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院士”6年前指出:人才培養不能“去中國化”!

昨天小編髮布的“布鞋院士”李小文先生的“道歉信”,引起了讀者的感慨和共鳴。其實,小文先生對人才培養等諸多領域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

小編翻了翻採訪紀錄,發現小文院士在2014年9月23日的一次採訪中,提出了反對人才培養“去中國化”的觀點。

“國際化”與“去中國化”,如何取捨?或者如何平衡?這是個問題!包括教育界、媒體和社會公眾對此見仁見智,至今爭論不休。

對於“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不知讀者是否有更好的答案?

“布鞋院士”6年前指出:人才培養不能“去中國化”!

李小文院士(左二)與學生記者合影楊偉坤(左一)、王雪峰(右二)、張雅倩(右一)合影。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學生記者:在我們看來,您已經在學術上達到高峰,那對於還要奮鬥的科研工作者們,您有什麼經驗向他們分享呢?

李小文:首先,你說的我在學術上達到了一個高峰,這話我就不敢當。如果說有些經驗的話,它也沒辦法複製。因為人是在不同環境中,而環境是沒法複製的,所以我一般就不講什麼經驗。

學生記者:一些媒體的報道說您“不太關心自己”、“一天到晚吃點米粥、鹹菜”,並且還因“營養不良住院”,這些說法與事實是否有所出入?

李小文:有部分是事實,我營養不良的話大概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的,我們叫困難時期,正好是我長身體的時候。當時條件比較艱難,什麼東西都是定量,對糧食、布票的數量控制是非常嚴格的,像肉、油、豆腐乳、豆花都是根據供需情況調整的,城鎮居民每個人都定量。

但我剛才說的那些吃不飽的情況,基本是從1959年後面有一段時間,後來成電換新領導,更加重視抓學生的營養、抓修路。1964年,食堂打飯就不定量了,吃多少就打多少,但是菜還是不怎麼夠,不過肉開始多起來了。之後,院領導又說以後不僅米飯不定量,還要給大家牛奶,還要修游泳池,修路,這些都是比較有深刻印象的。

反對人才培養“去中國化”

學生記者:您曾說過,您支持“有教無類”,那麼您更欣賞哪一類學生?

李小文:咋說呢,你說像我們這種年齡,沒什麼壓力,看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希望他們幸福、有成就,這樣我就比較滿足了。專門欣賞什麼樣子的,還真說不出來。只要學生們有長處、想學習,我能幫的就幫幫忙,沒有什麼要求,希望他們能幸福,希望他們成才。科研這東西不能勉強,興趣不同,順其自然,能幫就幫一下。

學生記者:您能否預測一下2024年,也就是未來十年後的中國教育?

李小文:講到預期和預設,這就涉及到模型問題。必須認清歷史上的變化,合理解釋已知的歷史和現狀才敢預期將來。明天的事情往往可以近似為線性的(一些特例除外),預期相對來說還容易一點。十年以後的事,我還沒有這樣一個預測的模型。

我認為,教育沒有現成的、固定的模式。有中國傳統的經驗,歷史上也有學蘇聯、日本、美國、英國的,還有學德國的。哪一個模式是對的,不好說。但是我的態度在博客上有反映,那就是反對“去中國化”,因為歷史證明“去中國化”都是失敗的。如果不根據國情和教育現狀,盲目追隨國外成功的例子,最終都會失敗。

學生記者:那麼您認為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怎樣在政策上,支持青年教師們進一步振興中國教育呢?

李小文:當然,這其中牽涉到很多政策問題。我只能比較籠統地談談我個人的觀點。很重要的一個就是評職稱要做到公平;第二個就是現在的級差也存在問題,比如說從講師、副教授到教授,這個級差太小,而從教授,特別是二級到一級的跨度又太大。所以低的職稱跨度要拉大,而高一級的需要縮小,才能保持一個比較均衡的佈置,這樣的話應該對青年教師有更好的積極作用。

愛看小說的“黃老邪”

學生記者:您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餘,閒暇時間都會做些什麼呢?

李小文:這個出國前後差別比較大,我出國前,興趣比較廣泛,看小說、打牌、下棋等等都有。出國後,就不容易找到牌友、棋友,所以後來就漸漸的淡化了這些。但是不變的就是看書,看小說。小說的面比較廣,當然武俠小說我看得比較多一點。

學生記者:我們看到在您的博客裡面,大家都親切地稱您為“老邪”,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李小文: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怎麼仔細考慮的。我比較喜歡武俠,欣賞令狐沖這樣的人物和性格。但是他比較年輕,而取網名又要跟年齡相符合。我的情況、性格也與黃老邪稍微有點像,所以就隨便取了這麼一個“黃老邪”的網名,沒怎麼仔細考慮。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且大家也這麼叫我,也就不想換別的名字。

學生記者:您多久看一次博客?您所有的評論都會回覆嗎?

李小文:一般在不影響工作的休息時間看或者回復博客,而且寫的博客也一般比較短,有點話想說就去說幾句,儘量說得比較短,說完還要忙我的工作。不會說一律不回覆或者一定要回復,自己想說點話就回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