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極端、走邪入魔!商業模式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導讀:企業進入到一個動輒言商業模式的年代。如今卻呈現出異化與扭曲,未來,企業若想長久,需迴歸商業模式的內在“芯片”。

2015年前後,汽車行業異常喧囂:這邊奇點汽車打出以軟件服務賺錢的“小米模式”,那邊蔚來汽車寄希望於“換電和電池租賃” 模式來顛覆整個產業格局;這邊小鵬汽車搞出“租售結合、以租促銷”的“新零售+新運營”模式,那邊車和家直接拿來了一套“特斯拉模式”,各種造車新模式花樣迭出。

然而,5年過去了,那些商業模式的顛覆性還沒有顯現,汽車業的銷售倒是倒退回到了15年前。

兩個極端、走邪入魔!商業模式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2020年2月,全國汽車銷量僅為31萬輛,同比下降79.1%。其中乘用車僅22.4萬輛,同比下降81.7%。中汽協對此評論:汽車銷量回落至2005年水平。

在這種背景下,那些以模式賺足了眼球的造車新勢力,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不過,對新模式的探索腳步永不停歇。

近日,美國氫燃料卡車初創公司Nikola稱,該公司將提供“氫能重卡+加氫站(可再生能源發電+現場制氫,用氫成本為2.47美元/kg)”的全生態解決方案,採用“捆綁式租賃”的商業模式,以此來降低車主的費用。

事實上,自產品過剩時代來臨,世界範圍內企業就進入到一個動輒言商業模式的年代,所謂的新舊勢力席捲各行各業,搞出的商業模式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01

商業模式兩個極端

不可否認,新商業模式也的確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神話”:分眾傳媒,“發現”了梯媒廣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戶外媒介傳播方式;

滴滴出行,用共享模式把用戶和司機放在同一平臺,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

拼多多,以分享與拼團的新電商模式,開創了由消費者自發拼團獲取優惠價的團購方式。

兩個極端、走邪入魔!商業模式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這些企業的成功大都來自於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超前的商業戰略佈局。

然而,這也導致人們對於商業模式的認識出現了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模式萬能論。

在模式萬能論裡,商業模式就是一把萬能鑰匙,可以主宰一切,只要模式對了,任何產品都能打開市場,任何項目都能穩操勝券。

成,是模式之成;敗,是模式之敗。無模式不創業,於是,共享、P2P、眾籌、新零售、直播等新興商業模式一旦“上線”,大家便奉之為圭臬,一哄而上,甚至還搬出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前瞻性預測——“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來佐證。

另一個極端是模式否定論。

認為模式就是忽悠,新模式看似完美卻很抽象,落地極其困難,企業運作後不僅賺不到錢,甚至還可能虧得一塌糊塗。模式創新沒有用,經營企業還得靠產品、技術、用戶等等。

可見,市場上對於商業模式的創新之舉褒貶不一,莫衷一是。

02

商業模式“走邪入魔”

商業模式這一概念,從上世紀50年代首次被提出,發展至今,它的定義不論是在學術界,抑或是在產業實踐者那裡,都沒有一個權威版本。

但翻看任一版本,都有三個最核心的要素——“價值、交易、收入”,即實體企業“做什麼,如何做,怎樣賺錢”。

換言之,商業模式競爭的不是外形,而是形態中所隱含的內核,然而,中國企業的“模式熱”現象,過度拓寬了“商業模式”這個概念的新穎性範疇,卻沒有抓住商業模式的本質,像極了當初的金融業。

兩個極端、走邪入魔!商業模式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金融最開始本來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後來發現繞開實體經濟也能獲取高回報,於是,金融業開始異化並逐步脫離了“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質。

如今,商業模式如同金融業般也被異化和扭曲,脫離了現實產業,陷入新模式的自我炒作中,自娛自樂。

典型如深圳長租公寓Color,藉助“互聯網+”模式崛起,融到的資金大都用在技術上,試圖創建一個可以迅速把線上線下打通的平臺APP(未上線),最終也因過度強調互聯網化而倒閉。

