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自動武器的概念對於每個喜好軍事的人恐怕都不會陌生,這類武器最大的工作特點就是“自動”,也就是能夠在射擊動作中實現自動裝填和擊發;只要扳機扣下,它就能不間斷地連續發射,直到射手的食指離開扳機或者彈藥耗盡。雖然許多人把這類武器統統概括成“機槍”,但實際上這裡所說的“機槍”包括三個各有特點的類別,即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發射步槍彈的自動步槍/輕機槍——這類武器通常有類似步槍的槍托以便抵肩射擊,以及發射標準或特種高威力步槍彈藥、使用三腳架的重機槍。

1914年,當歐洲列強們開始那場歷時四年的殊死搏殺時,軍隊中已經裝備有能夠連續發射的武器,這種武器利用各種漏斗裝填方式,手搖曲柄驅動,投入使用已經近50年。雖然這類原始的連射武器在技術上還顯得笨拙,戰場實用性也並不算好,但它們卻全都體現了人們當時探索的睿智——希望在不增加人手的基礎上提高射擊火力的密度。1864年,南北戰爭中,北軍在圍攻匹茨堡的戰役中首次使用了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連射武器,這便是美國人理查德·加特林博士(Richard Gatling)發明的手搖擊發多管轉膛槍

——這也是早期連射武器中最具盛名的一種。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美軍又使用了加特林機槍,英國人在殖民戰爭中使用過這種機槍,這使該槍名噪一時。

其他較為著名的早期連射武器還有加德納(Gardner)機槍和諾登菲爾德(Nordenfeldt,中國早期曾譯為諾登飛)機槍。前者於1874年由前北軍軍官威廉姆·加德納(William Gardner)發明,不久普拉特-惠特尼公司(Pratt&Whitney)便開始製造該槍,加德納機槍擁有兩根後裝填槍管,射手每轉動一週搖柄,兩根槍管便能依次完成一次裝填、擊發和拋殼等動作。雖然加德納機槍沒能引起美國陸軍的興趣,但是卻在英國陸軍和海軍那裡找到了銷路。和加德納機槍相比,諾登菲爾德機槍的性能稍差,1878年諾登菲爾德機槍申請了專利,該槍的設計者是瑞典工程師赫爾奇·帕爾姆克蘭茨(Heldge Palmcrantz),之所以將其冠名為諾登菲爾德機槍,是由於該槍有一位極為熱心而又猾狎無比的經銷商——銀行家道斯頓·諾登菲爾德(Thorsten Nordenfeldt)。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這是一尊製作於1880年的5管諾登菲爾德機槍模型,比例為1/12

這種諾登菲爾德機槍的射速約為每分鐘1000發,射程2000碼(約1800米),槍口初速1300英尺/秒(約400米/秒)。諾登菲爾德機槍為多管橫向並列佈局,槍管數量從2到12 不等。英國陸軍曾裝備過使用三腳架的3管諾登菲爾德機槍,皇家海軍的艦艇甲板上則安裝5管諾登菲爾德機槍,專門用於打擊敵軍小型艦艇或其他水上目標。這座模型採用圓錐形底座,說明這是當年英國海軍裝備的甲板機槍。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1888年設計的加德納機槍,該槍使用重力滑軌作為供彈方式

在機槍的群雄割據時代過去之後,最終這種自動連射武器的發展大勢還是被利用火藥氣體發射能量作為動作能源的機槍所統一。因為這種設計讓機槍徹底擺脫了人力的束縛,把射手真正從繁重的操作中解放出來。但在直接接觸這一主流之前,先來看看早期機槍發展道路上的幾個經典之作是大有裨益的。

Mitrailleuse——法國排槍

葡萄彈與多管連射武器

南北戰爭中,南軍大量成功運用了發射葡萄彈的輕型火炮,給對手造成了沉重的傷亡,這引發了針對火炮使用中的薄弱問題的一輪發明和改進。當時的火炮還是滑膛炮,精度非常有限,當時的火炮射手幾乎無法控制每一發葡萄形炮彈的落點。經過分析,人們發現,如果一發葡萄形炮彈中含有50枚鐵彈,由於炮彈落點過於分散,其殺傷效果僅相當於20枚鐵彈,至少有30枚鐵彈會被白白浪費,

