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前段時間我們推送一篇茶王樹的發現史,茶王樹的發現耗費了幾代人的心血,但也只能揭開其部分章節。回顧:雲南茶王樹發現史,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茶王樹早已永遠的消失在古茶園中了。


南檽山茶樹王於1994年枯死,死因是自然死亡。巴達山的茶樹王也於2012年匍匐倒地死亡,死因樹心老空無力支撐樹冠。易武落水洞的茶樹王於2018年死亡,死因是蟲害。其他地方的茶樹王也不樂觀,老班章茶樹王2018年開始生病,現在已是奄奄一息,主因是白蟻。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倒伏死亡的巴達茶王樹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老班章茶王樹


2010年,虞富蓮與王平盛在《雲南野生茶樹消亡情況及其保護對策》裡還提供了其他地方茶樹王的消亡情況。


1991年,龍陵縣鎮安小田壩大茶樹死於修枝不當,1984年砍頭,沒有得到好的修養。


1992年邦東大茶樹死於化肥過量。


1995年師宗大茶樹因為採摘過度死亡,師宗大茶樹在茶樹演化上有著重要的意義。1998年,雲縣茶房的大苞茶死於山體滑坡,這也是一棵在茶樹演化史上有重要價值的茶樹。


1998年冰島大茶樹死於修房砍伐。


1999年,鳳慶本山大茶樹自然死亡。2013年鳳慶郭大寨群英大茶樹死於修路。


1999年雲縣小灣白鶯山1號大茶樹死於桉樹油燻,2005年白鶯山2號大茶樹死於火災。2005年景邁大茶樹死於化肥過量。


2000年,雙江忙糯大茶樹死於燒荒。


2000年,耿馬縣芒洪大茶樹死於修水庫砍伐。


2000年,西疇縣法鬥坪寨大茶樹死於化肥過量。


2001年,雙江勐庫大戶賽大茶樹自然死亡。


2007年,大名鼎鼎的千家寨2號大茶樹因蟲害死亡。

這份茶樹王死亡檔案現在很少有人提及,甚至沒有印象。


今年的冰島寨,沒有人記得以前還有過一棵茶樹王的存在,大家只記得眼前這棵茶樹王一年比一年高的鮮葉採摘價,2019年88萬,2020年99萬。同樣,我們去大戶撒,去落水洞,新的茶樹王也在舊的死後確立。即便是現在南檽山那棵茶樹王,也沒有人說新舊之分,大部分甚至以為,這棵就是歷史上的那棵茶樹王。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南糯山半坡老寨茶王樹


倒不是遺忘症多厲害,而是雲南有漫長的茶樹王傳統,老的茶樹王死後,馬上會有新的茶王被加冕。


而有些大茶樹,永遠地活在史料裡,活在百姓的記憶中。


《普洱府志》記載,“莽枝、革登有茶樹王較它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阮福後來在《普洱茶記》裡也說,當地茶農每年都祭祀茶樹王。雲南茶科所的第一任所長蔣銓1957年到古六山大茶山調查,當地百姓都還記得茶樹王的偉大壯舉:“春茶一季可採茶一擔”。


安樂鄉的百姓還告訴蔣銓,本來還有兩棵較大的茶樹王,加起來一年春茶也可以產茶一擔,可惜被火燒死了。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1963年,倚邦末代土司曹仲書胞弟曹仲益來探訪茶樹王坑,洞穴東西直徑270cm,南北之距為325cm,在洞穴邊上,還立有無字碑,是昔年祭祀時留下的。


現在的茶王坑前,有2004年張順高所撰碑文,表彰茶祖諸葛孔明功德。我幾乎每年都去茶王坑拜謁,在茶王坑入口處,郭龍成建有一片茶園和一個初制所,我說他就是茶樹王當代的守護者。我曾在這家初制所小住過幾日,早上看雲蒸霞蔚,晚上看霞光漫天,清茶几許,那一刻會覺得茶樹王真的會選地方。茶王坑前有茶農建的茅廬,從茶坑裡新長的茶樹也3米高了。


在漫灑,老農告訴蔣銓,在老茶樹王村的茶樹王,更大、更值得去看看,一年可以採摘春茶一擔零一隻(180斤),其圍莖達340釐米,高12米多,樹冠很大,每年開始採春茶時,首先要殺豬祭祀,由寨中長老背誦祭語,方才能爬上茶樹採茶,全寨會採茶的人都去採,當天要採完。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茶王坑


