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是對出生地和成長地的一個稱謂;也可叫做“故鄉”或者“故土”。
一,“大窯文化”
“大窯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文明,在距今約幾十萬年到一萬年的這個時間段;
在察右中旗義發泉,距今約七千到八千年左右,有人類生存和生活的活動場景,因此考古學家發現了“細石器”遺址,這便是“大窯文化”的新發現和新的佐證。
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明;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庫倫蘇木,發現了距今約5500~6000年左右的,古石器或者古石器製品;
這一時段,被考古界學家稱為“仰韶文化”;
三,“察哈爾文化”
“察哈爾文化”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集草原遊牧民族歷史特色和現代社會的系列文化;
“火祭”是察哈爾文化中的第一個項目,新春伊始代表在新的一年裡,生活的紅紅火火;
“祭敖包”,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日,草原兒女們不約而同地來到往昔的“敖包”,掛起五彩繽紛的彩旗,擺上祭祀“長生天,騰格里”的物品,按部就班的以順時針方向,邊走邊祈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那達慕”,是草原遊牧民族傳承下的一項娛樂與競技,體育和旅遊的區域性運動會;比如,“搏克”和“套馬杆”等等;
“祝酒歌”,當聽到祝酒歌響起來的時候,主人家呈遞給你的那碗飄香的馬奶酒;寓意著主人家對遠客的祝福,這時需要你右手中指,指肚點沾酒滴於額頭正中(不忘初心);食指指尖輕沾酒滴,彈向蒼天(敬天);無名指指尖輕沾酒滴,滴向大地(重地),這樣以表示對主人家的尊重。
“迎賓曲”,唱響的時候,穿著“察哈爾服飾”的迎賓姑娘們,雙手拉起“藍色的哈達”,右手還託著一碗銀盅的馬奶酒,歡迎你遠方的朋友,美麗的草原歡迎你!
四,“二人臺”文化
“二人臺”,是九十年代左右,烏蘭察布地區民間的一種“戲曲”表演,用民間通俗易懂的娛樂表演形式,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二人臺的流程:
(一)場地,也就是戲臺;
(二)樂器
1,揚琴
2,鼓
3,鑔
4,笛子(蕭)
5,快板
6,扇子
(三)道具
1,一女一男(一旦一醜)各幾套戲服
2,化妝品
3,西瓜霜(金嗓子喉寶)
(四)戲份曲目
1,“十二月花神”
2,民俗“雙日子”
3,“打金錢”
4,“走西口”等
五,“炸油糕”文化:
炸油糕的流程:
(一)油糕的原材料;
1,黍子,俗稱“黃米”;九六年前,在烏蘭察布盟地區,“清水河縣”的黍子,製成糕面是最好的原材料;
現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的黍子製成的糕面較好;
2,“黍子”的種植;
“黍子”,有五個品種:
(1)紅黍子 成品糕面最好 炸糕油潤
(2)青黍子
(3)白黍子
(4)灰黍子
(5) 黑黍子
“黍子”種植地的選用
(1)莜麥茬子地,種植出的黍子,製成的糕面,出品的炸油糕 較油潤;
(2)菜籽茬子地,出品的炸油糕,較僵硬;
3,“黍子”的收割