如果能夠採用密集而精確的射擊方式,那麼使用同樣的葡萄彈情況下,火炮的殺傷力會大大增強。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南北戰爭時期的葡萄彈

這種炮彈實際上屬於比較先進的榴霰彈,對步兵具有極大的殺傷效果。葡萄彈的出現讓步兵武器全線處於下風,迫使人們開始大力開發速射步兵武器。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採取了兩條發展路線。其一是就是在軍事裝備史上頗為著名的排槍系統,這類武器並不算複雜,就是把許多槍管水平排列在一個平面上或堆疊在一起,它們可以同時擊發並能夠快速裝填。排槍的概念被歐洲許多國家所推崇。另一種路線則是美國所專有,這種概念採用一根或多根槍管,但槍彈並不是同時擊發,而是通過簡化機件運動實現較高的射速。和歐洲排槍相比,美國“排槍”發射的是不折不扣的如注的子彈。

為了引起軍方的注意和好感,歐洲發明者將自己的排槍發射系統稱作“mitrailleuse”,意為“葡萄彈發射器”,他們希望這個名字能夠讓軍界明白,這種系統可以有效地減少葡萄彈的散佈範圍。

其實這種理論並不算新奇,早在1851年,比利時上校法肯姆普斯(Fafschamps)就曾經發明過類似的武器。他把自己的樣槍和機構設計圖提供給了比利時著名的工程師和軍械設計師約瑟夫·蒙蒂格尼(Joseph Montigny)。得到了設計方案之後,蒙蒂格尼製造了一些排槍提供給比利時軍隊用作要塞防禦武器。1867年,蒙蒂格尼說服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法軍裝備改進型法肯姆普斯排槍(當時已經被稱作蒙蒂格尼排槍)。拿破崙三世對蒙蒂格尼排槍十分鐘意,下令讓繆頓(Meudon)兵工廠秘密製造該槍。蒙蒂格尼得到了另一位比利時軍械工程師路易斯·克里斯托弗(Louis Christophe),後者為蒙蒂格尼排槍增加了一些獨特的特點。

蒙蒂格尼排槍由37根槍管組成,裝填工具是一塊帶有37個圓孔的鋼板,每個圓孔內插入一顆子彈,每顆子彈的位置對應一根槍管。擊發機構由一個手柄驅動,順時針轉動手柄一週,全部37發子彈會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全部射出。如果射手願意,他也可以通過控制搖動手柄的速度讓每根槍管以任意速度依次擊發。按照當時的記錄,一個操作嫻熟的蒙蒂格尼排槍操作組的平均射速為每分鐘12次齊射,即444發子彈。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比利時軍隊裝備的37管蒙提格尼排槍

裝填彈板插入到位後,子彈就會對正各自的槍管,此後射手會用左手搖動裝填手柄,排槍的尾座會向前移動,推動供彈板向前運動,直到其中的子彈插入對應的槍管,此時,供彈板的圓孔就變成了彈膛。此時排槍完成閉鎖,彈簧驅動的擊針也後行並被阻鐵卡住,準備擊發子彈。在蒙蒂格尼排槍完成閉鎖前,擊針無法後行到位,因此就避免了意外走火的情況。蒙蒂格尼排槍使用的子彈彈殼帶有一個收縮的頸部,這部分伸入槍管尾座,可以很好地起到密封火藥氣體的作用。

