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折回頭去看以前的老劇,當時年輕,只是看著覺得有趣,哈哈一笑就過了;許多年後,再回頭看發現很多劇已經把人生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只是當時年少,不解其中味,後來再看就能品出許多味道來。

《鐵齒銅牙紀曉嵐》距今已經整整十年了,以乾隆年間為背景,圍繞紀曉嵐和和珅一忠一奸,一善一惡鬥智鬥勇而展開,故事詼諧有趣,總能令人忍俊不禁。張鐵林的乾隆,王剛的和珅還有張國立的紀曉嵐的組合被稱為鐵三角,再加上杜小月,實在是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十年前我們就像杜小月一樣,純真無邪,面對為國為民、博學多智的紀曉嵐是滿心滿眼的喜歡;面對貪贓枉法、卑鄙無恥的和珅是深惡痛絕。故事的發展也和我們預期差不多,大惡鬥不過大善,和珅屢次上紀曉嵐的當,紀曉嵐贏得了天下美名 ,和珅卻是罵名滿天下,只是可惜皇帝屢屢受和珅的矇蔽,沒有嚴懲和珅這個大貪官。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十年後我們才發現,只有杜小月是真的單純,紀曉嵐不如曾經記憶裡那樣高才大智。和珅也沒有那麼愚笨,反而好像時時透著精明人處世的狡黠和智慧,頗有大智若愚之感,反觀紀曉嵐似乎更像自作聰明,不諳世事的無用書生。而皇帝也不是不明白忠奸善惡,而是故意為之,把馭衡之術運用得爐火純青。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紀曉嵐被冤枉下大獄的時候,和珅到牢裡看望紀曉嵐,和珅把紀曉嵐引為知己,就賑災救民一事做了深刻討論。

我把它歸結為四個點:1.救災糧食被換成麩糠紀曉嵐怒不可遏,因為麩糠是牲口吃的不是給人吃的;而和珅倍覺欣慰,因為一斤麩糠可換三斤糧食,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就可救活三個人,而行將餓死之人在他看來已經不是人,就是畜生,麩糠對於他們來說是好東西。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2.易子而食的故事。對於書生紀曉嵐來說,這不過就是史書上的四個字,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和珅,他親眼看到過災區慘絕人寰的景象,換孩子吃不過就是鍋裡的一堆肉而已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3.賑災糧款不夠

。紀曉嵐說可以向朝廷再請求撥放,可是他不知道國庫空虛就是一個空殼子;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4.對於貪官墨吏。和珅提出救民先救官,只有餵飽了官員,他們才肯去賣命做事;但是紀曉嵐說這是曠古之謬論。貪汙受賄就是貪汙受賄,沒有道理可講。

和珅講不通紀曉嵐,紀曉嵐也不理解和珅。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我理解和珅所說,但是贊同紀曉嵐。和珅這一番大道理,看似金玉良言,可這實際是一個極大地悖論,也是人性的謬誤,下面我們來深度剖析一下。

01.書生的淺見和貪官的罪大惡極

不知以劣充好的救災方法是書生的淺見,把災民當畜生看則是貪官的罪大惡極。

書生淺見

毫無疑問,和珅贊同的把糧食換成麩糠救濟災民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原因有二:1.一斤糧食可以換三斤麩糠,原本可以救活一個人,換了麩糠可以救活三個人;2.有效地避免了賑災糧的冒領,既然是牲口吃的麩糠,一般人也就不會貪小便宜而冒領,可以真正地救濟到更多真正需要的人。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本就是賑濟災民,能夠救濟到更多的災民何樂而不為呢?但是作為高官紀曉嵐,雖然不貪汙受賄,稍顯清貧,但是高官厚祿也不止說說的,他自然不用體會餓肚子是什麼滋味,更不會知道牲口吃的麩糠人也可以吃,對於災民也是珍饈美味;他只知道史書上有易子而食,但是沒有看到過災民到底長什麼樣。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知道當朝者不公,只會手捧聖賢書大肆抨擊他知道別人做的是的,他知道什麼是的;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別人也知道對錯,只是事實不允許做所謂對的事;他不知道除了在書齋裡罵實際要怎麼解決當朝者不公的問題,他更不知道糧食不夠除了向朝廷要還可以怎麼辦。就像和珅所說,他是一介書生,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他只會書生意氣,毫無裨益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紀曉嵐不識民間疾苦,不切實際。可能對於書生來說,世間只有非黑即白,人只分善惡,事只分對錯只要按照聖賢書裡的君子小人之道為人處世就能成為聖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就像趙括,雖然對於兵法爛若披掌,能夠侃侃而談,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有什麼用呢?不知實際,不會運用,只是紙上談兵,在戰場上照樣輸得屁股尿流。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最後他們甚至還會懷疑聖人之言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聖人欺騙了他們,說不定會信仰崩塌自暴自棄。就像寫出"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年輕時看到百姓疾苦,立志懲貪除惡,做一名清官,後來卻成了一名鉅貪。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先師孔子

聖人之言並沒有錯,聖人立言並不只是為了後代能夠日夜誦讀,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利用厚生。但是數十年與書本作伴的書生,脫離社會,不通人情世故。他們哪裡知曉,人不能單純以善惡區分,每個人都有很多不同的面孔;事不能單以對錯區分,有借正義之名行苟且之事的,而有時行善舉卻要先作惡。他們只會用聖人之言抨擊不公之事,但是不諳世事,不會用聖人之言結合實際做事,明顯與讀聖賢書的初衷相去甚遠。也無怪人們評價"百無一用是書生"。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鐵齒銅牙紀曉嵐》紀曉嵐像

