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许玲琴,作家、诗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长江文艺》、《芳草》、《中国诗歌》、《中西诗歌》等期刊发表诗歌。2001年,诗歌获中国诗歌学会举办的首届“美岛杯”全国网络诗歌大赛二等奖;2002年,诗歌获《长江文艺》年度诗歌奖。有诗歌入选《星星五十周年诗选》和《影响中学生一生的100首诗歌》,现居湖北监利。
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
昨天晚上李鲁平老师给我们讲散文写作,雁、英、春梅等当晚就把听课的收获和感受发到了朋友圈。雁结尾有一句话:不敢写了,老老实实读书。我想大家都感同身受,对散文有了由衷的敬畏感。这是好事。
李老师讲了四个观点,一要有文本意识,二要入情至真、见理至深,三要有节奏和气势,四要创新。文本意识就是要具备基本的文学修养,规范行文,特别强调从先秦和唐宋文学中汲取营养;入情至真、见理至深,就是你必须要有鲜活的感受力,要有思想,具备辨识力:节奏、气势强调了行文要有独特气息,当然还有创新,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要读书才能获得的,知识作水,思考作舟。
雁提倡老老实实读书是对的,但她的一声长叹不敢写了,我却不敢苟同。读写并不矛盾。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李老师的讲课: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因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阅读的好处不必多说,不言自明,但阅读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如果不写作,如何能够把阅读转化成自身的营养?写作是思考的过程,是渡。知识的大江大河,必须乘着思考的一叶苇舟才能抵达写作的终极地。
其实昨天李老师的讲课有两个关键词:阅读和思考。我们仅片面理解了李老师的一个关键词,阅读。第二个关键词思考,略微隐藏了点,李老师没有像阅读一样直截了当亮明。但它始终贯穿李老师的讲课中。
李老师说“写作不是写你看见的生活,而是写你发现的、懂得的、理解的生活”,要具备逻辑思维,要有辨识度,强调读一定的哲学书。其实,这些都是要我们思考。阅读必须要经过消化,而思考就是如食物进口,咀嚼、吞咽,转化为我们身上的血肉。写作就是我们的口腔、牙齿、喉管、胃,一套最齐备的消化系统。我们只有通过写作,才能进行系统地思考,才能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应该说,经过昨天李老师讲课,大家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群情雀跃,有了文本意识,寻找好书、适合的书,准备有的放矢地阅读。今天就有人已经下单买昨天李老师提到的书。这当然是可喜的。但我们的写作应该也需要练习。70后作家徐则臣说过“训练一定要有,哪怕你是个天才”,他说训练其实很简单,你一定要勤奋,唯手熟尔。
雁的叹息,泄露了我们大家的底气不足。读书是必须的。但底气不足不能就此搁笔,在恶补读书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写作。只是不能再盲目地、一泻千里、自以为是地写作,要心怀敬畏地写作;摈弃井底之蛙式地写作,要有思考、有辨识度地写作。在写作中,注重文本意识,做到入情入理,注重节奏和气势,注重创新。如果我们因敬畏而不敢动笔,丧失勇气,无疑因噎废食,这一定不是李老师所愿意看到的。刀枪入库,放马南山,不应该是还没有取得胜利时的一种状态,我们应该是时刻保持警惕,处于埋伏、伺机待扑和出击中,于真刀实枪的操练中获得经验,写作本身就是在战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阅读是水,写作才是彼岸,我们不能总在水中央,眺望彼岸。
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乘一叶思考的苇舟,这样我们会走得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