現在射手就可以離開裝填手柄,來到排槍的右側擊發手柄一邊。他可以迅速搖動手柄一週,擊發全部子彈,也可以緩慢地搖動手柄一發一發射擊。在最後一根槍管也完成擊發後,射手會把裝填手柄反向搖動,讓排槍尾座後移,然後他還要反向轉動擊發手柄,讓阻鐵復位,然後把裝填彈板向後拉,此時裝填彈板又變成了一個抽殼器(也可以說是37個抽殼器)。現在只要把裝填彈板向上提起,就會把彈板和37枚空彈殼一起取出,然後射手要做的就是重新裝上一塊插滿新彈的裝填彈板,並重新進行裝填和擊發程序。

蒙蒂格尼排槍的外觀看起來很像輕型火炮,連同前車和2100發特別設計的夏賽波步槍彈(Chassepot)總重量大約為兩噸。法軍使用的排槍發射的夏賽波步槍彈採用厚紙作為筒體,彈底為黃銅,內裝黑火藥,配用錐形彈頭和中心發火雷汞火帽。整顆子彈帶有一個錐形的頸套,可以更牢固地固定彈頭。子彈外部還要塗上一層薄薄的動物油脂,以防發射藥和火帽受潮。夏賽波步槍彈全長為4.11/16英寸,其彈頭重量為776格令(約50克),發射藥重185格令(約12克)。

秘密中的秘密

法國的利飛(Reffye)上校對蒙蒂格尼排槍進行了某些改進,也正是因此這種排槍在法國更多地被稱為利飛排槍。利飛排槍的槍管被從37根減少到25根,彈藥也換成了夏賽波步槍彈。在兵工廠裡,排槍以相當嚴格的保密規定進行生產,在製造完成後,排槍會立即被用油布蒙得嚴嚴實實,然後由武裝衛兵押解前往武庫存儲。這種保密制度達到了離譜的地步,只有從事排槍製造的人員才有機會看到和學習使用它們,大多數法國官兵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這種玩意兒。而事實上,除了法國人自己,排槍這種東西在歐洲並不算稀奇,這種由比利時人發明的武器曾經得到過歐洲不少國家的關注——直到今天筆者也不能理解法國人出於何種目的進行如此不切實際的保密。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保存在巴黎博物館中的法國25管利飛排槍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法國25管利飛排槍後部特寫,可見後部的操作機構。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法國25管利飛排槍側視圖

也許法國人考慮的是一旦排槍裝備法軍的消息公開,會引起

鄰國普魯士的警覺。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大獲全勝,憑藉的就是普魯士人約翰·尼古拉斯·馮·德萊塞(Johann Nikolaus von Dreyse,1798-1868)發明的德萊塞步槍——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閂動擊針式步槍,在當時可謂是極具開創性的步兵武器。看到採用德萊塞步槍的普魯士軍隊所向披靡,歐洲各國立即高度關注這種新式步槍,很快紛紛效仿採用,前裝式步槍很快在歐洲銷聲匿跡。

法國人原本想給本國步兵裝備夏賽波步槍,這是法國原定用來在軍備競賽中制衡對手的裝備,但法國人發現在新的戰事一觸即發的環境裡,讓全部法軍換裝新式步槍根本來不及。1867年的一系列政治事件預示著普法之間的大戰已經不可避免,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一心想要擊敗普魯士,成為歐洲大陸的軍事霸主,他認為法軍的士氣受到了普魯士新式裝備(即德萊塞閂動擊針式步槍)的威脅,必須通過採用自己的新裝備來加以制衡。當時美國加特林機槍曾引起過拿破崙三世的注意,該槍的性能也贏得了他的好感,但法蘭西的民族榮譽感使他無法容忍法軍裝備一種外國武器。但儘管如此,拿破崙三世在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看到加特林機槍後,還是命人將該槍帶到凡爾賽當著自己的面進行測試。當時的加特林機槍已經經過了加特林的部分改進,但法國的彈藥設計卻比較落後。測試結果不能令人滿意,

