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孫中山說武昌起義的成功是個意外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發動一場新的武裝起義。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起義”爆發。之後,十餘省宣佈脫離清王朝的統治而獨立,史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促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為什麼孫中山說武昌起義的成功是個意外

但是,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卻認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是個意外,他說:“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則在瑞澄一逃;倘瑞澄不逃,則張彪斷不走,而彼之統馭必不失,秩序必不亂也。”為什麼孫中山會這麼說呢?

為什麼孫中山說武昌起義的成功是個意外


第一,許多革命黨人不認為在武昌起義是上策。

武昌雖然是九州通衢,卻也是四戰之地,正因為這裡水陸交通比較發達,所以很容易受到敵人重兵集團的進攻。也因此,同盟會領導人孫中山等才執意要先在廣東發動起義。事實上,武昌起義爆發後,部分裝備精良的北洋軍迅速趕到了武昌城下,準備進攻。但是清軍統帥蔭昌,非要等清軍主力集合完畢,才發動進攻,給了革命軍十餘天的準備時間。之後,黃興趕到武昌,率革命軍反攻,饒是如此,還被清軍拿下了漢口、漢陽。若非袁世凱對革命軍採取又打又拉的手段以脅迫清廷退位,武昌城真的難以保住。

為什麼孫中山說武昌起義的成功是個意外

圖:清軍統帥蔭昌


第二,武昌地區的革命形勢及基礎並不優越。湖北是清朝政府統治的堡壘地區,群眾的革命熱情並不強烈,因此許多革命黨高層如孫中山等人並不看好湖北,未把湖北作為革命鬥爭的重要區域,對湖北的革命形勢未抱希望。1911年9月29日,雷鐵崖批評湖北人在保路運動中的表現既遠遜於“拼死以爭”的川人,又落後於“亦尚有罷課開會之舉”的湘粵兩省,“聲息俱無,群仰清政府鼻而噓而沫”。“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沒有想到湖北人悶聲發大招,給全國革命形勢送了個大禮包,武昌起義成功敲響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喪鐘。

第三,武昌的反革命力量比較強大。

當時湖北省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民心較為安定。而且,武漢是清朝新軍重點佈陣的地方,清末練新軍的翹楚,首推袁世凱,次推張之洞。在張之洞苦心經營之下,湖北新軍設一鎮一協統,人數在全國較多,實力也很雄厚的。武昌起義前,張之洞雖然已經去世數年,但是在任的湖廣總督瑞澄向有賢名,貌似文武雙全、思想進步的幹才(沒想到會是個紙老虎)。瑞澄曾在蘇州等地編練內河水師,一舉擊潰盤踞太湖一帶的水匪;升任湖北總督後他還與錫良領銜聯名十八省督撫致電軍機處,請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歷史學家章開沅說:“瑞澄並不是腐敗官僚,他是個積極推動改革的人。”


第四,起義的領導力量並不強大。

辛亥革命的領導中堅是孫中山、黃興等領導的同盟會。而武昌起義是由文學社與共進社領導的,他們只能算同盟會領導下影響力不太大的分支機構,並且共進會、文學社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甚至到起義前夕仍未做好協調組織工作。共進會、文學社原定請同盟會領導人黃興、宋教仁來武漢領導起義,但他們均未能趕到武漢,於是起義指揮部決定推遲到10月16日發難。武昌起義的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但是,由於情況洩露,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都已洩露,彭楚藩等人被殺,蔣翊武、劉出逃,孫武受傷住院。武昌城內戒備森嚴,無法與各標營革命黨人聯絡,實施起義計劃。

正因如此,無論是革命黨還是清廷,都對於武昌起義的成功頗感意外。那為什麼武昌起義還能成功?這主要得益於這個大清王朝的“送命總督”——瑞澄!瑞澄號稱幹吏,卻臨危處置失當。武昌舉事之初,主要是士官出身的革命黨人在籌劃,舊派軍官及北洋將領皆觀望不動。待到革命黨領袖或死或逃,起義本來已告失敗。但由於瑞澄先將抓獲的革命黨領袖砍頭示眾,後要按搜到的革命黨的名單按圖索驥式抓人。這引發革命士兵恐懼,於是在沒有革命黨領袖領導的情況下,新軍士兵自發起義,誠可為各國軍事史上罕見之行動。


