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噸的幹不過4000噸的

前兩天是海軍節,也是在這一天,我國自研的首艘航母離開了泊位開始進行海試。看起來我國擁有雙航母戰鬥群的時代已經近在眼前,亞洲第一海軍,世界第二海軍的位置也基本坐穩了。真是令人欣慰。

7000噸的幹不過4000噸的

回想上一次亞洲第一,大概是130年前左右的北洋水師時代了吧。可惜,維持沒幾年就被日本超過,聯合艦隊的輝煌也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

那個年頭,其實是世界海軍大發展的時代,技術更新非常快,有點像現在的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甲午前的幾十年時間裡,國際上海軍主力艦艇就從鴉片戰爭時期的風帆戰艦過渡到了蒸汽巡洋艦乃至蒸汽鐵甲艦為主的時代,主炮口徑和彈藥的進化也同樣一日千里。

與之前大部分人從語焉不詳的各類歷史書籍中獲得的印像不同,甲午海戰之前,北洋海軍已經不是亞洲第一海軍而日本聯合艦隊才是。不論從總噸位,主炮數,艦艇數,和總兵力來看都是如此,儘管北洋的兩大主力艦的噸位遠超日本。

然而,更重要的還不在於這些。

兵力有差距,還有可能通過戰術運用在戰場的局部形成優勢,關鍵要素上的技術差距才是更大的問題。

先來看動力:當時是蒸汽時代,艦船動力主要靠燒煤,清軍北洋水師的燃煤來自唐山開平煤礦。由於海軍經費問題以及官僚體系問題,開平煤礦收到的海軍訂單的價格比一般商業價格的訂單低很多。所以,他們經常將相對劣質的煤提供給海軍,而相對優選的煤供給商業訂單。這就導致了水師煤炭燃料的燃燒率大打折扣,再加上北洋的軍艦平均艦齡比較日本聯合艦隊的艦齡老,鍋爐維護保養也比較差一些。水師的航速大打折扣,遠低於理論航速。從資料上來看,海戰前兩軍平均實際航速水平基本上是10節對16節的樣子。另外,劣質煤產生的大量黑煙還導致黃海海戰時候,日本瞭望兵比北洋水師提前1小時發現對方艦隊。

再來看火力:當時清軍用的主炮口徑是足夠大的,定遠鎮遠的305mm口徑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巨炮。然而,它的炮彈就有問題了,裝備的兩種炮彈分別為:A穿甲彈,彈頭重325千克,微量裝藥(傳說中彈頭中裝沙子的就是這種炮彈)。B開花彈,彈頭重292千克,裝藥10公斤,裝藥為黑火藥。其中由於後期削減軍費的問題,開花彈配的是天津的國產仿製品,工藝比較差,而且裝備量很少。而當時日本海軍的主力炮基本都是開花彈甚至是高爆彈,使用的裝藥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下瀨火藥,這種裝藥的炮彈具有一系列驚人的特性,首先炮彈的靈敏度極高,即使命中細小的繩索都能引發爆炸,而且爆炸後不僅會形成普通黑火藥炮彈爆炸時那樣的衝擊波和炮彈碎片,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號稱連鋼鐵都能點燃,這種火藥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另外採用苦味酸為成分的下瀨火藥炮彈爆炸時,還會出現有毒的黃色煙霧,也有一定殺傷力。

除此之外,火炮射速雙方也有比較大的差異,日軍方面速射炮比例較高,而且用的是自動瞄準裝置,而清軍方面還在沿用傳統的六分儀人工炮瞄裝置。

綜上,儘管北洋海軍的兩艘鐵甲艦定遠和鎮遠噸位上比日本的主力松島、吉野大了很多(前者都是7000噸左右的鉅艦,後者是4000噸左右的),但兩個艦隊的整體戰鬥力來說,毫無疑問是日本更佔優勢的。

7000噸的幹不過4000噸的

那是一個海軍軍備競賽的時代,表面上北洋的主力艦威武雄壯,但打起來就知道不是那麼回事情了。

現在的時代,好像到處都在進行軍備競賽。

從公司的層面上說,投資方,管理團隊,資金規模,技術能力,團隊大小,市場份額….只要是一個領域的競爭對手公司,免不了被好事的媒體拿來比較一番,東拉西扯,孰優孰劣,好像只要是某些方面有優勢的公司就更有未來。

然而,真打起來,還是要看關鍵因素的質量。表面的東西,唬唬人是可以的,上戰場就會出問題,內功比外在的東西要重要的多。尤其是那些被資本市場快速催熟的公司,虛胖是難免的,要不然的話滴滴也不會被美團打車偷襲了。

對管理者來說,最難的是對自己誠實,不然很容易被表面的東西欺騙,關起門來覺得都是“亞洲第一”,打出去,才知道功力不夠。

小孩的教育方面也是這樣,比學校,比課外班,比文藝,比體育,甚至還要比發育….但很可能,這都是表面的東西。堅韌,善良,心胸...這些本質的東西才是更重要的。人生的長征裡面有很多戰鬥,虛胖的容易倒,核心品質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