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故事」鍬峪“皇娘灣”的傳說

在渭水源頭這片神奇的沃土上,先民們用古代名人事蹟命名的地方甚多。特別是鍬峪小溝的“皇娘灣”,這一古老而悠久的地名,不但為渭源增添了深厚的人文風韻,而且說明了這片沃土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據民間傳說,明朝時期,皇帝親自率兵西巡平叛,進駐隴西郡後,有天晚上入睡後,夢見一隻鳳凰落在豬背上,醒後將夢告訴跟隨大臣,宰相呈奏,這是一個吉祥之夢,主有佳偶在隴。於是,便張貼告示,在隴所轄區選美入宮。地方官宦選美樂意無窮,有的民女怕選不上大動干戈,費盡心機,修容美面,梳妝打扮;有的怕入宮後不得寵,終生受盡冷落,便東躲西藏,裝醜賣傻。

「渭源故事」鍬峪“皇娘灣”的傳說

鍬峪鄉的鍬峪村山後有一地名叫小溝,境內山勢起伏,溝中藏溝,窄中有寬,岩石競秀,碧水長流,綠樹翠蔭,優美壯觀。這裡居住的老百姓解板圍牆,砍樹架檁掛椽,覆蓋茅草建房,稱為“茅草房”。小溝內居住一家姓王的農戶,生一姑娘,年方二八,清秀俊美,鮮豔奪目,甚似仙女,品德賢惠,深受父母疼愛。她家得到選美消息後,產生不願入宮的念頭。地方官入戶清查初選,她隨機應變,修飾醜陋,將鍋底墨粉塗抹在臉上,騎在豬背上,賣醜裝傻,企圖逃避。地方官員為了撈取升官發財的機會,立即將所見之事上奏皇帝,認為是欺君之罪。皇上聽後不樂意,隨從大臣為了討皇上歡喜,便上奏說是好事,應了皇上之夢,是吉祥之兆。騎豬之女,有助朱王朝復興,真是喜降皇門。皇上立即下聖旨,在鍬峪街頭修造娶親樓,組織官兵扎彩門,擺陣勢,迎娶入宮。

皇娘長得如花似玉,傾城傾國,是一代絕美佳人,又聰慧無雙,大方賢淑,皇帝寵愛無微不至,贊稱為女中之冠,封她為“琦珠娘娘”。通過皇娘傳媒作嫁,渭源地方特產當歸、蕨菜、蠶豆享有盛譽。

皇娘成為皇上心中最知己的人,每天都要她陪駕左右,開心取樂,談論國家大事,商討治國之策。一天皇上問她:“我倆已日久天長,朕哪裡有對不住的地方,你為何還有些不開心?”皇娘回答:皇上對我恩愛無邊,情深意重,真是難得的榮幸,我享盡了人間之福,是我內心深感知足,謝萬歲的厚愛。只是我家鄉父老鄉親,常住‘茅草房’,一遇風吹下雨,就是房淌屋漏,沒有安身的地方。”皇上聽後,便說:“國土數十萬裡,當今樂居民安,何足一小縣地方,朕立即下旨,撥出款項,將你家鄉的茅草房改為一仰一扣的瓦房,滿足你的夙願。”

當時,渭源境內災荒頻繁,兵荒馬亂,加上天災人禍,民族雜居,地方管轄衰弱,聖旨無處著落,傳到附近的狄道府(臨洮),主管官員將臨洮轄區內房屋進行了改造,而渭源境內的茅草房仍然依舊,皇孃的夙願未得實現。在清末民初,臨洮境內,百姓能蓋一仰一扣的瓦房,渭源卻不行,富裕戶要蓋,將會受官府的制約。

直到二十一世紀初,當地政府通過“富民工程”項目,逐家逐戶摸底,對居住茅草房的農戶,採取政府投入資金、物資、技術三配套,計劃、落實、驗收相結合的措施,經過紮實細緻的工作,使過去漏雨常淌的茅草房,徹底改變成磚木結構的新瓦房。老百姓激動的說:“六百多年皇娘厚愛家鄉父老的夙願,歷代帝王將相、朝廷、官府都沒有辦到,只有新中國才實現了。”

此前,人們為了懷念“皇娘”,將迎親樓改建廟院,廟中立有牌位和塑像,並改名“引親寺”、或“迎親寺”。戰亂年間被毀,清代乾隆年又重建修繕,同治年間遭遇兵燹,清末民國初又進行修繕,解放後廟院破壞,改為商店。現鄉鎮府所駐之地大川稱為“迎門川”,是扎彩門,擺陣勢,迎皇孃的地方。皇孃的家院清朝也建有廟院,毀於戰亂年間,現殘留磚瓦遺蹟,變作農耕地,歷代百姓稱 叫“皇娘灣”。二OO六年,當地人們又將“引親寺”重建,更名為“永慶寺”。這就是“皇娘灣”的傳說。

注:筆者通過實地民間調查,又據渭源籍人(清末平涼軍機區長張純融)傳於家人講述整理撰稿。資料來源《渭源民間故事》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