此外,商業模式還被異化為“暴富工具”,形成了“設計模式——包裝產品——尋找投資——上市套現”的產業鏈,“空手套白狼”,無需服務實體,一套創新性的、具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式就能直接帶來真金白銀,於無形中剝離了商業模式的本質。

曾經紅極一時的醫療產業去年成為倒閉重災區。19家醫健創業公司倒閉,互聯網醫療更嚴重。根據時代數據的統計,截至2019年12月1日,2019年共有327家創業公司倒閉,同時相較2018年新增的7620家創業公司,2019年新增創業公司僅1427家,失敗的創業公司佔新增公司比達23%。

03

異化之路

以上觀之,商業模式走上了異化之路,具體表現在:

第一,錯把手段當目的。

商業模式創新本是手段,把手段當目的,這種本末倒置的商業模式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如造車新勢力,企圖“燒錢換時間”,卻不知沒有過硬的汽車性能,燒再多的錢都是白搭,真技術才是“突破硬指標”。

第二,缺乏內在盈利機制。

有的只停留在炒作概念上,實質是燒錢,根本沒有內在盈利機制。有的意識到盈利性,但對“如何通過商業模式獲取利潤”等更深層次的問題研討不夠深刻,導致商業要素的融合演變為要素的堆砌,沒有構建出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可持續盈利機制。

比如,共享單車經過一輪洗牌後,“活下去”的最大攔路虎便是沒有找到適宜企業發展的盈利機制,為了活下去,摩拜更是採取了漲價這一無奈之舉。

第三,把業務更新等同於模式創新。

某些所謂的“模式創新”,實質只是“業務變化”。若言京東為了增強自身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搭建了物流配送,是商業模式的變化,那麼物流公司順豐做電商,打車平臺滴滴做順風車,其實都只是新增了一項業務並非模式創新。

此外,未順應時代,沒有真本事,包裹著模式外衣下的企業往往不堪一擊。

一輪市場競爭、一次政策調整、一項成本變動,甚至是一條新聞報道,都能讓企業陷入崩盤。

兩個極端、走邪入魔!商業模式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由於近期受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的影響,曾經紅極一時神州租車股價大跌,業內出現了超低收購的“呼聲”。


04

迴歸商業模式內在“芯片”

綜上,商業模式已被妖魔化,偏離了內在核心,但是正如芯片是手機的內在核心,沒了芯片,智能手機就是一個空殼子。這意味著,企業若想長久,需迴歸商業模式的內在“芯片”——服務實體經濟,兌現價值,產生利潤。

具體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以“連接”打通“奇經八脈”。產品是1,人群是0,商業模式打通產品與人之間的連接。企業變身“平臺”,基於商業模式挖掘價值鏈,變現商業價值。

二是以品質“捕獲”人心。所有的商業模式,最終都要經歷品質的考驗。左右用戶購買決策的,永遠是產品品質是否足夠好,而非理念是否足夠新。

在中國,富士康有“99.99”的品質境界,即“質量要精確、精確、再精確,像黃金的純度一樣,即使達不到100%,也必須達到99.99%”。

兩個極端、走邪入魔!商業模式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華為把質量當做企業的生命,質量就是零缺陷,每年以20%的改進率、不低於30%的速度去改進。將質量進行到底,如為解決在跌落環境下致損概率為3‰的手機攝像頭質量缺陷,先後投入數百萬元。

三是以迭代穿越週期。從工業經濟到信息經濟,商業模式的切換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需要不斷試錯、不斷積累、不斷調整。只有那些能夠適應商業環境變化、勇於變革、持續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的超級進化者,才能成為穿越週期的頭部力量。

最後,可以在形式上彼此嵌入,讓自己的商業模式成為其他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小企業可以去琢磨大企業,甚至可以為他們設計商業模式,讓大企業裡有自己的一部分。

模式創新永無止境,但無論模式如何變幻,都需兌現其內在商業價值。大拐點時代,誰能專注於商業模式的內在“芯片”,誰就更有可能彎道超車,成功穿越週期。

開放的福卡智庫歡迎優秀的你,經濟研究員、客戶經理……,請通過智聯招聘或前程無憂投遞個人簡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