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大師司馬遷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畫像大師司馬遷,可能有些人看到這裡會產生些許疑惑,接下來我就為大家答疑解惑,為什麼會將司馬遷稱之為畫像大師。

畫像,我們現在作動詞用,是指畫肖像;作名詞用,是指畫成的肖像,而本文所說的畫像,則是兩者兼而有之。

古今中外,畫像高手雲集,如同武林中的高人,數不勝數,但堪稱高手中的大師,則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要說的話司馬遷算其中一位。

畫像大師司馬遷

司馬遷的一部《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西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上下三千餘年,給四千多位眾生畫像,其中稱得上歷史重量級的人物就高達數百人。這些人物當中,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市井百姓,包括諸子百家,三教九流,這些成百上千的各色人等,每個人物都 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躍然紙上,令人稱讚。

畫像大師司馬遷

《十二本紀》給帝王畫像,《三十世家》給王侯貴族和特別重要人物畫像,《七十列傳》為各方面代表人物畫像,其中僅有最後一篇,是自畫像,名曰《太史公自序》。

《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借僚之口給千古一帝始皇帝畫像:"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鷹,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久遊。"

節選自《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中,項羽、劉邦、張良、范增、項莊、樊噲等群雄聚會,劍拔弩張,一舉一動,無不活靈活現。

《陳涉世家》中人們耳熟能詳的金句:"苟富貴,無相忘"。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還有那句驚世一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都讓後人記憶深刻,流傳至今。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經典片段刻畫入骨,價值連城、布衣之交、刎頸之交、怒髮衝冠、白璧微瑕等成語故事讓人過目難忘。

畫像大師司馬遷

通過司馬遷筆端流出來的這些經典語言,再現了古代那些多彩的歷史畫面和人物形象。讓人們對遙遠枯燥甚至乏味的歷史,多了幾分波瀾壯闊的想象和親近之感,對那些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有了些許熱血沸騰的激動,假如沒有偉大和苦難鑄就的《史記》,中國歷史那些輝煌的光環和某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今人會失去諸多探究的熱情和虔誠的關注。

我們對司馬遷及其《史記》的推崇是不言而喻的,況且魯迅先生早有一言九鼎之評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實,很多人永遠揮之不去的卻是對司馬遷個人命運的同情和嘆息,《太史公自序》雖然融進了司馬遷自己的遭遇、志向和感悟等個人情感的內容,但是此篇重在記述自己的家世、著書經過以及各篇的小序言,且本篇規模宏大,一般人很難完整通讀,而要了解司馬遷最真實的內心世界,捷徑就是讀一讀《報任安書》。

畫像大師司馬遷

我非常喜歡司馬遷這篇書信體奇文,奇在文筆,奇在真情,奇在哲理,奇在苦難。太史公非常嫻熟地用史學文學化的筆法,把哲理講的通俗易懂,把恓惶講的文采斐然,把理想講的感人肺腑。在我看來,全篇是金句,句句是經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千古名言,經毛澤東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在中國家喻戶曉,成為至理名言。"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阱檻之中,搖尾而求食";"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這是在向一位身陷囹圄的老友的忘乎所以的傾訴,是一種無力改變命運的悲苦和吶喊,這也是在向自己傾注一生心血的《史記》告別!

畫像大師司馬遷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這些富有哲理且通俗易懂的經典名言警句,成為許許多多人的心靈慰籍和發奮努力的良藥,令世人受益匪淺。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畫像大師司馬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