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神童長大後就不再優秀?網友:這是什麼神童,假神童吧

大家對“神童”一詞的印象最早應該是來源於一篇散文,名字叫“傷仲永”,文中描寫了一位名叫方仲永的高智商兒童,3歲能做詩,但是後期由於父母不讓他學習,只想讓他幫忙掙錢,最終淪落為一名普通人的故事,方仲永的經歷也讓大家唏噓不已。

為何很多神童長大後就不再優秀?網友:這是什麼神童,假神童吧

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也出現了不少這樣的神童,他們有的小時候多才多藝,長大後默默無聞,有的幾歲就在學習上表現出驚人的天賦,長大後卻只上了一個普通大學。比如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卻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被退學的魏永康,14歲考入瀋陽工業大學卻被責令退學的“東北神童”王思涵,11歲進入中科大卻沒能成功畢業的神童謝彥波,這些同學都是小時候有驚人的天賦和舉動,長大後的成就卻不盡如人意的案例。有網友質疑:這些是假神童吧?

為何很多神童長大後就不再優秀?網友:這是什麼神童,假神童吧

有人認為,現代社會對神童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不應該僅僅只看重智商上的出眾,情商也同樣重要。為什麼如此多所謂的同學小時候表現突出,長大後卻歸於平凡,成為普通人呢?

1、智商很高,情商堪憂

情商很著急,這也是大多數所謂的“神童”在後來無法再耀眼的重要原因,比如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學完所有初中課程,13歲進入湘潭大學,後來又進入中科院學習,不可謂不厲害,然而他的人生卻不是想象中那麼幸福。

為何很多神童長大後就不再優秀?網友:這是什麼神童,假神童吧

2003年,這位天才少年沒有拿到碩士學位,反而被學校退學了。2003年夏天,魏的母親曾學梅來到學校,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兒子跳樓,並說出:“我當時恨不得他死了才好”的絕情話。據悉,魏永康的成長經歷完全是受到母親曾學梅的影響,母親一直很關注魏的智商的發展,但是對於情商卻完全的忽略了,從小到大,魏母都是陪讀,每天早上幫兒子擠好牙膏,端飯、洗臉、洗澡、洗衣服,有時候甚至還要餵飯,細心程度,令人髮指,這也直接導致了喂永康進入大學後無法適應大學生活,以及和老師同學相處困難。

為何很多神童長大後就不再優秀?網友:這是什麼神童,假神童吧

2、“神童”也是人,神童的稱號給予他們太多壓力

那些所謂的神童,實際上只是小時候比別人學得更多,或者領悟能力更強一些而已,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天才,往往很多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天賦,而在另一方面就會更弱一些。

比如被稱為“中國第一天才少年”的寧鉑,19歲成為中國大學裡最年輕的助教,38歲突然出家為僧,我認為導致他產生這種舉動的重要原因就是“天才少年”的名頭給予了他太大的壓力。

為何很多神童長大後就不再優秀?網友:這是什麼神童,假神童吧

“光環下面總會有太多的壓力”,這些壓力往往需要同等的情商來化解,這就和少林72絕技一樣,每一項絕技都非常厲害,但是同樣需要相應的佛法來化解。

過去大家總是用考試成績來判斷一個學生的成功與否,希望今後能有更多判斷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