1957年11月23日,蔣銓與易武農技站張紹儒、楊家寨農民張六四、段壽康等4人前去考察老茶樹王村時,一大片茶林都是高6米以上的粗細茶林,大的圍徑1.2米以上,小的也有50釐米左右,小的茶樹是大茶樹上落下的茶籽自然生長起來的,是栽培型大葉白毫。他們測量了幾株,其一徑粗104釐米,分4枝,分別是24釐米、33釐米、31釐米、54釐米、高800釐米;另一株圍徑120釐米,分4枝,徑粗分別是43釐米、43.5米、26釐米、32釐米。


蔣銓說,“這片茶樹平均徑粗不下於江外(江以西)勐海縣南糯山茶樹王周圍的茶樹群,而樹高則遠遠超過南糯山茶樹,南糯山茶樹栽培於當地哈尼族55代以前,這裡的茶樹林樹齡當然也不會低於南糯山的茶樹群”。


易武老鄉長張毅記載,1985年10月,勐臘縣副縣長伍永文及中共易武區委書記周燦環一行5人到易武黑水埡口左側考察一株野生大茶樹,高11.3米,圍徑208釐米,也屬於大葉白毫,1988年被野火燒死。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易武落水洞茶王樹


也因為雲南大茶樹的成群湧現,歷史上那些大茶樹變得不再孤單。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開篇講: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陸羽時代,高大的大茶樹看起來不少,人夠不到採摘,直接砍樹。砍樹這個傳統,在雲南至今還保留。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宋代地理志書《太平環宇記》裡記載:“瀘州之茶樹,夷獠常攜瓢置,穴其側。每登樹採摘芽茶,必含於口,待其展,然後置於瓢中,旋塞其竅。歸必置於暖處。其味極佳。又有粗者,其味辛而性熟。彼人云:飲之療風。通呼為瀘茶。”帶瓢上樹的傳統,現在雲南也還可以見到。


宋子安在《東溪試茶錄》記錄說:“柑葉茶,樹高丈餘,徑七八寸。”沈括的《夢溪筆談》裡講,“建茶皆喬木”,梅堯臣的《和永叔嘗新茶詩》有“建溪茗株成大樹”,這種樹高茶籽大的茶,現在在福建見不到了。明代後就沒有人這般記錄過,到底什麼原因導致大茶樹消亡,不得而知。1957年和1958年,在閩南和閩西以及閩東北茶區陸續都有發現大茶樹。福鼎太姥山上的最大茶樹,高達6米以上,主幹基部直徑18釐米,周圍35釐米。樹冠直徑2.7米,分枝離地高達2.5—3.4米。葉長17釐米,葉闊56.6釐米,葉脈10對。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總體來說,唐宋記載的那種大茶樹,明清以後就只能在雲南見到。明李元陽在《嘉靖大理府志》裡列舉大理物產時說:“點蒼茶樹、高二丈、性味不減陽羨,藏之年久,味愈勝也。”後來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裡接著說:“大理感通寺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相似。時方採摘,無不架梯升樹者。”


大理還真是自古以來就是大家喜歡去的地方。明代大理可以看到高大的大茶樹,砍是沒有砍了,老百姓已經會使用架梯上樹採摘茶,這與今天的雲南採摘現象又是十分吻合,至於說藏越久味道越好,被許多有心人解讀為今天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最早來源。


光緒年間的《普洱府志》沿用了乾隆年間的話語說茶:“產普洱府邊外六大茶山,其樹似紫薇,無皮、曲拳而高,葉尖而長,花白色,結實圓勺,如栟櫚,子蒂似丁香,根如胡桃。土人以茶果種之,數年,新株長成,葉極茂密,老樹則葉稀多瘤,如雲霧狀,大者,製為瓶,甚古雅;細者,如栲栳,可為杖。”


這段材料過去常常被忽視,其實它描述了一個事實,過去在古六大茶山,高大的大茶樹無處不在,當地人種茶樹未必是為了喝茶,其枝幹可以做花瓶,做手杖。我們今天去到古茶園,可以看到很多古茶樹都帶著“多瘤”特徵,這正是古茶樹被人工刀斧干預的痕跡。


茶王樹的消亡史,你不知道的茶王樹死亡檔案

《普洱府志》茶業復興藏書


如果這些大茶樹從未被人為干預,會長成什麼樣子?就是我們今天可以在雲南可以隨處見到那種直衝雲霄的大茶樹。雲南茶區各地的茶樹王,都是各自實力的象徵,以前它們以年齡驚天下,現在以價格撼世人。老班章茶樹王一棵樹春季可以賣68萬(2017年),冰島茶樹王春茶可以賣88萬(2018年),99萬(2020年),但如果冰島茶王樹不保護很可能會如同老班章茶王樹一般。


本文節選自周重林《雲南古茶樹小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