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牧民來到某處山崖躲雨,卻意外發現失蹤2000年的國寶

歷史上,兩漢時期有過二次"封狼居胥"的壯舉。其中便是衛青、霍去病打贏漠北之戰,讓匈奴退到極北苦寒之地。第二次則是東漢竇憲,大敗匈奴且刻下了"邊塞紀功碑"。然而,《後漢書》中有過明確記載,班固撰寫的《封燕然山銘》,遺留於隨軍途中的燕然山上。

可是考古工作人員找了很多地方,也沒有找到這塊石碑到底在哪?1990年,兩位蒙古國牧民放羊時突降大雨,因避雨慌不擇路來到某處斷崖邊,沒想到在此處斷崖上,卻發現了我國遺失近2000年的國寶!這塊摩崖石刻,便是班固所寫的《封燕然山銘》。

2位牧民來到某處山崖躲雨,卻意外發現失蹤2000年的國寶

公元75年,北匈奴虎視眈眈意欲南下。當時恰逢漢明帝劉莊去世不久,東漢深陷宮闈之亂。大將軍竇憲得罪太后被處於禁閉,北匈奴集結約20萬大軍傾刻間南下,入侵東漢。此時竇憲主動請纓,欲戴罪立功,他率領8000精銳騎兵,與3萬南匈奴騎兵聯合北上,與北匈奴會師稽落山展開決戰。

此役東漢大獲全勝,《後漢書》所載,竇憲斬殺北匈奴13,000餘人,俘虜北匈奴各部20多萬人。竇憲乘勝追擊,將逃走的北單于趕至燕然山,隨軍的班固也記載下這一壯舉。

2位牧民來到某處山崖躲雨,卻意外發現失蹤2000年的國寶

這場戰役,北匈奴被竇憲徹底擊潰,且向西遠遁三千里。《後漢書》上記載的這一豐功偉績,卻始終沒有得到確切佐證。因為大戰之後,竇憲命令隨軍的班固,將這場戰役的事蹟完完全全的記錄下來,這就是《封燕然山銘》。可是這件重要的石刻,卻如人間卻像蒸發一樣,遲遲找不到。

新中國建立之後,以及歷史上多個封建朝代均派出大批人馬,來到新疆東部天山附近尋找這一功德碑,皆一無所獲。1990年,兩位蒙古國牧民放羊時都突遇大雨,到附近山崖避雨時,卻發現了某處斷崖上有漢字石刻。1994年,蒙古國向我國求助,中方派出多位歷史教授趕往實地考察,直到1999年,於杭愛山上找到班固所刻《封燕然山銘》。

2位牧民來到某處山崖躲雨,卻意外發現失蹤2000年的國寶

雖然這塊石碑歷經2000多年風雨沖刷,但上面字跡依舊清晰可辨。此次發現的這塊摩崖石刻,也徹底印證了史書上記載的事實。竇憲追擊匈奴三千里之後,逃脫的北單于繼續向西逃逸。竇憲見好就收,他命班固將北單于逃跑的線路,以及這場東漢斬殺敵軍數量,得到多少戰利品等等細節,全部詳細石刻下來。

因此當我國專家看到這塊摩崖石刻,真激動的老淚縱橫。這塊石碑其本質只是塊普通頑石,若說價值,可能在那些不識眼的盜墓賊手中一文不值。但是,這塊石碑有極其重要歷史研究價值。班固所著的《後漢書》,與這塊石碑相互印證,可以說嚴絲合縫補足歷史中的空白短板。

2位牧民來到某處山崖躲雨,卻意外發現失蹤2000年的國寶

竇憲也成為繼衛青、霍去病之後,再次做到"封狼居胥"的漢朝將領。北匈奴逃逸三千里之後,幾乎銷聲匿跡。直到南北朝時期,匈奴族逐漸分裂成不少其他遊牧部族,再次南下,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而這次於杭愛山上發現的這塊石碑,依舊被保留在原地。

直到2014年,我國派遣專業工程隊伍,將這塊石碑很好的保護起來。專家之所以沒將這塊石碑帶回中國,也是希望將這塊石碑放在它原來存在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