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2個賣東西的人,驚到了…

被2個賣東西的人,驚到了…

作者| 臨公子


上週末,一個朋友拿到個不錯的offer,便藉此機會請大家吃飯。

許久未見,幾個人一開始難免客套起來,都說吃什麼不重要就是過來敘敘舊。

朋友是個技術直男,面對3個女性+6個男性這種複雜的點菜命題,果斷大手一揮,點了包括爆炒肥腸、南煎肝、醬大骨、血蚶拼螺、碳烤生蠔等十來道菜,幾乎盤盤硬菜。

飯局結束後,我們3個女生轉頭去了樓下的咖啡館。

為啥?

沒吃飽啊!

一個剛體檢出膽固醇過高,一個最近減肥,一個貝類過敏,於是下午2點多,三人在咖啡館裡點了鬆餅和小食拼盤,總算吃爽了。

一個妹紙說,那些傢伙果然是食肉動物啊!還好我們主要只是過來聚聚。


咳咳,點菜是份苦差事。

“我都可以”“隨便呀”“你定就好”“沒關係我不挑”……誰要是能點一桌恰到好處的菜,那他就是飯桌上當之無愧的王。

說簡單些,叫面面俱到。

說裝逼些,叫用戶思維。

它的作用,遠不止點菜這麼簡單。


01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按照對方說的做了,怎麼結局讓你掛得莫名其妙?

有個段子,說某大學旁邊的小旅館,不少男女學生過來開房時都說,“我們想找個安靜的環境好好自習”。旅店老闆恍然大悟,趕緊將全部房間改裝成沒有床、但有大書桌、舒服椅子、明亮燈光的自習室。

這招果然有效,老闆成功地破產了。


被2個賣東西的人,驚到了…

我自己是互聯網產品狗,對用戶需求有兩點很深的感受:

第一,用戶說的,不一定就是他想的。

第二,用戶想要的,不一定是他需要的

要get真實需求,並沒你想的那麼容易吶……

很多時候,你做的不盡如人意未必是你做的不好,而是一開始就搞錯了對方的目標,只聽別人表面上說的話,沒有洞察出背後真實想法。

跑錯方向,結果自然南轅北轍。


就比如剛才說的聚餐,人人都說吃啥不重要,但你作為請客方、組織者,就得盤算:

什麼樣的環境適合聊天?吃什麼可以聊的比較久?葷素怎麼搭配?誰有沒有什麼忌口?哦對了,價格你是不是能承受?太貴or太便宜都不大合適等等一系列綜合問題。

是要站在來客角度考慮的

因為你的目標,是讓大家吃得開心happy、聊得盡興嘛。


02


OK,既然真實目標那麼重要,是不是搞到手就皆大歡喜?

當然不是。

你發現了麼,其實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目標。說“站在用戶角度”,壓根不曉得要往哪兒站啊!咋辦

被2個賣東西的人,驚到了…

我先說一檔綜藝節目中的真實故事。

節目組拿出兩樣東西,讓兩位金牌銷售員分別去超市兜售,來觀察不同地域對推薦商品的反應。

這兩樣東西是——

1、寫不出字的鋼筆。

2、透明遮陽帽

夠奇葩了吧?

大多數嘉賓的反應也是如此,都認為它們本身就是問題商品,銷售員肯定賣不出去。可結局卻出乎所有人意料。


先說賣寫不出字的鋼筆。

銷售員面對好奇圍觀的人,是這麼說的:

“這隻筆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你想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啊密碼什麼的對吧,寫在日記本上又擔心被人看到,如果用這支筆寫下就非常安心啦,想看的時候,用鉛筆橫塗就看到了。”

被2個賣東西的人,驚到了…

再看透明遮陽帽。

銷售員很從容地把帽子戴在頭上,一邊說一邊對面前的家庭主婦演示:

  • “你做菜時肯定有被油濺到過吧?用這個透明遮陽帽就搞定了不是嗎?”
  • “晚上跑步時,戴它既可以擋風也不影響視線。”
  • “老公如果打呼,用這個還能降低呼嚕聲。”

兩樣東西,就這麼被賣出去一件又一件。

嘖嘖,懂得賣的人有多可怕?他們不僅懂得站在顧客視角,更懂得幫他們想好使用場景、鋪好路,精準地找到真實痛點。

商品自身是0價值的,只有幫你解決某些問題,才能賦予他們價值。

這種深度價值,是靠用戶思維支撐起來的。


03


回頭看我們大多數人。

經常被自我意識牽著鼻子走,明明都努力到感動自己了呀,明明想了很多方法了呀,明明格外用心了呀,怎麼老天爺就是和我過不去?

不!公!平!

那麼,很可能就是你站的角度出現問題


被2個賣東西的人,驚到了…

我一位同行朋友,上個月他們公司舉辦了一場大型活動。不知道是設計師沒睡醒還是咋地,折騰了個巨醜無比的活動LOGO,配上鮮豔到辣眼睛的底色,印到全公司大幾千員工的T恤上。

掛到某寶上大概9塊9包郵的水平吧,不能再多了。

在說明LOGO含義時,設計團隊洋洋灑灑幾千個字,這個圓形代表了Balabala,那個方塊代表了Balabala,寓意多麼高深廣闊,就差沒說自己才華橫溢了。

其實都是傻

員工們拿到T恤時尷尬症都要犯了好麼?到處拍照發微信群吐槽,咬牙切齒地說絕對不會穿出去第二次,連當家居服都不願意,哪有時間聽你瞎比比那麼多?

用戶第一眼覺得醜,你就輸了

太沉溺於自我意識,自戀過頭,就無法設身處地切換視角


04


這種換位思考,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上。

我有時候與人聊天,會有種與對方不在一個頻道上的感覺。比如:

我說,這事比較麻煩,你有什麼建議嗎?

對方說,是比較麻煩。

我說,挺焦慮的,還沒找到解決方法,你有碰到類似的事情不?

對方說,是挺焦慮。

這種對話多來幾次,我連聊天的慾望都沒有了。就像我在井底叫喚“要咋爬出去啊?”,上面來了個路人說“加油你可以的!”

倘若有意識地換到對方立場,說的話、做的事很可能截然不同


被2個賣東西的人,驚到了…

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9%。這意味著,每1000個跳傘的士兵將有1個因為降落傘質量問題而喪命。

美國軍方一聽,那可不行,要求生產廠商必須讓合格率達到100%。

廠家負責人說,怎麼可能呢?我們夠努力了,99.9%已是極限了!

巴頓將軍聽說後,改變了檢查制度:每次交貨前,從廠家負責人中挑選幾位進行跳傘測試。

奇蹟出現了,降落傘合格率達到100%。

你看,要想更好理解對方,就要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想象自己是怎樣的心態、自己會如何處理,感同身受之下,自然更好地為他人著想


05


這個世界,步履匆匆。聊天時,每個人都想聊自己;做事時,每個人都喜歡埋頭幹。

我之前看《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時,對一段話印象很深。他說,相處中你如果想成為一個“上道”的朋友,原則非常簡單:

就是把“我”,改成“你”

原本是“我昨天……”“我覺得……”“我買了……”,換成“你”後,一下拉近了彼此距離。

用戶思維這四個字,看起來挺玄乎,實則是一種很實用的思考角度。無論是工作中or生活中,處理一件事情的高級方式,就是擁有自己原則,站在對方立場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捷徑啊,永遠都是將心比心。


—END—

作者:臨公子。職場上,混過一線互聯網公司,現任500強企業高級產品經理;職場外,是職場/金融平臺簽約作者、是傳媒公司合夥人、是海內外房產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