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茯茶讀史:我們最缺少的也許不是信仰,而是敬畏

佛祖、真主、耶穌,孔子、老子。。。。。。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先知先覺們,也許就靜靜的看著我們,說:有人會來救你們的,只是那個人不是我們,是你們自己!


一杯茯茶讀史:我們最缺少的也許不是信仰,而是敬畏

嫩芽


經常聽周圍的議論說我們的民族缺少信仰之類的感嘆。大意是近些年,或者延伸一下,有談到解放以後、文革以後、改革以後的,說人都慢慢的變的沒有底線,什麼事情都敢做、什麼話都敢說的地步。

想想也是。就拿基本的、作為一個人生存必須的衣食住行來說,衣服,穿了會引起皮膚上的毛病;飲食,作為“食色性也”的文明古國,沒有放心水、沒有放心的米麵油;住,運氣不好的話,你住著住著就甲醛之類的中毒、癌症了;行呢?也是一樣的安全隱患重重。

所以在空氣汙染的時候,發發感慨,人之常情。因為中招的人越來越多了。

因為來自民族地區,所以相對內地的朋友們,對於三大宗教裡面的佛教和伊斯蘭教,有一些直觀的瞭解。

因為接觸的同學、朋友、同事、每天接觸的所有人,大部分人裡面,要麼是信仰佛教的,要麼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要麼信仰道教的等其他一些宗教的。在這裡,很少能看到聽到某某某沒有底線的做了什麼事情,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之類的。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民族地區”,“內地”兩個詞,前者偏官方一點,後者偏口語。“民族地區”基本上指老少邊窮地區,這裡因為地理、歷史、人文原因,相對於中原地區,少數民族居多,當然落後和貧窮許多。

比如同是西北五省區,陝西以外的四個省區,都可以叫“民族地區”,陝西不可以。

這裡的人們從官方到民間,口語交流,習慣上把“這裡”以外的地方稱為“內地”——指經濟富裕和文化發達的地方。大約相當於東北人把東北以外的地方統稱為南方人一個意思吧。

確實,在內地常見的一些東西,在民族地區則很少見到。就說普通人日常交流的“說話”吧,內地人閒聊起來,好多人喜歡言談間帶把、帶點黃色,不管是不是有小孩、有婦女、有老人,一句話不帶把顯的沒底氣一樣。

而民族地區,幾乎沒有,就算開個“少兒不宜的”玩笑,也限於同齡人之間。在什麼年齡的人面前該說什麼話,大家約定俗成。

到了長輩前面,你應該聽的多,說的少——長輩剛說一句話,還沒問你,你插話,你叨叨叨說不完,顯得你很有經歷、很有閱歷麼?恐怕是你先羞了你的先人,——從心裡大家就排斥了你。當然也沒有韓劇裡面的,見著長輩了要有敬語什麼的,但是基本的規矩就是那樣。

這種事情很多。那種沒有規矩沒有底線的人,很難做成功商人、做讓人覺得像個男人樣、像個女人樣的的一個人。什麼黑心油、黑心米麵、黑心這個那個的,和內地比,真的很少。

嘮叨這麼多,我要說的是,這種種的差異:信仰應該在裡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為信仰是從小就融合到一個人的骨子裡的。他的言行,自有他的內心、他的信仰約束著他,當然也就不會做出沒有底線的事情來了。

可是再一想,也不盡然。如果這樣的話,“內地人”自古以來,大多數人,也沒見信奉什麼宗教,幾千年來,不也是生活在“底線”以上麼?怎麼解放了,文革了,改革了,現在有錢了,反而沒有“底線”了?

中國人的思想裡,以儒家思想為重,百家思想都有。儒家很直接,要求每個人要“慎獨”,要從每一個小細節上要求自己的道德,要求自己的修養。至於“頭頂三尺有神明”的教誨更是很多了。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有底線,為什麼,因為他有自己內心的力量,來約束自己的種種慾望,常懷敬畏之心,這樣的人,他的所作所為,自然就體現了人文情懷,體現出於人、於自然的融洽,何來沒有“底線”的肆意妄為呢?

有信仰,就有了約束,就有了敬畏,哪怕是敬畏一個人、或者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一個人約束自己的發端。

偏偏是經過這些年的各種改革,讓我們本來就沒有宗教信仰的眾生,連帶著,敬畏之心也沒有了:沒有了敬畏,失去了內心的約束,心中燃燒著熊熊的慾望之火,哪裡還有底線?剩下的怕就是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

當人人如此的時候,我們這個社會當真就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了。

我們可以沒有信仰,但是我們真的不能沒有敬畏之心。

佛祖、真主、耶穌,孔子、老子。。。。。。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先知先覺們,也許就靜靜的看著我們,說:有人會來救你們的,只是那個人不是我們,是你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