拿破崙三世也就沒能堅持考慮列裝加特林的問題,而是繼續把蒙蒂格尼排槍作為法軍標準武器。3年後普法戰爭爆發時,法軍已經裝備了190挺蒙蒂格尼排槍。1870年7月15日,普法戰爭爆發,法國軍隊開始了略帶混亂的動員。尖銳的問題很快擺在了法國排槍部隊面前,雖然在紙面上法軍已經組建了排槍連,但戰爭爆發時,這些排槍都還儲存在各地的武庫裡。一些人員已經接受了排槍的使用訓練,但數量不多且相當分散,大部分人還對這種武器一無所知。法國早在1870年1月就已經印製了詳細的排槍操作手冊,但在普魯士兇相畢露時法國人還沒有把這要命的玩意兒分發下去!另外,法國人對排槍的保密也實在過了頭兒,沒幾個炮兵指揮官懂得如何有效使用這種武器,大多數人甚至壓根兒不知道這東西的存在。在普法宣戰兩個月後,法國沙龍軍團(Army of Ch?lons)指揮官麥克馬洪元帥(MacMahon)還不知道自己的部隊裡有這樣的東西——直到1870年9月2日色當戰役(Battle of Sedan)期間親眼目睹一挺排槍經過自己面前,才算是“開了眼界”。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大力支持排槍的發展,在普法戰爭中,排槍本應作為一種步兵武器發揮出不錯的效果,但由於法軍把它做為輕型火炮使用,結果遭到普軍炮兵的優先打擊,損失較大。

普法戰爭的教訓

普法戰爭是排槍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成為排槍走向沒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蒙蒂格尼排槍在作戰時需要許多手工操作步驟,這些工作必須準確無誤地順序完成,任何一個環節被忽略都可能導致排槍無法射擊。在搖動裝填手柄讓尾座退到後面之後,必須將發射手柄扳回原位,否則擊針就無法被阻鐵固定。在用新裝填彈板換下擊發過的空彈板後,還要再次搖動裝填手柄讓尾座前行復位。相比之下,加特林機槍的操作就較為簡單,只需要搖動一個手柄就能完成連續擊發;而蒙蒂格尼排槍則需要幾個不同的操作步驟:射手必須前後搖動兩個不同的手柄,而每連續發射25發子彈就需要更換彈板。當時一些人都認為這種複雜的排槍怎麼能取得法國人的好感,要知道法軍一向是以要求裝備使用簡單而著稱

排槍的方向射界很窄,而其發射速卻又較快,25發子彈射擊間隔極短,幾乎相當於齊射,射彈非常集中,在遠距上水平分佈較為密集,缺乏覆蓋性。這在作戰中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在近距離作戰中,常常有普軍士兵身中數彈,而其旁邊的戰友卻毫髮無損。普法戰爭初期的1870年8月6日,普軍和法軍在阿爾薩斯(Alsace)的弗爾巴克(Forbach)交戰,作戰中普魯士將軍馮·弗朗索瓦(Gen. von Francois)就被法國排槍打倒,當時他身上連中四彈。根據普魯士步兵團的報告,這四枚子彈是從600米外打過來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法國炮兵(當時法國人是把排槍作為火炮使用的)曾經開發過一枚子彈中裝有三枚彈頭的特種槍彈,以便提高近距離點防禦的能力。

普法戰爭中法軍在許多重大戰役中都使用了排槍,但動用的數量非常有限——只有190挺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戰鬥中排槍的缺點暴露無遺,雖然它們的射擊精度不錯,但在對遠距離目標射擊時常常不能快速鎖定目標。更糟糕的是,擊發機構非常易損,缺乏經驗的新手常常會不慎造成損壞。在長時間連續發射後,黑火藥燃燒導致的積碳和閉鎖困難也是該槍使用中的重要問題。

如果用排槍來對抗敵人的步槍火力,那肯定能取得成功,因為排槍發射的就是步槍彈藥,其射程也和輕武器相當。但法國軍界卻堅持用它來對抗地方的野戰炮,這項工作根本就不是排槍所能勝任的。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比利時曾經試圖向中國出口37管蒙提格尼排槍,當然是作為陳舊軍用物資,中國清政府經過考察之後,最終沒有決定大量引進。

