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宝宝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是打还是骂?

2~3岁宝宝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是打还是骂?

女儿两岁之前一直属于乖巧听话的天使宝宝,可就在几个月前我发现孩子好像猛然间不像过去那般听话了,喜欢发脾气,觉得这个事情应该这样做,那就应该这样做,秩序一旦打乱,就会极度的焦躁不安,大吼大叫大哭大闹。


以前让她擦个桌子,收拾玩具都是随叫随到,让她干什么她都会听,现在哪怕你唾沫说干了,她还是自顾自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仿佛一切都与她无关,对我的话充耳不闻。连老公也忍不住责怪我,觉得我太宠孩子,以致于娃娃脾气越来越大。


孩子在2岁半至3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就会出现叛逆的情绪,凡事喜欢自己做,不愿意他人帮忙,更不愿意被“指挥”“分配”,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情感还变化无常,让人难以招架。最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比如:“收拾玩具”“不收!”“吃饭”“不吃!”分分钟让家长恼火,甚至忍不住想要动用武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出现,非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一阶段的宝宝需要秩序感,但不会表达,会表现出对物品强烈的占有欲,容易自命不凡,也特别容易受挫,由于不会表达情绪,所以显得脾气很坏。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三岁左右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2~3岁宝宝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是打还是骂?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共会经历三个叛逆时期,爸爸妈妈一定要有所了解和认识,这里也说明一下:


第一个叛逆期出现在2—3岁,婴儿过渡到幼儿的阶段,叛逆在3岁会达到顶点。第二个叛逆期,7~9岁,幼儿过渡到少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逆反心理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常见现象,他们赖床、不收拾房间、挑食,做作业拖拉、看电视毫无节制、厌学,爱和父母对着干等。12岁以后,18岁之前就是很多家长都会为之头疼的青春期叛逆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明确的判断和想法,有时候,家长的管教对他们来说毫无威慑力,有时候越管教,就越叛逆。

2~3岁宝宝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是打还是骂?

如何陪伴孩子度过第一阶段叛逆期呢?


1、耐心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学会独立,初期在跨越这个心理时会有抵触情绪,一方面他有了自我意识,有了独立追求,想要做到更多的事;另一方面,他却又不能离开妈妈,依旧时时刻刻想要黏着妈妈,想要获得妈妈的关注。


比如说孩子因为某件事做不好发脾气,这个时候千万别训斥孩子,可以适当抱一抱孩子,耐心的问她:宝宝为什么哭呢?是不是事情没做好?妈妈来帮你你看可以吗?或者说我们一起来完成,好吗?


尽量用平静的态度去了解孩子所思所想,营造一个平等、温馨的沟通环境,然后真诚地与孩子沟通,缓解当下的情绪,会比直接的制止和呵斥来的有用的多,宝宝心理上得到安慰,情绪也会很快恢复正常。


2、定制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制定规矩,让孩子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你小孩子一个人用的。当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时,孩子也会习惯遵守。父母也可以说“不”,如果孩子因为父母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而选择哭闹,那就任由他哭去,不能让孩子认为可以用哭闹来要挟父母。


因此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指正出来,比如孩子乱扔玩具,那么家长可以说:把玩具收起来,不然就不再给你玩了。如果孩子还是不理不睬,那么家长可以暂时把玩具收拾放好,等他再次需要的时候,拒绝他,不去给孩子骄纵,渐渐的孩子的好习惯很快就会养成。


3、适当示弱


当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如果一直不理会,那么也不用和孩子一直啰嗦下去,强制性的要求,会更加的让孩子感觉到反感,也不会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


家长可以选择走到小家伙身边,轻轻的碰一碰孩子,或者看着他,然后温柔的对孩子说:可以帮妈妈一个忙吗?或者“宝宝,妈妈需要你的帮助,帮帮我好吗?”


4.选择放手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特点就是想要独立,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自己来完成,排除掉危险之外,能让他们尝试的尽量他们尝试,家长不要事事插手和干预。在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孩子的行为,都可以适当的被尊重。


有一次女儿要帮我扫地,结果地没扫干净,弄得整个房间都是垃圾,当我想插手的时候,女儿还是坚持地说:妈妈我来,我来。我只说了一句:“那你需要妈妈帮忙的时候记得叫我。”果然没过多久,我就听见了女儿呼喊的声音,如果当时我看见一地垃圾,大发雷霆,那么女儿的情绪也会随之被我引燃,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人和孩子一起情绪爆发。


在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能过于焦躁,更不能用高高在上的权威去压制孩子,讲道理也不一定有用的,需要注意的就是用好方式方法,除了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把握好正确方向,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