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病到底能不能治好?

口吃者大多認為口吃治不好,為什麼會這樣呢?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由於被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不再狂奔。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口吃者自從意識到口吃是個問題以來,就開始與口吃對抗,試圖克服它,可他們不管怎麼努力,也做不到不口吃。久而久之,他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口吃是治不好的,自己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口吃。所以,口吃者既渴望矯正,因為口吃確實太折磨人;但他們內心深處又覺得口吃治不好,所以對於治療他們又猶豫不決,不敢嘗試。尤其是,網絡上、現實中總能聽到、看到“口吃治不好”的言論,所以對於付費矯正,他們更加不敢付諸行動。

事實上,口吃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由於多年來跟口吃鬥爭,我們屢戰屢敗,所以我們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我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口吃是治不好的”,然後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破罐子破摔。可悲的是,口吃者又不能真正跟口吃和解,不能完全放棄矯正的想法,如果你真的認命了,真正接受口吃,這也是一種解脫。口吃者總是在治與不治之間矛盾和糾結:想治,怕治不好;不治,又不甘心。

其實,我們之前沒有治好,並不是真的因為口吃治不好,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對方向,我們一直在毫無根據的瞎折騰。如果能找對方向,口吃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有人說,那為什麼網絡上那麼多人都說口吃治不好呢?

你在網上遇到的患者,要麼是根本沒有矯正過,他們只是人云亦云,到處說口吃治不好;要麼是他確實治過,但沒治好,他沒治好,並不能說明口吃本身治不好。這就像是,一個女孩兒碰到一個渣男,她不能就此斷定所有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只是她這次遇人不淑而已。

有一個概念,叫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指,當獲取信息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信息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其實,治好口吃的人很多。只是治好了的人,大家在網上很難遇到。治好的人,大多會選擇迴歸生活,而不會繼續在網上關注口吃。

當你理解習得性無助和倖存者偏差這兩個概念之後,你就能理性的看待口吃能不能治好這一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