1870年8月2日,法軍在薩爾布呂根(Saarbrucken)首次動用排槍投入作戰,雖然這只是一次小規模戰鬥,法軍卻認為排槍將是一種能幫助他們贏得勝利的武器。但後來的戰爭表明,這種信心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和法軍火炮同處開闊陣地的排槍立即就成了醒目的靶子,被普魯士炮兵摧毀殆盡。

除了法國人自己,歐洲各國大都知道排槍的底細,普魯士人也不例外,他們很快找到了對付排槍的辦法。就在第一次和排槍交鋒時,普魯士人在整整一個法國步兵師的前進路線上只安排了幾百名藏在掩體裡的士兵,而更多的士兵則是分散構成防線,這就讓排槍極難發揮威力。

兩天後在維森堡(Wissembourg)的戰鬥中,法軍用排槍來對抗普魯士第11軍前衛部隊的野戰炮兵。法軍在Chateau of Geisburg的陣地遭到了普軍的轟擊,為了還擊,法軍立即將一個排槍營調往前沿,設置在一個沒有防護的土臺上。普魯士炮兵很快發現了法國排槍陣地,在隨後的炮擊中,法軍排槍的一輛彈藥車被普軍炮火炸上了天,排槍營指揮官杜埃(Douay)將軍也受了致命傷,法軍排槍營只能被迫撤退。

固執的法軍並沒有吸取教訓,繼續讓自己的排槍和炮兵同時參戰,普魯士人的克虜伯大炮可以靠不費力地摧毀它們;而Parisian報紙卻還在繼續這樣的畫面麻痺法國人:敵人像野草一樣被排槍射出的子彈擊倒——而實際上這完全是臆想出來的景象。

普法戰爭中,只要排槍是用來加強步兵火力,就一定會獲得成功,但這些少數作戰實例並未得足夠的重視,法國人從骨子裡把排槍當作火炮,這其中也有隱情——排槍過於沉重,實在難以隨步兵作戰。

在當時的報紙上,福斯伯裡(Fosbery)少校曾經談論過法國排槍和野戰炮之間交鋒的問題。他認為如果野戰炮和排槍都完成了裝填,而火炮的首次發射又沒能命中排槍陣地的情況下,火炮是沒有機會完成第二次裝填的,面對排槍的反擊火力,炮兵陣地上幾乎無人能夠倖免。儘管如此,福斯伯裡也承認這種情況極少出現,因為這種情況的前提是排槍和野戰炮都相互處於對方的射程之內,而在大多數時候,野戰炮都是在排槍的射程外就開始發威了。

1870年8月18日,法軍排槍在格拉夫洛特戰役中(Battle of Gravelotte)首次得到了成功運用。這次戰鬥中,法軍把排槍配置在步兵射擊陣地上,而且還用樹幹製成了防護牆,這回普魯士步兵在排槍面前遭到的沉重打擊。在排槍的打擊下,普魯士人甚至丟掉了一門野戰炮倉皇后撤,這也成為整個普法戰爭期間法國人繳獲的唯一一門普魯士火炮。但遺憾的是,法國人並沒有認真分析這次勝利,也沒有認識到排槍的這次勝利完全是由於採取了恰當的戰術的緣故。

普法戰爭中法軍排槍似乎並沒能發揮什麼重大作用,在色當戰役中幾乎有一半的法軍排槍都被普魯士人繳獲。其餘的也都在梅茨(Metz)包圍戰中被困。利飛上校本來希望增加排槍的產量,但此時國外的機槍已經開始進入法國。美國向法國提供了裡奎式速射槍和一些加特林機槍,但法國人對這些外國機槍的操作卻知之甚少。

對於法國排槍,作為交戰一方的普魯士,其觀點顯然是藏在有色眼鏡後面的。普法戰爭中,普軍裝備的排槍類速射武器極少,為了保持部隊在對手新式武器下的士氣,普軍有意貶低了法國排槍的效果。普魯士軍隊把法國對手的排槍喚作H?llenmaschine,意為“見鬼的機器”。雖然“從戰略上藐視敵人”,普軍還是沒有忘記“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他們把法國排槍視為重要的威脅,