在沒有“大型聯合收割機”,“脫穀機”和“拖拉機”前,只能手動“鐮刀”來收割黍子,然後捆起來叫做“個子”;當經過晚秋秋風和豔陽天的吹拂和炎熱雙重作用下,半溼黍子成為幹黍子;
在用牛馬板車拉回到場面,解開“個子”的“枖子”,用“鍘草刀”把黍個子的穗子和秸稈分離;再把黍穗子鋪設在場面內,經過牛馬套拉“碌碡”進行“碾壓”,這其實是給黍子去皮(外殼),這樣經過“揚場”,再經過“大網(竹)篩”和“細網(竹)篩”,這時候我們會看到“黃瞪瞪”的“黃米”,“黍子”。
4 ,糕面
“糕面”,是黍子(黃米)經過“過水”,也就是清洗浮土和浸潤(發粉);當發好粉後,進行“磨粉”這便是“糕面”。
(二)蒸糕
把“糕面”再一次拌水,能夠握在手中,幾乎不散落,這叫作“粉面”;
燒開大鍋水前,把粉好的糕面依次均勻地鋪設一厚層在盛有“籠布”的籠屜中;鍋水大開(不要加的太滿,滿則會溢到籠屜底上,這樣會造成底層的糕面瞬間“烀底”,會影響水蒸氣不能夠繼續上升蒸熟糕面)後,把裝有糕面的籠屜放置在鍋上開始“上氣”,當大氣穿過糕面時,再把剩餘的糕面依次均勻的覆蓋在第一層上,依次類推,直到所有糕面變熟,這叫作
“和氣(生財)”,這時“蒸糕”完成;(三)採糕
“採糕”,把剛蒸熟的籠糕,放置在預備好的,刷過“食用油”的“案板”上;同時,放一小盆涼水,邊採糕邊輕沾涼水,直至把蒸糕採的均勻,這時應該說“採透了”,“採勻了”“採和了”,這個時候的“糕”,叫作“素糕”;
通常人們這個時候,會在大糕團上,深按一下小坑,放入一些“食用油(菜籽油最好)”,然後再在大糕團上搓揉幾個油卷,沾一菜籽油,品嚐一下“素糕”的味道。
(四)開劑包餡
如果是包豆紗餡的要費一些時間,普通直接開劑,按的“圓扁”就好;
如果黍子的質量較好,那麼即使按扁,它也會有“反彈”的時候,所以要使一點兒勁。
(五)炸油糕
把包餡的素糕和片糕放置在“籠屜或者竹篾”上,依次下入滾燙的油鍋中,素糕炸至金黃色,立即用筷子撈進“漏勺”中,再放入瓷盆內或者不秀鋼盆內。
炸油糕(黃瞪瞪金燦燦)裝盤,再配上砂糖,即可享用!
(六)這是烏蘭察布地區,尤其是農家招待親朋們的最高禮儀!
這就是飲食文化中的“炸油糕”的故事。
“黍子”,在我們村南,南坡上種植過;我和母親聊天,母親說:“應該是在八一年左右,咱們村包產到戶,分了田地;在八五年你老舅舅從前旗給拿來紅黍種子,你姥爺和姥姥就種植在南坡的旱田(在2000年的時候,已經退耕還林。)裡”;“秋收後,你二姨陪同你四(服頭)襟子回孃家(前旗大什號)把黍子給“輲了”(就是去外殼),再把黃米帶回來,加工成“糕面”。
上邊一張和這一張圖片,是剛從葵花(壟眼)地裡拔出來的“黍子成苗”,看來“黍子”是春天的沙塵暴風颳來的。
“咱們村子種植的黍子,加工的糕面,油炸糕,金燦燦的也很好吃,就是稍勁道一些,沒有前旗和清水河的潤和”。
六,“莜麵”系列文化(內蒙古老三件寶之一)
我提供幾張圖片吧,在我創作《立夏》的一片文章中已經論述了,在這裡就不多言了。
莜麵魚魚,“細水長流”;莜麵頓頓,“實實在在”;莜麵窩窩,“圓圓滿滿”;莜麵條條,“曲藝人生”。
莜麵魚仁,“快樂幸福”。
七,“土豆”文化(內蒙古老三件寶之一)
同樣也提供幾張圖片吧,在我創作《穀雨》的一文有相關內容;
一顆黃土豆和兩顆紅土豆;
一盤尖椒土豆絲;
一盤新鮮的土豆粉條;
一碗土豆泥;
一份炸薯條;
八,“老陳醋”文化
“老陳醋”是一個名詞,也一個故事的開始,更是“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章節。
“老陳醋”的製作流程: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的農村,醋的製作如下:
(一)備料
1,高粱、小麥、大麥、黃米和小米;
用“升”、“鬥”、“簸萁”、“箥籮”來稱量和篩選;
這是兩隻“升”;
這是一具“鬥”;
這是一個“大箥籮”;
這是一個大“大簸萁”;
這是一個“大眼網篩”;
這是一個“細眼網篩”;
2,醋曲;
3,麩皮和糠皮;
4,食用鹽和紅幹辣椒;
5,中型水缸3~4只,小甕(帶底部邊緣,食指粗細的漏控)只,大缸一隻;
6,新鮮的“枳棘”一小束,膠皮手套一副(九十年代很少用)。
(二)滴醋的流程
第一步,窩曲: “大麥”加工成細顆粒狀,和科水攪拌均勻,用手挽成“球”狀,放入瓷盆內;再鋪設一層秸稈,用“紅澆泥”把盆口封住,倒扣在炕頭上,讓其自然發酵,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通常叫做“窩曲”;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去制醋加工廠購買“醋曲”。
第二步,開花:把高粱,小麥、大麥、黃米(醋甜酸)和小米(醋尖酸)依次各自浸泡和煮熟,直至顆粒“開花”;
第三步,發家:把以上煮熟開花的“五糧”和“窩曲(醋曲)”放入3~4箇中型水缸中,加涼開水;每天早晚各一次攪拌均勻,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一般都在“三月三”這一天開始,通常俗稱“發楬(發家)子”;
第四步,勻和:把發好的楬子,加入適量的麩皮和糠皮各一半的量,再加上少量的醋曲攪拌均勻,多半乾,溼且不滲水;然後在其上面把新鮮的“小麥秸稈”鋪設一層,讓其自然發酵。這一天應該在農曆的“四月四”,俗稱“攪拌(勻和)”;
攪拌時,需要在“大箥籮”內,進行拌勻;
第五步,防酸:因為天氣變熱,一天需要攪拌2~3次左右;如果發的太過,需要熬“小米”粥來降酸(火)氣。
第六步,升發後壓倉:把攪拌均勻混合的“醋原料”,放置在一個大缸中,這個時候其顏色有黃、灰、白和褐色經過兩次發酵,變成了“紅褐色”;同時,也不會再次發酵了,只須撒上少量食用鹽再次攪拌均勻,表面再鋪設一層乾紅辣椒,放置一塊大石頭壓實即可;
第七步,滴醋(露):把製作好帶漏控的小甕中(提前把“枳棘”切成8釐米左右的長段,插入漏控內較緊湊一些為宜),接著把已經備好的熱開水倒入小甕內,淹沒原醋料,也叫作“醋真”(放置小甕內量的6成滿為宜,並且壓制嚴實為好;)3釐米為宜;然後,在放置小甕的下面前,找一個小桶來,接取“頭淋醋”,這時候的醋比較好,顏色和味道都俱佳。
第八步,老陳醋:把經過三次的滴醋液,統一混合在一起,放置於一個帶蓋兒的大罈子或者大型水缸內;最好把水缸放在避光恆溫的空氣流通的房間內,經過數個“春、夏、秋、冬”,便是“老陳醋”了,這時即便房屋外,也可聞到飄逸地“醋香”。
我老家上次做醋的時間,是在1996年的春天;鄰村家大爺家去年做的醋,今年還在使用中,就是保鮮難一些,醋夜面上容易生“白破”,也許是見了葷性油質有關係。
在2015年的8月份,我和蔬菜店主(大叔)聊天,他和我說:“2001年,從老家金盆鄉來到呼市做生意;離開老家的時候,儲存了兩大缸醋,現在要是保存完好的話,那就是真正的(十五年)老陳醋了”。
七,“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可缺失的思想文化之一;
(一),“相敬如賓”是一個家庭,也是一個家族的必備成因;
當一對夫婦,能夠“相敬如賓”,“相濡以沫”的生活在一起;那麼,這個家庭就會成為新時代下的“模範家庭”,也就是“最美家庭”的榜樣;同時,也是整個家族的楷模,更是整個社會生活形態的標杆;
