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禮”入“兩會” 明德書院順勢主流文化新風尚

4月下旬開始,浙江、山西、四川、青海等省份的多個地市陸續重啟兩會。與往年不同的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與會人員一改見面握手的習慣,間隔一米相互行起了作揖禮。作揖禮作為中國傳統禮節,在疫情期間既避免了身體接觸,起到自我防護的作用又彰顯了禮儀,比握手禮更加符合防疫需要,拉開了大家的物理距離,降低了傳播可能性,也繼承了老祖宗的智慧,顯得格外和諧美好。一個小小的作揖舉動,讓我們重拾了傳統文化禮儀的信心,重新讓世界友人看到了傳統文化禮儀的博大精深。禮是道德的具象,是道德在人身上的體現。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作揖之禮的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浩然正氣蕩然天地間,這是人文精神的見面禮。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禮記》中有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作揖禮”在我國也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文化對於人際關係的經典認知和美學設計。同時作揖禮也已在明德書院盛行已久。作為一家致力於中華商道文化傳播的現代書院,明德書院始終肩負“培育新儒商,共築中國夢”的使命。《論語》有云:子路拱而立。明德書院在曲阜舉行歷屆開學典禮、祭祀孔子,整衣冠、洗淨手,在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叩拜、恭讀祭文,這不僅是儀式感,更是一份對先師崇高的敬意,明德書院的學員們也都懷揣著對孔子的無比崇敬,於大成殿前,莊然肅立,整理衣冠,面謁至聖先師孔子行作揖禮。作揖禮是中華民族自有的,獨特的見面行禮方式。作揖禮的一系列肢體語言,始終貫穿著中華民族自謙而敬人的精神。行作揖禮不僅有利於人們保持社交距離,更喚醒了人們對傳統古禮的記憶。雖然這是疫情帶來的被動改變,卻引領了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的新風尚。

“作揖禮”入“兩會” 明德書院順勢主流文化新風尚

圖丨明德書院曲阜開學典禮祭孔大典行作揖禮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是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明德書院作為率先定義國學商道課程,並定位“國學商道課程專家”的現代書院,一直致力於中華商道文化的傳播,肩負“培育新儒商,共築中國夢”的使命。緊跟國家文化方針和主流價值觀,通過系統、深入的學習,瞭解國學精粹,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運用古聖先賢的智慧修身、齊家、治企。在後疫情時期,在線教育成為一種學習習慣的同時,明德積極順應時代趨勢,打造線上國學課堂,邀請知名國學大咖等,以互動直播方式深挖隱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同時,積極依託互聯網國學傳播平臺,旨在推動國學文化走向世界,形成全民“愛國學、品國學、賞國學”的國學熱潮。

因而,在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在堅定文化自信的當下,“作揖禮”更是民族認同感的象徵。因為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問好,更是我們對長輩的尊敬,對朋友的愛戴,對晚輩的關懷。在現代社會,明德書院同樣繼承發揚“禮”的精神,踐行“禮”的規範。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鍵是“活起來”,而不僅僅是躺在典籍中,鎖在展櫃裡,國家兩會推廣“作揖禮”的做法,無疑是一次“活起來”的生動實踐。明德書院希望在中國傳統經典史學的薰陶下,企業家學員們能夠增強個人道德修養體系,真正理解當下國家所重視的“以禮為人”精神;繼而在為人處世、戰略謀力、企業精進之道方面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體現修心明德、立德養德、厚德載物的儒商精神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