但錯的僅僅是書生的淺見嗎?不,即使書生百無一用,那也是用心光明正大,真正為國為民,和貪官的禍國殃民有著雲泥之別,錯的是他們,是當朝者。

貪官罪大惡極

用糧食換麩糠賑濟災民是真正大智之人的作為,立足實際,為了解決問題而出發。但和珅之流的貪官,即使是以劣充好,災民又能得到多少?他們提出的以一斤糧食換三斤麩糠是為了救濟更多的災民嗎?不是,他們是為了貪汙更多。假使朝廷給了10000斤糧,貪官侵吞了6000斤,最後到災民手上4000斤;那如果把糧食換成麩糠,照一斤糧三斤麩糠算,1333斤糧食就能換到4000斤麩糠,最後災民得到4000斤麩糠,而貪官卻多得了2666斤糧。正如和珅所說,行將餓死之人麩糠對於他們來說是好東西,所以他們吃什麼都一樣。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四千斤糧和四千斤麩糠對於災民來說都一樣,可是對於貪官來說是多出2666斤糧食可以侵吞。何況災民的命在他們眼裡分文不值,怎麼能比得上幾千斤糧食?能多撈一點自然要想辦法多撈一點。可見貪官之惡,草菅人命,罪不容誅

把災民當做畜生,但是對於貪贓受賄卻表現得理所當然還貪出了大道理。什麼"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還拿什麼救民,只有餵飽了官才能令他們賣命"。看似字字珠璣,以實論理,實際荒天下之大謬,更顯貪官之厚顏無恥的醜惡嘴臉,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貪汙受賄就是貪汙受賄,就是罪惡滔天,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儒家的"民貴君輕"不只是用來蠱惑小農百姓,維持社會安穩的空話。官員的存在不是為了壓迫小民百姓,而是為了管理百姓,讓國富而民安的。作為貪官的他們自然早已忘記了這些,因為他們做官的目的就是權勢富貴,小民百姓不過是他們貪斂錢財的工具而已,他們的命根本就不是命,何況是伸手要東西的災民,比起贓款來他們的命更加不值錢。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和珅在嘉慶朝被抄家

當然,也許有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要成為一個貪官的,只不過因環境所致,被逼無奈,隨波逐流而已。這不得不說一下那個虛晃的康乾盛世了。

02.虛晃的盛世,悲哀的衰世

不知以劣充好的救災是盛世的理想,把災民當畜生才是這個"盛世"草菅人命的真實現狀。

清初,朝代更迭,百廢待興,人民渴求安定,國家急需發展。碰巧康熙皇帝雄才大略,保國安民,勵精圖治,國家興盛,大有盛世之狀;康熙後期,逐漸倦政,對官員過於寬鬆,導致吏治腐敗,貪汙成風,國庫空虛雍正朝,雍正皇帝雷厲風行,施政嚴厲,刷新吏治,推行新政企圖興利除弊,雖有弊但利更大,大清朝逐漸恢復國富民安之象。到了乾隆朝,

前期乾隆連連征戰,武功赫赫;後期好大喜功,大興土木,揮霍無度,使得國富民強迅速變成國弱民貧,埋下了"道鹹衰世"的種子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千里餓殍圖

但凡武功赫赫的皇帝,其接手的必然是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譬如文治武功的漢武帝,有了"文景之治",才有了他的雄才大略,開疆拓土,延伸疆域;但是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荒年"。赫赫武功之後必然導致國弱民貧,此時君主應該勵精圖治,以圖後治。譬如唐朝的太宗,隋朝同樣國富民強,史稱"開皇之治",但是瓦崗之亂後,民不聊生,太宗皇帝勵精圖治,創造了"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荒年

乾隆取得赫赫武功之後,不圖後治,反而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大興土木,揮霍無度:六下江南。說是乾隆盛世,但是即使只從史書的隻字片語也看得出來,這個乾隆盛世是當時統治者欲蓋彌彰的謊言,他們硬是把千里餓殍圖說成是千里江山圖。如果是盛世,怎麼會有和珅這樣的鉅貪,真正的盛世哪一個不是政治清明,人心向上,國泰民安?怎麼會貪腐成風,更不用說貪汙受賄還能講出似是而非的大道理,草菅人命。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乾隆皇帝像

可嘆紀曉嵐之流的書生還沉浸在想象的盛世中而不自知。紀曉嵐這樣的純良書生,只有在真正的盛世中才格外浪漫理想,譬如大唐的李白;在荒涼的衰世中,只會大煞風景,百無一用。可憐不諳世事的他們被別人的奉承之語造成了錯覺,以為真的身處盛世,受了災,國家的糧庫永遠準備充足,可空虛的國庫庫才是他們不知道的事實,草菅人命才是這個盛世的現狀。

03.拯救生命和踐踏生命

如果不論背景,只是以這個行為來談,以劣充好的救災是拯救生命,尊重生命;而把災民當畜生則是踐踏生命,不尊重生命。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雖然身處廟堂之高,但是脫下那身官服,他們和災民都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活著的生命;任何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什麼權勢富貴,不過過眼雲煙,在生命的面前微不足道。不管高居廟堂 ,還是卑田院乞兒,拋除身外之物都是一樣的。對於生命,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狀態,都應該抱持尊重。

和珅賑災的悖論:把糧食換成糙糠,和把災民當畜生有著天壤之別

乞兒

以劣充好的救災不是因為不把人當人看,不是因為要踐踏生命。恰恰相反,以劣充好的賑災是因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因為這樣能夠拯救更多的生命。

生命之重,可比佛家七級浮屠。既然是拯救生命,更不應該失去對生命的尊重,而要更加敬畏生命。

(圖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