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抗擊新冠疫情人民戰爭,我們展示了什麼(三)展示了退役軍人的忠誠品格

在全國軍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疫情的鬥爭中,幾乎遍及所有戰場的退役軍人隊伍,以英勇無畏的氣概打出了軍威,打出了虎威,打出了神威。他們用自己的犧牲和奉獻證明,退役軍人仍是當今最可愛的人,不愧為全社會尊崇的對象。

最可愛的是犧牲精神,最可貴的是忠誠品格。戰“疫”之初,有位退役軍人將那首熱血澎湃的歌改變成《拿什麼呵護你,我的祖國》:“在你危難之際,我拿什麼呵護你,我的祖國?傾盡我的所有,那是我的軀體,那是我的心,還有一腔殷紅的血……”於是,有了這樣一些感人至深的行動:“再為人民守陣地”“再為人民站次崗”“再為祖國衝次鋒”“再為國家盡次忠”。退役軍人的“最美逆行”“最美堅守”“最美救援”“最美服務”,感動了全國上下億萬幹部群眾。

本刊特稿 | 抗擊新冠疫情人民戰爭,我們展示了什麼(三)展示了退役軍人的忠誠品格

退役軍人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長期情感積澱和意志砥礪的結晶。“若為報國故,何不披征衣”。當年,還是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他們,就堅決聽從祖國召喚,毅然投身火熱軍營。他們有過“策馬刀弓唱大風”的錘鍊,有過“戰地沙場建奇功”的摔打,更有過“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精神涅槃。祖國於軍人而言,是甘願奉獻一切為之守護的家園。從向軍旗宣誓開始,直到向軍旗致最後一個軍禮,軍人的命運就與黨和人民緊緊相連。

本刊特稿 | 抗擊新冠疫情人民戰爭,我們展示了什麼(三)展示了退役軍人的忠誠品格

忠誠,是一種文化。魯迅先生說,文化是骨髓裡的東西。在退役軍人的基因裡,忠誠文化占主導地位。這種文化是在特殊戰場的喋血中凝結而成,是在特殊環境的淘洗中積澱而成,是在特殊使命的考驗中提純而成。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征戰中,我們看到了退役軍人的忠誠臉譜。“脫下戎裝,不改本色”,“戰鬥何止在疆場,山河處處能報國”,“一日為祖國當兵,一生為人民而戰”,成為退役軍人“遇有戰事還出徵”的誓言。那驅車上千公里逆行武漢的退役軍人,那把自己優撫金全部捐出的抗戰老兵,那把自己銀行卡全部捐光清零的軍休幹部,那一家5口人都戰鬥在一線的“最美抗疫家庭”……一系列鮮活生動的形象都將永久地鐫刻在國人的心中。

忠誠品質是退役軍人的特質,是這支隊伍的“根”和“魂”。新冠疫情防控戰役中湧現出來的英雄模範,是退役軍人用鮮血和生命凝結而成的忠誠文化果實,他們代表的是退役軍人始終不渝的核心價值觀,流淌的是壯懷激烈的英雄血,迸發的是熱愛人民的英雄氣,映射的是維護穩定的英雄志,書寫的是報孝國家的英雄史!

忠誠,標誌一個民族思想道德的重量,代表一個國家先進文化的分量,也成為退役軍人這個優秀群體內聚的力量。當忠誠作為一個成長著的遺傳因子、建設中的精神構建被重視,忠誠的魅力也沿著核心價值觀的峰巒攀援上升,進一步積澱成滋補人們報孝國家的“營養液”。忠誠文化之所以產生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因為我們倡導的英雄主義是建立在國家利益觀念、民族生存發展觀念、愛國主義觀念、集體主義觀念基礎之上的。而當這些觀念與一種嶄新載體之間架設一座橋樑時,忠誠文化便深深浸入退役軍人心靈深處。這種文化品質具有理論上的科學性、目標上的專一性、行動上的自覺性和履行使命的上的堅毅性。

一場災難再次凝聚起中華民族的意志和情感。曾有人擔心,這種精神會在漫長瑣碎的生活中逐漸磨滅,那些心手相連的情誼和震撼心靈的感動會讓位於世俗的計較,回覆於日常的淡漠。我們相信,這種情感正在經歷從“非常”到“平常”的考驗,完成了從“瞬間爆發”到“靜水深流”的轉換。可以預見,在災後重建的艱辛歷程中,千百萬退役軍人日日夜夜的堅守,風風雨雨的搏擊,所形成的社會感染力,一定會伴隨抗疫精神的弘揚而永生。


文/本刊 肖福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