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本週營銷圈最勁爆的新聞,毫無疑問就是某MCN機構網紅流量造假事件了。

10月17日,不少營銷人一覺醒來被一篇超長標題的文章刷屏了:《一場新媒體巨頭導演的“殭屍舞臺劇”,真實還原現場,導火線:一條一夜爆紅的視頻,我們的流量卻為0!》。

作者稱自己為某黑科技產品的創業者,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特意找到一個微博頭部MCN機構,制定了一套100萬的推廣方案。

為了先試試水,他們選中了一個粉絲380萬的上海時尚博主“張雨晗YuHan”進行第一波線上營銷。廣告微博發佈後不到20分鐘,觀看量就達到了23.3萬,幾百的評論,幾千的贊,兩百多次轉發,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已經下單支持。

就在作者竊喜於時尚博主的號召力,擔心庫存不夠的時候,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幾百萬的流量換來的居然是店鋪的“流量基本為0”“成交量為0”,流量甚至還不如往常。

一怒之下,這位創業者經過暗中調查,終於揭開了這家機構流量造假的騙局,原來幾百萬的流量都是花三千多塊錢刷出來的。

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其實,流量造假這件事,在業內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大家心知肚明,但就是沒人說破,這篇文章恰似皇帝的新裝裡的孩子,將大家心裡的話說出來了而已。

關於這件事,我想說還是流量思維,不管是某機構還是這位創業者,其實都是流量思維的受害者,一方幻想通過買過路費的方式換取銷量,一方苦於平臺流量紅利枯竭,成本越來越貴,最後為了應付考核要求,只能造假。

流量思維是一個惡性循環,無異於飲鴆止渴,就像華杉老師說的:

數字化營銷當中有一個思維陷阱,叫做營銷的財務思維陷阱,特別在傳播和流量的轉化當中,數字化營銷精準的數據反饋和超高的轉化率,會讓營銷人非常痴迷。但是問題在於,但凡是人人都能算得出來的轉化率,那麼這個轉化率肯定是不高的。

因為能夠算得出來的賬,大家都會去做,就會出現競價機制,最後發財的是某平臺。而營銷人也會在財務思維陷阱當中越陷越深,這個過程就像吸毒一樣,流量最後變成“毒品”,所有的預算會變成“毒資”。

流量思維盛行,過去是因為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流量紅利,最近兩年則是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帶貨平臺的崛起,以及李佳琦、薇婭等帶貨網紅不斷刷新的帶貨記錄,“十秒賣出上萬件產品,2小時銷售額2.67億元……”

類似這樣的超能力,也讓李佳琦、薇婭等帶貨王們成為了各路商家追捧的寵兒,但從沒有人認真考慮過這些問題:

1)網紅超強帶貨能力的前提其實是變相的線上大促銷,如果沒有全網最低價的承諾,還會創造奇蹟嗎?

2)這種藉助網紅效應招來的流量,究竟有多少忠誠度?會帶來多少復購?產品力強、體驗好的品牌還好一些,如果沒有好產品作為基礎,這樣的曝光只會自砸招牌。

事實證明,這樣的流量是靠不住的,企圖通過一次曝光或者利用明星網紅效應來帶貨,而不是通過產品創新或者深度服務來打動用戶,都是不長久的。

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越是遇到經濟週期的時候,越應當做對的事,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事,做有長期主義價值的事,但當下恰恰相反。

經濟寒冬,業績下滑,很多企業想用“流量”來打“雞血”,卻忽視了他的副作用。

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正如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在本次營銷峰會的演講中提到:

未來非常有可能消費者會變得非常聰明,可能我們不再需要銷售人員,我們也不再需要廣告,互聯網讓消費者學到了很多,瞭解了很多。不光是互聯網,還有像臉書(FACEBOOK)這樣的社交平臺,沒有任何的廣告,沒有任何的銷售人員,消費者就已經瞭解很多了。

其實大師所說的已經不是未來,在中國已經成為現實,消費者獲取信息的邊際成本已經趨於0,所以任何的廣告、明星效應、網紅效應都在遞減,消費者更信的就是“消費者的朋友,還有體驗過產品的這些人,消費者可以信任他們所說的經歷和體驗。”

所以,科特勒意味深長地自問自答道:

在未來,如果說不再需要銷售人員,不再需要廣告,會怎樣呢?我猜想那時候的市場營銷最需要做的就是管理好口碑。

“管理好口碑”就是“粉絲思維”“留量思維”。隨著消費者變得越來越“聰明”,我們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營銷革命——從廠商思維到用戶思維,從產品導向、品牌導向到顧客導向。

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我們當下最應該做的不是費盡心思地花錢買“過路費”,而是從員工、渠道商、種子用戶開始,首先獲得他們的認同和支持,變成自己的粉絲,然後通過他們的圈層影響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變成產品的擁護者和倡導者,成為終身顧客和“品牌大使”。

未來的營銷不是等產品出來了才研究怎麼賣,而是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與目標用戶保持全過程的接觸,對用戶進行全生命週期的維護和管理,關注顧客終身價值,即為目標市場創造、溝通和交付價值,這也是科特勒說的現代的市場營銷——CCDV(Create, Communicate, and Deliver Value)。

當然,要實現這一目的,你的注意力和關注點就應當時刻放到用戶身上,時刻洞察他們的細微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體驗,而不是總想著“一夜爆紅、一夜暴富”。

例如,我最近喜歡上餐飲品牌“局氣”的外賣,就因為它的“告白飯盒”特別帶感,讓我覺得這盒飯不是普通的一盒飯,而是對盒飯的重新定義,裡面有懷舊有趣味有意義。

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包裝創新屬於產品創新的範疇,而湊湊的“外賣茶飲+火鍋”則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樣是基於用戶洞察,為同一用戶群體帶來差異化的優越體驗,好產品+好服務,才有好的用戶口碑,“流量”才會留下來成為品牌大使。

明知流量有毒,為何還戒不掉?

但口碑傳播相比網紅帶貨,顯然慢了不少,而且耗費心思和人力,所以,品牌寧願選擇後者,就算知道流量造假和“吸毒成癮”也在所不辭。

本文作者:丁丁:Fanctory粉絲工場創始人,《深度粉銷》作者

本文由深度粉銷(ID:sdfenxiao)首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