普軍炮兵總是把法軍排槍陣地作為優先目標進行打擊。

1871年1月,憑藉加特林機槍,法軍在一次防禦作戰中成功頂住了普軍攻勢。法軍發現,這類機槍只要配置在有防護的陣地並且在儘可能短的距離內射擊,則總能取得良好的戰果。有趣的是,法國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只知道,排槍在十次作戰中有九次都以失利告終,法國人不管是什麼原因促成了第十次作戰的勝利,只記住了排槍在戰鬥中的不利,他們也就此失掉了改進排槍設計和使用戰術的機會。

排槍餘音

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2年,蒙蒂格尼和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還為自己的IV型排槍申請了新專利,該槍改進了閉鎖機構,使用一種聯動手柄進行驅動,裝填/發射準備時間縮短了將近一半。裝填彈板的也經過了改進,厚度大大降低。但由於普法戰爭中排槍的糟糕表現,排槍作為一種武器已經開始衰落。普法戰爭後,排槍很快遭到各國的拋棄,不久即在各國裝備中銷聲匿跡。但法國人對排槍的開創意義依然念念不忘,直到今天法文中仍然把機槍稱為mitrailleuse,這也許是排槍留給速射武器的最大貢獻。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保存在羅馬尼亞的比利時37管蒙提格尼排槍

普法戰爭中普軍在圍攻巴黎、盧瓦爾戰役(Loire)以及奧爾良戰役中還使用過另一種機槍——菲爾德機槍(Feld),這種機槍也和排槍類似,主要裝備巴伐利亞陸軍,但該槍的機械可靠性較差。菲爾德機槍使用24根槍管,上下兩層水平排列,也是通過手柄驅動,每分鐘可以發射300發。菲爾德機槍最大射程為1300~1400米,配用普魯士步兵制式步槍彈,但這種子彈用在排槍上並不合適,結果在使用時常常卡殼,槍架內的槍管也總是過熱變形,只能換掉。Feld機槍的表現同樣打擊了普魯士人對排槍的信心,普法戰爭後許多年,

德國人都對機槍不抱好感。

1871年5月和普魯士停戰之後,利飛排槍最後的一次使用記錄是鎮壓巴黎公社;當時阿道夫·梯也爾(Adolphe Thiers)下令動用一個排槍連在布勞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處決捕獲的公社社員。

法國排槍在戰場上欠佳的表現讓許多人以為速射武器沒有什麼用處。在普法戰爭中擔任觀察員的美國陸軍將領威廉姆·巴伯考克·哈澤恩(William Babcock Hazen)認為,“法國的排槍表現很差,普魯士人對它們不屑一顧。它很難成為一種長期存在的武器”。

《塹壕裡的機槍》:從人力到火藥動力

圖:1880年法國製造的傑爾手槍

這種手槍由艾特內(A. Etienne)和傑爾(PJ Jarre)合作研製的,並且申請了專利。傑爾手槍最大的特點是配有10根橫列式7毫米口徑槍管,配備邊緣發火式槍彈,每次扣下扳機,槍管組件便從右向左移動一次,擊錘抬起落下擊發一根槍管中的子彈。如此繼續扣動扳機,直到10發槍彈全部發射完畢。嚴格地說,這種連射方式仍然沒有擺脫早年法國排槍的影子,無非是在輕便化和實用化上做了相當改進。

法國排槍在許多方面和現代意義上的機槍有著很大區別,但它卻是重大戰爭中首次作為制式武器投入使用的速射武器,這個意義非比尋常;由於其作戰使用和設計方面的侷限性,利飛排槍沒能成為一種實用的戰術武器,它留給法國人更多的是一種開創性的火力應用理念——直到今天,法文中的機槍一詞仍然寫作mitrailleuse——這也許就是排槍對於現代速射火器的最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