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的故事(十一)海思麒麟的崛起之路——下

華為造芯之路到底有多坎坷,華為海思並非像外界想的那般所向披靡,2004年剛成立的海思半導體,對芯片業務運作一無所知,一群工程師經歷了閉門造車的過程,被寄予厚望的海思,從建立起,連虧了十年,因此有人說,要不是背靠華為這棵大樹,海思早就涼了。

SIM卡芯片是海思打響外銷芯片的第一槍,不走運的是,立項之初賣十美元一片的sim芯片,等研發出來時,價格跌到了不到一元人民幣,於是海思果斷砍掉了這個業務,屋漏偏逢連夜雨,網絡安全芯片,數字電視芯片,接連研發失敗,而如今海思引以為傲的安防芯片,當初走向市場的第一步,亦是無奈之舉,海思研發出視頻編解碼芯片,但芯片做出來後,不知道用在哪裡,海思本打算在華為視頻會議的電視上嘗試,但這是領導用的產品,出了問題難辭其咎,自家產品不給試,只好出去找市場,殊不知峰迴路轉,海思一腳踏進了安防大門。

芯片的故事(十一)海思麒麟的崛起之路——下

2007年,海思拿下大華20萬片視頻編碼芯片合同,2010年開始搞定了全球安防龍頭老大海康威視,贏得口碑後,海思安防芯片一路高歌猛進,到2014年已佔據全球超過一半的市場。在安防芯片取得進展的同時,華為的數據卡業務卻被高通基帶芯片卡住了脖子,2007年,海思決定自研基帶芯片,巴龍系列就此問世!

搞基帶芯片到底有多難呢?英偉達,英特爾先後推出移動處理器領域,就是因為在基帶問題上遇到了麻煩,而手機廠商中,能同時提供芯片和基帶的不超過兩家,只有華為敢和高通抗衡,而華為堅持用旗艦機奶自家芯片的做法,促使海思芯片快速成長。

芯片的故事(十一)海思麒麟的崛起之路——下

回顧海思一路的發展史,上至華為最高決策者任正非,下至海思直接負責人,沒有誰因為海思虧損就想放棄造芯這條路,華為連續多年把超過10%的營收投入到研發。最終十年磨一劍,巴龍出鞘,抗衡高通,華為造芯28年,正是這群華為芯片工程師負重前行,當美國亮出“禁供”技術霸權殺手鐧,華為才有了亮劍的底氣,一顆小小的國產芯片,是無數國人奮發向上,突破技術封鎖的結晶,也是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完美寫照。

手上有書,眼裡有光,心中有火,中華有為。

芯片的故事(十一)海思麒麟的崛起之路——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