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學一個月,雲南民大交出這樣一份答卷

為應對新冠疫情,按照“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總要求,根據雲南民族大學黨委和行政工作部署,3月9日,學校正式啟動線上教學工作。時至今日已有一個月時間,來看看民大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線上教學改變了老師的“教”

對大多數老師來說,在線教學是新事物,但民大的老師們切實提高站位,轉變觀念,老中青三代齊上陣,以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投入到這場變革中去。對在線教學的態度,從一開始的緊張忙亂,甚至偶爾有抱怨牴觸,到現在的凝心聚力、從容不迫,老師們的信息化教學觀念進一步樹立,信息化教學技能進一步提升。退休教師和慶國教授近年來堅持為本科生授素養教育課,面對這場改革時雖然曾感到擔心和疑惑,但也毅然下定決心,克服對計算機和網絡操作不熟的困難,努力學習在線教學技能,最終課程在釘釘上正常開啟。作為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負責人,體育學院寸亞玲教授對在線教學工作顯得更加輕車熟路。利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精品課程視頻進行動作要領講解,利用釘釘進行直播教學,利用雨課堂推送學習資料,寸亞玲教授的《民族健身操》線上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化環學院楊麗娟教授認為直播教學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別是要精心做好教學設計,不斷完善PPT內容,做到課程內容完整、條理清楚、形象生動。為了增進教學效果,控制好時間節奏,楊麗娟教授採用“番茄工作法”模式,直播授講解每20分鐘左右與學生進行一次互動,適當調節課堂氣氛,使直播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線上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

為組織好此次在線教學工作,充分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學校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增開在線素養教育課28門,選課學生近萬人。加之按照教學計劃本學期原本開設的在線課程,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共開設93門,選課學生近2萬人次。同時,用足用好校內外課程資源,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網、課程中心4.0上的優質網絡課程資源共計2.4萬餘門,全部免費向師生開放。原本不少人還對在線教學效果存在質疑,一個月的教學活動卻打消了這種擔心,因為這樣的教學模式對“90後”“00後”的學生們來講完全不是問題。不少學生反映相比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直播教學時,自己的注意力反而更容易集中到手機或電腦屏幕上,彈幕、點贊等互動方式對自己來說得心應手、喜聞樂見,學校提供的海量教學資源也為自己的課後學習創造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線上教學改變了學校的“管”

線上教學促進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從“管理”向“服務”轉變。為組織做好在線教學工作,學校組建了一支以教務處工作人員為主體,信息中心、科技處、研究生院、民幹院等協同參與的技術團隊,各學院明確專人負責,實行1名技術人員對接1個學院“包乾制”,24小時在線隨時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通過各學院、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線上教學開展一月以來,已有1751門課程成功開課,佔本學期應開課程的95%。線下實習實訓暫停後,實習實訓活動已經在線上全面開展起來。依託學校畢業論文管理系統進行在線畢業論文指導成為常態,一些學院甚至開始嘗試在線預答辯。校院兩級教學督導隨機進入課堂在線聽課查課,確保教學秩序不亂、教學質量不減,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各項工作正常運行、平穩有序。每天,民大有2萬多名師生利用釘釘進行直播教學,有1萬多名師生用雨課堂進行教學資料推送和學習,還有數以千計的老師和學生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在QQ群、在微信群等進行自主學習和答疑解惑。

線上教學一個月,雲南民大交出這樣一份答卷

信息化教學技能是21世紀教師的必備技能,“互聯網+教學”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彎道超車”的重要引擎。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本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戰時措施”,民大正在努力將其轉化為“長效機制”,並以此為突破口,努力塑造新型“教”“學”關係,掀起新的學習革命和質量革命。

線上教學一個月,雲南民大交出這樣一份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