為什麼孫中山說武昌起義的成功是個意外

圖:瑞澄


所以,武昌起義能夠意外之中獲得成功,確實得益於這個大清王朝的“送命總督”!對此曹汝霖說:“武昌兵變,由於中央集中軍權之後,引用士官出身之軍官與北洋將領遂分派別,有新舊之分。武昌起義,由於新派主謀,初僅兩營起事,餘皆觀望不動。後鄂督瑞澄搜得叛軍名冊,牽涉新軍士官很多,士官恐株連,遂先發響應。假使瑞澄處以鎮定,將名冊銷燬,即可使反側者安心,徐圖處置,何至釀成大禍。”

不僅如此,一見革命爆發,瑞澄突然逃跑了。總督一跑,負責軍事指揮的鎮協張彪也跟著跑了。之後趕來的北洋新軍在陸軍大臣蔭昌的領導下逡巡畏戰,沒有傾力鎮壓起義,這些情況在客觀上幫助了起義成功。對比之下,“黃花崗起義”就比較不幸!雖然兩廣總督跑了,但水師提督李準卻比較鎮定,迅速調來大批人馬平息了這場起義。其實,繳獲黨人名冊後,見上面列許多軍人姓名,湖北布政司陳樹屏曾建議銷燬名冊以安人心,但師爺張梅生力勸按名捕之,瑞澄聽張的意見,很快抓獲三十二人,誅殺三人。於是軍心騷動,第二天就爆發武昌起義,瑞澄則棄城而逃,先逃上海,再逃日本,誠可謂大清王朝的“送命總督”。

當然,給大清王朝“送命”的,不僅是瑞澄、張彪、蔭昌等人,還有攝政王載灃。當時的有識之士均意識到要早日立憲,開國會,組織內閣。連瑞澄這樣的高官也聯名請朝廷早開國會,沒想到載灃壓制大批士紳的和平請願,好不容易開了內閣,卻大部分都是皇族。這連立憲前朝廷高官滿漢對半的比例都不如,一下子激化了民族矛盾,把大批立憲派人士及地方實力派推向了革命陣營。武昌起義後,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即表示贊成革命,出面承擔民政工作,之後黎元洪也表示贊成革命,兩人同時署名通電敦促各省諮議局響應革命。

立憲派及清軍加入革命陣營,給朝野極大的震懾,如黎元洪被迫出任湖北軍政府總督後,武漢軍政各界都感到意外,說“想不到黎協統也是革命黨”。這使得殘敵更心驚膽裂,易裝潛逃者,不可勝算,給當時實力佔絕對優勢的頑固派以巨大的心理打擊。

可以說,正是清朝中央的錯誤做法,把越來越多的人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待到清政府終於答應實行君主立憲時,時機早已過去。湯化龍說:“清廷無道,自召滅亡,化龍知禍至之無日,曾聯合諸公奔赴京都,代表全國名義,籲請立憲,乃偽為九年之約,實無改革之誠。……此次武昌首義,並非專行種族革命,實為政治革命。出現在二十世紀時代,君主國逐漸減少,民主國日益增多,如能按照共和制度,則滿清永久立於優待地位,享共和幸福,較之君主時代之危險,至有世世子孫莫生帝王家之慘,勝百倍矣。”

正因如此,在武昌起義之前,孫中山領導的十三次武裝起義均告失敗,許多人都認為革命成功還得好多年。湖北革命黨本希望黃興來組織和領導起義,然而當時黃興只注重兩廣和雲南地區而忽視武漢,他此時又在海外並明確表示不看好湖北的革命形勢,甚至要求推遲起義。然而誰也沒想到這一場群龍無首,倉促上陣,一幫名不見經傳的、找不到合適的領軍人物的,由士兵自發發動的起義竟然能獲得成功!出現這種情況真的是隻能說明大清王朝氣數已盡,誠如趙烈文四十四年前所預測“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