確巧妙的設計,讓室內空間的利用度無限延伸,房間功能性多樣繁複,既控制了總價,又滿足了改善生活的需求。

好的產品應該是對居住者生活感受與品質的提升,這是萬科成都的洋樓價值觀,是精準洞察力和前瞻性的體現,也是歷練21年後,萬科成都洋樓的又一次迭代的根本。


◆ ◆ ◆ ◆


雙園驚豔亮相,“改善”關注點變了


城市所向,萬科所至。

發佈會中,值得關注的是萬科雙園改善產品呈現出的成長性。

在過去,萬科房子圍繞的是地鐵,但雙園對於地段和區域的解碼顯然又上升了一個層面,那就是對成都“公園城市”時代頂層設計的理解和貫徹。

今年3月,《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優化提升(公示版)》出爐。規劃顯示,在三環至繞城區域的主城範圍的環城生態區將構建10個“生態+生活”的宜居生活片區。今後,城市主場將以生態+產業,生活+生態的方式規劃,在主要的城市生態區和公園周邊將優先配置交通、教育、醫療、商業和產業資源。

這意味著,在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進程中,優化城市空間和要素,特別是在城市生活這一塊,是圍繞著“公園”進行的。這其實也將成為改善居住的第一關注點,萬科雙園顯然得其精髓。

潤園位於北部新城生態區毗河畔,與城市新名片鳳凰山體育中心隔河相望,緊鄰水之心環湖生態區與悅動之心公園等多個生態溼地。此外,世界最大全景聲半露天室內雙面劇場、全國唯一特效景觀公園(來源:成都日報)——成都露天音樂公園,也環繞於此。城市界面高度躍升,高品質居住形態正在形成。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鳳凰山體育中心效果圖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成都露天音樂公園實景圖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毗河綠道示範段實拍


錦園位於東三環外毗鄰千畝北湖公園,雙地鐵(規劃建設中)是基本配置。規劃中的地鐵8號線二期和17號線二期交匯的龍潭寺東站TOD(規劃中),是成華區目前首個三站點示範TOD項目,錦園恰好處在龍潭寺東站TOD輻射範圍內,享受到城市TOD模式帶來的便捷生活。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北湖生態公園 圖片來源於華西都市報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龍潭迎來軌道交通時代,地鐵17號線示意圖


這場發佈會後才發現,我們原來對改善居住的認知很多都錯了……

龍潭寺東站TOD在建項目復工信息 圖片來源於成都軌道官方網站截圖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規劃尺度上的“改善”。

與傳統“批量化生產”的洋樓相比,萬科“雙園”在各指標上不乏提升與創新之處,例如空間尺度的有效性,讓使用率不被一梯兩戶這樣的高公共配置所而侵佔;圍合式佈局讓每一套房子都可以很大限度地享受精美的園林景觀;而最小可達60米,最大100米的樓間距,更是完全顛覆了過去洋樓20-30米樓間距這一指標。這些改變不僅是居住層面上的提升,更是生活的美好進階,萬科不僅是個產品的創造者,也是一個生活的運營者。


◆ ◆ ◆ ◆


在筆者看來,雙園填充了市場重要的空白之後,萬科的改善產品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體系:

不是單個而是一攬子的解決方案,產品、配套、服務一個也沒有少。針對不同的改善需求,有不同面積段、不同性質、不同區域、不同業態的產品提供。從150萬級的度假改善、200萬入門級改善,城市300萬主流改善產品開始,到500萬-800萬級的高端改善,從別墅、洋樓、高層,讓消費者有更加從容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