(二)食不語
在一個大的家族(家庭)一起搭夥過日子,尤其是在飯桌上,吃飯是不讓講話的;一是因為我們只一張嘴,吃飯的時候,說話會有口水濺於飯菜上面;二是怕吃飯和說話的同時,氣體走差,飯粒被帶進支氣管,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飯後茶餘期間,那就的暢所欲言了;不然,大家會把你當成一個“燜葫蘆”;
(三)言行一致,誠信為本;
“言行一致”,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道德思想修養”;這在一個家族中,是不可或缺的硬性要求;
比如,涉及到“黃、賭、賭”以及特別嚴重事件的家族成員,通常是要逐出家族(族譜)的。
“誠信為本”,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可或缺的;誠信既是精神財富也是物質財富的根,不論是在何處何種情況下,都是把“雙面利刃”促使著我們,在每時每刻都不要存在“僥倖心理”;“人在做,天在看”,雖然是老話,但是,的確是幾千來人類對熱愛生活的驗證,並且它永不過時;
(四)和鄰睦友,勤儉持家;
1,和鄰睦友,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2,勤儉持家,就是說一個人或者家庭(家族)勤奮勞動,勵志拼搏;兢兢業業的務實,去幹一些正當行業;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作詩詞一首:
《烏蘭察布的美》一
冀乾全
烏蘭察布,
那紅色的山崖;
烏蘭察布,
金雕翱翔的地方;
烏蘭察布,
那菁菁的草原,
是神州家園;
曾經的烏拉特,
水草豐美,
是鴻雁的故鄉;
曾經的固陽,
高甸春坤山,
和那一望無際的紅腦包草原,
還有哪明蹬山麓金界壕;
曾經的白雲鄂博,
稀土之都;
曾經的達安明,
敖倫木倫,
烏蘭察布的布巖畫,
百靈廟抗日第一槍,
還有那希拉穆仁草原;
曾經的托克托,
火力發電,
黃河鯉魚;
曾經的土默特,
紅色革命的楷模;
曾經的清水河
是那小米之鄉,
烏蘭木倫和老牛灣;
曾經的盤山武川,
今天的莜麵大王;
曾經的和林格爾,
南天門和天鵝湖,
還有那黃金緯度的牧場;
曾經的蘇尼特,
羊糕似白天朵朵
查干淖爾;
曾經的二連浩特,
國門扎門烏德,
恐龍之鄉;
烏蘭察布,
風采依舊;
三省聞雞的興和,
天然氧吧的蘇木山;
化德,
錫烏張三市間,
黃羊灘生態園,
有寶的,
二登圖遺蹟;
商都,
內蒙西芹第一村,
口裡要發財,
雁門關外,
七星臺,
是金土豆之鄉;
塞外豐鎮,
曾經的商貿客棧;
漠南美食,
“豐鎮月餅”;
察右後旗,
羊的海洋,
烏蘭哈達火山群;
四子王旗,
杜爾伯特王爺府;
吉祥的格根塔拉草原,
神舟家園;
卓資燻雞,
塞北一絕,
紅石崖,
還有那紅召九龍灣;
涼城的鏡子,
美麗的岱海,
南有馬頭山,
北有蠻漢山;
察右中旗,
燕麥之都;
輝騰錫勒高甸草原,
黃花溝,
白樺林;
亞洲第一風力發電機群,
九十九泉映日月,
草原紅參的家鄉;
察右前旗 ,
趙北長城,
仰韶廟子溝;
烏蘭察布,
酸奶之都;
烏蘭察布,
草原皮都;
烏蘭察布,
美麗休閒的避暑聖地;
烏蘭察布,
草原雲谷;
烏蘭察布,
你看那雄壯的老虎山。
烏蘭察布,
奮飛的金雕,
復興的集寧,
草原的樞紐;
烏蘭察布,
歷經歲月的滄桑;
烏蘭察布,
走在(中華盛世)小康的大道上;
本文原創,相關圖片來至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