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之名起源初探

湛江,舊稱廣州灣,為何不叫廣州灣市?起名湛江,是根據古代曾設置過湛川縣的緣故。今湛川縣在哪裡?近日筆者前往遂溪縣烏塘鎮湛川村考察一番。

湛川縣探秘

與友人驅車去了湛川村,跨過一座小橋下的湛川河進入村委辦公樓。該村原稱椹川村,因“椹”與“湛”諧音而改名湛川村。歷史上,此地曾設置過椹川縣以及椹川巡檢司署,其衙署遺址應在椹川村一帶是無疑的。但,今之湛川村,是否就是當年的椹川縣所在地呢?

我在閱讀過的書籍知道,距今1400多年,此地南齊時置椹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椹川縣。很贊同陳學愛先生(遂溪博物館原館長)的觀點,根據地理位置,縣治設在遂溪中西部,我們可以推斷,當時椹川縣所管轄的範圍可能要比扇沙縣大得多。至隋初年,可能由於椹川縣的疆域比較大、人口比較多的緣故,所以又增設一個鐵杷縣,這便是遂溪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設置三個小縣治的情況。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至隋煬帝即位以後,由於朝政腐敗,不久便爆發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隋被推翻以後,至唐貞觀二年,又撤椹川、扇沙二縣,併入鐵杷縣。這次並縣,可能是由於當時縣治設置過多,行政區域太小,因而合併。從此,椹川、扇沙兩縣被廢。

相隔600多年後,至元三十一年,朝廷再次選址椹川村,這次不是重建縣治,而是設椹川巡檢司署,加強北部灣海疆管治。村委請湛川村小學毛興老師為我們當嚮導。他熱心收集整理村裡文史資料,他指著湛川村的這條河流,就像老師指著一塊黑板。他說,湛川河原是一條海河,螺崗嶺牛鼻泉為源頭,河水源源不斷流入北部灣海域,舊時漁船乘潮上溯至湛川村一帶。

這個細節讓我吃驚,眼前的湛川河似是一條小溪流,但細看,兩邊古河岸比較寬闊,圍墾耕作使河道變窄,兩面山嶺綿延,紅坎嶺、鎮海嶺居高臨下,對峙鉗制,形成“一舟守港,萬帆莫過”的天然門戶。此地於隋設置縣治之後,海運和貿易十分興旺。宋元時,楊柑、下六、界炮等沿海位於“海上絲路”要衝地帶,“十里窯群”十分壯觀,瓷器揚名海外。朝廷在此地設巡檢司,既隱蔽兵力又便於為海運貿易保駕護航,“領兵巡邏,庶幾盜息民安”。

明洪武間,雷州半島東部沿海倭寇騷擾,戰事趨緊,朝廷設雷州衛,將椹川巡檢司遷往舊縣村。清雍正十年遷東海東山墟。三十七年巡檢劉毓琇修葺,今圮。

然而,這裡除了湛川村、湛川河的名稱傳承下來,幾乎沒有留下古代衙署的遺蹟。近年經過許多學者考察研究後作出判斷:現在的湛川村,是由各地搬遷來這裡雜居而成村莊。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毛老師帶我們到河對岸的赤鐵灣嶺,又稱紅坎嶺,有一個被群眾稱之為“鐵爐”的地方,相傳這裡就是古時的椹川縣舊址。經實地觀察分析,地面零星散落一些窯爐廢棄陶土,雖然地面寬闊,但坡度比較大,不適宜群居,如今種植一片荔枝林,我們認為古縣址不可能在這裡。我們離開赤鐵灣嶺,往南走去,到達當地群眾稱為鎮海嶺,今前進農場(萬家隊),這裡地勢比較高,西臨湛川河,也有可能是遺址,但經開發,嶺頭地貌早已徹底改變,根本找不到遺址痕跡。

據毛老師介紹,村東面一帶面積約有一平方公里,東、西、南三面都有湛川河環繞,形成一條天然護城河,這裡設置一座小縣城是比較理想的。曾挖掘一些出土文物,或可證明縣城舊址。

湛川縣建置沿革

南齊(公元524年)時置椹縣。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在今湛江市麻章舊縣村置鐵杷縣,並椹川、扇沙三縣皆今之遂溪地。十八年改為椹川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徐聞郡仍為南合州。十四年,分合浦郡置合浦州,領海康、隋康、鐵杷、扇沙四縣(注:這個“十四年”,可能年號記載錯了,也遺漏了椹川縣;疑為承上省略年號,應是唐武德十四年的略寫,但查無唐武德十四年年號,也有可能是武德朝舊人懷舊所為)。

唐貞觀元年,改南合州為東合州。二年(公元628年),復隋康縣為徐聞縣,省椹川、扇沙人鐵杷縣。八年,改東合州為雷州(注:雷州之名始此)。

唐天寶元年,改雷州為海康郡。二年(公元734年)改鐵杷縣為遂溪縣,此遂溪建邑置吏之始也。

宋開寶四年,改雷州為雷州軍,領海康、遂溪、徐聞三縣。

元改雷州軍為雷州路,領縣仍如宋制。

明洪武元年,改雷州路為雷州府,屬廣東行省參政,領縣仍如宋制。

清朝因之。

由上述,我們得出兩個判斷:

按南齊至唐貞觀二年推算:628-524=104年,椹川縣大約經歷104年;按元三十一年至明洪武年推算:1638-1294=344年,椹川巡檢司大約經歷300年。縣治和巡檢司管治時間都很短暫,先後共400多年,中間相隔600多年,距今1400多年和380多年,其衙署遺址難以保存下來不足為奇,但椹川縣的存在和設置,對湛江市歷史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

廣州灣迴歸

1899年11月16日(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清政府同法國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劃出廣州灣租借地。最後劃定的租借範圍在北緯20°45與21°17,東經107°55與108°16之間,跨遂溪、吳川兩縣部分陸地和兩縣之間的港灣水域(即今湛江海灣),陸地面積518平方公里。連海域面積共2130平方公里。法國把租借範圍內的陸地、港灣總稱為廣州灣。赤坎、湖光(含舊縣村)、海頭、東海、硇洲、坡頭、麻斜等地皆劃入界內。

1943年3月,日本武裝佔領廣州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國民政府與法國政府在重慶簽訂《中法交收廣州灣租地專約》。8月22日,中央通訊社對外發布消息:廣州灣闢建新市,新名為“湛江”。9月21日,駐廣州灣日軍受降儀式在赤坎舉行。10月19日,中法交接儀式在原法國駐廣州灣公使署舉行。從此,結束47年法國殖民統治和2年半日本法西斯統治,廣州灣正式迴歸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