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梁晓声自述》

撰文/朱全弟


我看《梁晓声自述》

作者

自传可以这么写。感叹!上半部 "我的父亲母亲",开篇就直白道来:"父亲目不识丁。祖父也目不识丁。"他强调了自己是原籍山东荣成温泉寨村人,祖上"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真实,以后文字皆如出膛之炮弹,轰轰作响,掷地有声。

父亲是一位建筑工人,梁晓声少不更事地原生态地叙述了自己和父亲的纠结,包括复杂的感情和矛盾。但是,读者最终从中看到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大爱以及无奈。如今痛心疾首,那些事都是饥馑岁月逼的,现在追悔莫及,却被岁月流逝无情抹去。

  母亲的坚韧,在梁晓声的笔下尽情地流泻。逢年过节,为了赶制新衣服,只睡两三个小时的母亲的身影,在二十支光的灯泡下晃动。白天上班,经常累得死去的母亲,却又一早爬起来仍步行去上班。因为饿,孩子去抢了赶车大叔的一张豆饼,被追到家里,梁母出来命他交出豆饼,并向那人鞠躬道歉。赶车人是善良的,知道孩子是饿的,就抓起门口的斧头,将豆饼垫在门槛上,把一块委实不小的豆饼一劈为二,一半递给梁母,慷慨地说:"大姐,这一半儿你收下"!梁母婉拒不过,只得收下,走进屋里拿出两个窝窝头和一个咸菜疙瘩给赶车人。这回轮到赶车人犯难了,最后看见梁母一片真心实意终于收下。

  梁晓声写道:"由我的老母亲联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中,那些平凡的甚至被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对于她们的儿子,该都是些高贵的母亲吧?"

  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梁晓声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凄苦,但还有温馨。他的自传不是写成功辉煌的,有感恩,更有直面解剖自己甚至不惮以内心的"丑陋"示人。

  下半部是"我的人生自述",一样"揭短":梁晓声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件事,那是读小学时,因为市里要来一个卫生检查团,他被认定为个人卫生不合格学生之一,不允许进入教室。对于班主任老师尖酸刻薄的训斥,梁晓声差点为此退学。但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语文老师看见两眼涌出泪水逃出学校的他,追了出来,并终于喊停了奔跑的梁晓声。这位让当时叫梁绍生后来叫梁晓声记得一辈子的语文老师,改变了一名学生的人生轨迹,却在"文革"中跳楼自杀。小学毕业后,梁晓声回去看过她几次,有一次正遇上她被批斗下来,剃了"鬼头",脸上的墨迹还不许洗掉。

  名人的传记多的是"功勋簿"。梁晓声的自传让读者感到亲切、真诚、坦然,看似一切平淡的底下,却有汹涌的波澜。而他高超的叙述手法,使人掩卷仍在沉思。"我的第一支钢笔",五年级的梁晓声为了买一支钢笔和母亲哭闹无果,他转而去帮助上桥的人力车夫推车,这样可以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在雨中,他用稚嫩的肩膀去顶着车的后身。车停了,梁晓声向那人大声说:"给钱!"那人呆呆地看着他,他也愣住了,原来拉车人是他的母亲。母子俩完全怔住了。世界上有许多悲情事,若此,让人无语。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搞创作,感念提携自己的恩师,乃至直言不讳地批评有人"忘本",这就是梁晓声的可爱之处,一点也不世故。在复旦大学读书,那个年代,梁晓声与留学生沃克的友情,真正的君子之交,是为中国人争了光的。在得了肝炎的人生低谷时期,对于三位女知青的情感寄托,其实不写也罢,毕竟是人的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没有什么后果。但是,梁晓声依然无情地揭露:"自作多情的是我自己,想入非非的是我自己,心怀鬼胎的是我自己,亵渎了友情的亦是我自己。在我没那样做之前,我不知自己的灵魂内还蛰伏着一个鬼。"

  他用排比句声讨自己,我却看作是:他在宣扬和主张并且试图唤回人间最美的真挚感情。喜欢梁晓声的自传,包括还有书中的很多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和其他许多人的内心深处的问题,这一点却由梁晓声写出来了。

作者简介:朱全弟,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沪上资深媒体人。2000年出版报告和纪实文学《第四个领域》,散文和纪实《从上海到洛杉矶》,散文《男人之歌》》,以及《怀旧苏州河》(与人合作,配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