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闖關東”,如今“東南飛”,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從西晉末年的漢族南下,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幾次大遷徙,中國歷史上有10次大型的人口遷移。古代的人口遷移主要是因為戰亂,而如今的人口遷徙則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和發展空間。

在這大大小小的10次人口遷移裡,闖關東算是中國近代史上對東北影響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活動。那個時候,人人都想去東北,來自山東、河南、河北、山西以及陝西等地的百萬難民,帶著一家老小,逃荒到了東北,最後在那裡定居紮根。如今東北近乎超過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個時期從各地移民來的。電視劇《闖關東》就以一戶山東人為縮影,講述了一段背井離鄉闖關東的故事。

曾經“闖關東”,如今“東南飛”,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有人可能會問了,為什麼那個時候大家要闖關東呢?“關”指的是山海關,關東具體就指的是黑龍江,吉林和遼寧這三個省份。闖關東是從明清一直到民國時期都存在的一個現象,時間跨度較長,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指清朝同治年間到民國時期內的這段歷史。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淪陷,很多闖關東的人紛紛返鄉,至此算一個節點。闖關東的原因,簡單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那段時期黃河下游的水災頻發,人們流離失所,再加上晚清時期清政府的各項苛捐雜稅,為了生存,當然不得不尋找下一個安身之所。

第二,那段時期華北地區大小戰亂不斷,尤其是甲午戰爭爆發以後,2萬多旅順居民慘遭殺害,大家為了躲避戰亂被迫遷移。大連也成為了當時闖關東的一個重要中轉站。

曾經“闖關東”,如今“東南飛”,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第三,關東地區地廣人稀,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清政府卻閉關自守,不讓關內移民進入,這也客觀上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再者,關東離清政府的統治相對較遠,這對那時不堪重“賦”的人們來說簡直是人間天堂。

100多年後的今天,東北的年輕人卻在迅速地逃離東北,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延續了祖輩身上的那股闖勁:哪裡有希望,就義無反顧地往那裡闖,為自己和子孫闖出一個更好的未來。

說到這裡,很多人又會說小編故意黑東北,其實真不是這樣。2018年東三省的GDP增速,在中國31個省份中位居後5位,近五年來的GDP增速都沒有多大變化,新興產業不到10%。既然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崗位,高學歷的年輕人肯定會選擇出省,而東南沿海城市便成了他們的首選。

曾經“闖關東”,如今“東南飛”,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東北就留不住人才呢?原因前面也有提到,這裡再簡單地分析一下。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不景氣,沒法給高學歷年輕人提供他們想要的工作崗位。我們都知道,東北是曾經計劃經濟的代表,在向市場經濟的轉化中,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東北國企眾多,現在還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這些國企並沒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崗位。產業發展不平衡,對外貿易比重也逐漸下滑,勞動力過剩只能驅使年輕人外流。

其次,東北貪戀體制的風氣,也驅使了年輕人離開。在東北很多地方,找工作不是憑能力,而是靠關係,講人情。很多有能力又有志向的年輕人,自然不想生活在這樣一潭死水裡,想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看一看。

曾經“闖關東”,如今“東南飛”,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除了以上原因,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不太主流的原因,比如外地人難以適應東北乾燥寒冷的氣候,所以畢業以後會選擇回自己的家鄉發展;外地畢業生擠不進當地人的“小圈子”,官僚主義作風盛行,沒有人脈沒有資源就很難成事,也是一個原因。

曾經“闖關東”,如今“東南飛”,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一個城市的發展好壞,是諸多因素造成的,不能片面看待。很多人會說東北資源豐富,遍地是寶,國家開發完之後覺得沒有利用價值了就對它不管不顧了。但是也得看清一個現實,趨利避害是一個萬能公式,有一些客觀因素無法避免,再加上社會風氣的長期形成,要改變真的很難。

曾經“闖關東”,如今“東南飛”,東北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生活在東北的東北人,或者是已經離開東北的東北人,對自己家鄉的感情是最真實的。評論區交給大家,歡迎大家來談談對於東北的印象。不是批判,只說事實!

(以上圖片或數據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