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白居易的困惑與答案


元和九年冬天,丁憂結束回到長安的白居易擔任東宮太子左贊善大夫,顯然是唐憲宗有點膩味這個炮仗嘴,於是以輔佐太子的名義把他送到東宮去折騰太子去了,要說起來左贊善大夫這個官職,主要的事務其實就是輔佐太子,沒事陪著太子讀讀書,幫著他分析分析朝局,額,這一年太子20歲,估計讀書啥的還是不用白居易教的。。。,說起來事情挺多,但實際上白居易挺閒的,每天就是到點了騎馬到太子府去報到,看看有沒有啥事,有事就上班,沒事就忙自己的事,是個有錢有閒的職位,某種意義上算是唐憲宗給他的一段假期。白居易樂得清閒,而且闊別長安三年多,重新安家長安也是有不少事情要做的,冬去春來,風景也是要看看的。

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白居易的困惑與答案

時間就在太子府、長安昭國裡白居易的家兩點一線間慢慢過去,處理完遷居事務的白居易有點閒不住了,生怕自己安於現狀,懶散成癮,“忽然不知足,名利心惶惶?念茲彌懶放,積習遂為常”,人太閒了有點憋得慌。。。

到了這年的六月初三,長安城中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大事,當朝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在大街上被刺客行刺,其中武元衡身死當場、裴度受重傷!而且,幹完了這件驚天大案之後,刺客還在長安猖狂的叫囂誰查誰死!這件事對整個朝堂的衝擊之大超乎想象,滿朝文武都被嚇住了,當然一方面是因為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切身安危,怕刺客的下一個目標就成為自己;另一方面,當街刺殺當朝宰相!這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這裡面到底有哪位大佬參與?在沒弄清前因後果之前也沒有誰敢貿然發話,萬一一個不妥當,引火燒身可就麻煩了,於是在大唐的朝堂上尷尬的一幕出現了,滿朝文武沒有人就這件驚天大案說一句話!

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白居易的困惑與答案

表面的平靜下藏著的其實是暗流湧動,這件事其實事外地藩鎮對朝廷的一次警告,刺殺的這兩個朝廷大員都是主戰派,這事作為大唐第一人的唐憲宗沒有發話也沒有暗示下來,朝堂的言官們也都不敢造次亂說話,這時早就憋的難受的白居易忍不了了,面對這樣的奇恥大辱,一根經的炮仗嘴白居易上書了!他以太子左贊善大夫的的身份上疏請求朝廷緝拿兇手一雪國恥!

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白居易的困惑與答案

上疏的奏章本來不算是什麼大事,但說到事情太敏感了,上書的時機太敏感了,這上面還沒發話呢,你這先把事情定性了你讓皇上咋辦?順著你的話處理?那滿朝文武還要不要面子了,這麼大的事情,別人都是豬,不知道要抓兇手?不順著你的意思辦?這事都被你捅破了,沒有迴旋的餘地了,皇上很被動啊,各位宰輔更被動啊。。。所以“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意思是,這不是你一個太子屬官該說的事情,從流程上違規了!要不是人家能當上宰相呢,內容上沒辦法批評,那就從流程上說事,你一個陪太子讀書的傢伙沒事幹言官的事情幹啥?你要上奏章不會讓太子代呈嗎?再說了你已經不是朝堂的核心事務官員,別人都沒說話呢,要你一個五品的東宮屬官來說?!

白居易這個奏章的確是有些逾制的,再加上掃了百官的顏面,捅了朝廷和藩鎮的馬蜂窩,引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之後沒幾天就遭到滿朝文武各方勢力的集體攻訐,靠譜的就他逾制的問題彈劾他,不靠譜的就找亂七八糟的事情來誣陷他,說他喪心病狂,不顧母親看花墜井的故事,居喪期間還專門做《賞花》《新井》等篇,全無哀傷之情。流言一出,馬上有人附和,朝中謗書不斷。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白居易有傷名教成了板上釘釘的事。。。

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白居易的困惑與答案


這回換到白居易被整蒙了,發生了什麼?我是誰?我在哪?不是要抓刺客嗎?怎麼好像是我刺殺了宰相呢?一時之間懷疑人生了,然後後面的事情他都如同做夢一般,先是被貶江州刺史,而後又被曾經的好友中書舍人王涯捅一刀,由一州刺史貶為江州司馬。。。然後就被趕出京城,出藍田,過襄陽,經鄂州到江州。。。

到了江州還有點懵,江州司馬本來就不是實務官,其實事務不多,被打懵的白居易賦閒之餘只有整理自己的詩集,和老朋友元稹書信聊天。元稹之前也因故被貶,這時候情況也不咋地,還臥病在床,但這兩個文學奇才在書信往來間互相討論各自的人生觀,元稹剛剛貶官的時候,寫過一組《放言五首》的組詩,白居易閒著在也就整理這半年來的個人經歷寫下一組應和的《放言五首》,

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句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味,雖前輩深於詩者,未有此作。唯李頎有云:“濟水至清河自濁,周公大聖接輿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其意耳。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白居易的困惑與答案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牽纏卒未休。

禍福回還車轉轂,榮枯反覆手藏鉤。

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

不信君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誰家第宅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閒地,東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貧賤誇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


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白居易的困惑與答案

這五首詩中,第一首是結合自己的經驗,抨擊偽詐之肖小從古至今都有,自己因直言取禍,周圍的所謂的朋友們都在這場災禍中表現出了其本來面目,既是無奈憂憤也是一吐為快。

第二首實際上以禍福相依的道家理論來開解自己,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禍福輪轉的,開解自己也許暫時的災禍是後面福氣的開始呢

第三首是比較經典的,主要是對日久見人心的闡述。在白居易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朋友,但在他被人陷害被貶謫的時候,很多所謂的朋友都置身事外,甚至還有一些落井下石雪上加霜。對於這樣的人,白居易總結出了一個有效的鑑別方法---交給時間去鑑定,不管是好是壞到了時間,自然會顯露真相。賢如周公攝政輔國的時候,也被人當成篡權亂國的奸臣。而真正篡權奪位的王莽在得勢之前卻被當成賢良敦厚的謙恭君子。如果不是時間的見證,最終澄清事實,辨明真偽,只是根據一時一事的表面現象來做結論的話,得到的就不一定會是正確的結果,就如同自己被誣為名教罪人。但事實如何時間會證明。

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白居易的困惑與答案

第四首以世事變遷無名,事物運動變化為常態。萬事萬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中發展前進,窮通變化也是一樣的,不用因一時的顯榮就自我誇耀,看不起別人,要正確的認識看待人生和世界。

第五首實際上是對生死的態度。在白居易看來,新陳代謝生死輪迴是世間的根本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有生就有死,不必過分的貪生怕死,只要活著的時候活得有意義,於國於民,有貢獻,死亦無憾。

這五首詩其實完整的闡述了白居易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對真偽禍福,艱險,窮通生死的分析闡述,表明了白居易在經歷災禍後對人生的思索與認知。實際上是典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