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故事」锹峪“皇娘湾”的传说

在渭水源头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先民们用古代名人事迹命名的地方甚多。特别是锹峪小沟的“皇娘湾”,这一古老而悠久的地名,不但为渭源增添了深厚的人文风韵,而且说明了这片沃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据民间传说,明朝时期,皇帝亲自率兵西巡平叛,进驻陇西郡后,有天晚上入睡后,梦见一只凤凰落在猪背上,醒后将梦告诉跟随大臣,宰相呈奏,这是一个吉祥之梦,主有佳偶在陇。于是,便张贴告示,在陇所辖区选美入宫。地方官宦选美乐意无穷,有的民女怕选不上大动干戈,费尽心机,修容美面,梳妆打扮;有的怕入宫后不得宠,终生受尽冷落,便东躲西藏,装丑卖傻。

「渭源故事」锹峪“皇娘湾”的传说

锹峪乡的锹峪村山后有一地名叫小沟,境内山势起伏,沟中藏沟,窄中有宽,岩石竞秀,碧水长流,绿树翠荫,优美壮观。这里居住的老百姓解板围墙,砍树架檩挂椽,覆盖茅草建房,称为“茅草房”。小沟内居住一家姓王的农户,生一姑娘,年方二八,清秀俊美,鲜艳夺目,甚似仙女,品德贤惠,深受父母疼爱。她家得到选美消息后,产生不愿入宫的念头。地方官入户清查初选,她随机应变,修饰丑陋,将锅底墨粉涂抹在脸上,骑在猪背上,卖丑装傻,企图逃避。地方官员为了捞取升官发财的机会,立即将所见之事上奏皇帝,认为是欺君之罪。皇上听后不乐意,随从大臣为了讨皇上欢喜,便上奏说是好事,应了皇上之梦,是吉祥之兆。骑猪之女,有助朱王朝复兴,真是喜降皇门。皇上立即下圣旨,在锹峪街头修造娶亲楼,组织官兵扎彩门,摆阵势,迎娶入宫。

皇娘长得如花似玉,倾城倾国,是一代绝美佳人,又聪慧无双,大方贤淑,皇帝宠爱无微不至,赞称为女中之冠,封她为“琦珠娘娘”。通过皇娘传媒作嫁,渭源地方特产当归、蕨菜、蚕豆享有盛誉。

皇娘成为皇上心中最知己的人,每天都要她陪驾左右,开心取乐,谈论国家大事,商讨治国之策。一天皇上问她:“我俩已日久天长,朕哪里有对不住的地方,你为何还有些不开心?”皇娘回答:皇上对我恩爱无边,情深意重,真是难得的荣幸,我享尽了人间之福,是我内心深感知足,谢万岁的厚爱。只是我家乡父老乡亲,常住‘茅草房’,一遇风吹下雨,就是房淌屋漏,没有安身的地方。”皇上听后,便说:“国土数十万里,当今乐居民安,何足一小县地方,朕立即下旨,拨出款项,将你家乡的茅草房改为一仰一扣的瓦房,满足你的夙愿。”

当时,渭源境内灾荒频繁,兵荒马乱,加上天灾人祸,民族杂居,地方管辖衰弱,圣旨无处着落,传到附近的狄道府(临洮),主管官员将临洮辖区内房屋进行了改造,而渭源境内的茅草房仍然依旧,皇娘的夙愿未得实现。在清末民初,临洮境内,百姓能盖一仰一扣的瓦房,渭源却不行,富裕户要盖,将会受官府的制约。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当地政府通过“富民工程”项目,逐家逐户摸底,对居住茅草房的农户,采取政府投入资金、物资、技术三配套,计划、落实、验收相结合的措施,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使过去漏雨常淌的茅草房,彻底改变成砖木结构的新瓦房。老百姓激动的说:“六百多年皇娘厚爱家乡父老的夙愿,历代帝王将相、朝廷、官府都没有办到,只有新中国才实现了。”

此前,人们为了怀念“皇娘”,将迎亲楼改建庙院,庙中立有牌位和塑像,并改名“引亲寺”、或“迎亲寺”。战乱年间被毁,清代乾隆年又重建修缮,同治年间遭遇兵燹,清末民国初又进行修缮,解放后庙院破坏,改为商店。现乡镇府所驻之地大川称为“迎门川”,是扎彩门,摆阵势,迎皇娘的地方。皇娘的家院清朝也建有庙院,毁于战乱年间,现残留砖瓦遗迹,变作农耕地,历代百姓称 叫“皇娘湾”。二OO六年,当地人们又将“引亲寺”重建,更名为“永庆寺”。这就是“皇娘湾”的传说。

注:笔者通过实地民间调查,又据渭源籍人(清末平凉军机区长张纯融)传于家人讲述整理撰稿。资料来源《渭源民间故事》精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