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又何七

說到七夕,人們等同於中國的情人節。人們愛講天有“七星”“七宿”;人的感情有“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 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詩歌有七言、七絕、七律詩;人有“七竅”。佛塔有七層、天上七仙女、世間有七珍(金、銀、琉璃、碎磲、瑪瑙、琥珀、珊瑚)、七情六慾、三魂七魄、七出、七七四十九天……

“七”大概與古人的星辰信仰有關,比如對北斗七星的信仰: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七夕又何七

古人將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認為這七種天體的運行,賜予人間以光明、溫暖和生命;它們晝夜交替,人們隨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人世間神秘而又緊密的聯繫,促使人們產生對代表這七星辰的數字七的崇拜。

除此之外,“七”與“期”同音,給人以時間感。這要追溯至女媧娘娘,據說,她創造蒼生時,在第七日造出人來,初七為“人日”, 一日雞、二日狗、三日羊、四日豬、五日馬、六日牛、七日人。七於是成為時間循環往返的週期,七還代表人。七月七日,也便是人生人,象徵生命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此外,“七”與女子息息相關。《黃帝內經》中將七定義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數:女子七歲齒更發張,二七發育有了月事,三七四七都是身強體健之時,五七身體漸漸衰弱,六七開始生白髮,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終止。

稍查證些資料,便可知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係密切,但本無情人節之意,更多意義上是乞巧——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甚至後來延伸出求子的內涵。

七夕又何七

根據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這一記載提到了七月七日夜,卻並未解釋為何。

《太平御覽》卷三一中記載,“七月七日為良日”。漢武帝便是出生於七月七日,“景帝嘗夢高祖謂己曰;‘於美人生子可名為彘。’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於猗蘭殿。”除漢武帝外,北魏武帝也是七月七出生。魏晉時,七月七日要聚會遊樂,這天也是天宮神仙聚會之時。

七夕又何七

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常採用“七”來規範人的道德行為或歸納歷史人文景物、宗教儀式等,如七大美德、七宗罪、七重天、七大聖禮。

猶太人特別重視七,大約3000年前就把七稱為奇蹟數。除此之外,基督教中的主禱文分為七個部分,聖母瑪利亞有七件歡樂之事,又有七件悲哀之事。

七夕又何七

古巴比倫王國的建造者閃米特人也尊七曜為神,認為他們輪流執政,主宰著人間的滄桑變化。以七為大,造七座壇、獻七份祭禮、行七次叩拜等。他們在巫術咒語中也常用到“七”。

在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七,是三與四之和。而三和四,是兩個神聖的數字,能滿足畢達哥拉斯定律的兩個最小正整數(三的平方加四的平方等於五的平方)。同時,數字七作為陽數中的第二大數,被稱為少陽,是一個穩定數態。

在從一至十的數字中,唯有七既不是其他數字的倍數,也不是除數,同時它還是一個素數,且正七邊形是一個不用尺和圓規就畫不好的正多邊形,因此,它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

七夕又何七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又何七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

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七夕又何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