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感《零售的哲學》3

關於經營理念:

鈴木先生對於711的經營理念可以歸結為“提供便利”這四個字,讀完整本書,我對此感受非常的深。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社會活動都應該是創造價值的,而經營活動的價值就在於滿足人們的需求。對零售業來說,需求最好是先存在的,就像鈴木先生在書中提出的那樣,“判斷一項事業是否具有可行性,更應該從消費者的立場出發,以消費者的視點,深入考察是否符合需求。”顧客現有需求,我們想辦法去滿足,然後發現商機,促成生意,而滿足需求的過程就是在提供便利。當然也有一些銷售行為是需要挖掘客戶需求的,篇幅有限,這裡不做廣泛討論。

讀書隨感《零售的哲學》3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幾乎時時都有需求,特別是工業化程度高的社會,人們分工明確,日常需求鮮明。711從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消費者迅速高漲的消費需求而開始探索“實現大型商店和中小零售店的共存共榮”而建立的,到後來不斷推出的各種“超出本職的服務”,都是在滿足從消費者視角所看到的需求。“想要一年365天為顧客提供美味食品”,所以持之以恆的拜訪供應商,使其即使在正月也正常生產、發貨;想要為消費者提供鮮度更高、品質更好的食品,所以自建了“根據溫度管理”的物流體系;想要提供更快捷的網上購物的消費模式,所以很早就準備了網上超市的投入運營。想要滿足顧客“希望能在便利店裡增設ATM”的要求,所以就算讓公司進軍銀行業也要把ATM引進門店,等等還有很多很多711為了給顧客的生活提供便利的例子。只要是能給顧客提供到便利,711就會努力去嘗試並做成。

讀書隨感《零售的哲學》3

無論是自建物流,還是進軍銀行業,711開展這些業務的最終目標都是提供便利。這樣的經營理念在現今的便利店也是非常適用的,我們在做常規的銷售活動之外,也要思考還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哪些額外的便利,那些就是門店額外利潤的源泉。我之前帶過一個店,在小區內,屬於典型民改商的店鋪(本地區現在不會再新增這種了),店面不大,格局比較彆扭。當時店內除了經營常規的商品外,也在銷售像包子、烤腸、便當、漢堡炸雞之類的鮮食,因此在商品層面我認為除了常規性更換新品外,不必再增加額外的品相了。於是我當時就在想還有哪些服務可以提供給顧客,在跟幾個熟客交談一段時間後,我發現當時的人們經常在朋友圈買東西,也就是微商,於是便萌生了做微商的想法。在跟一些顧客交流後,很快有人找到了我要提供供貨渠道,作為便利店,客群基礎是非常好做的。在談好商品渠道之後,我便很快組建了門店微信群,在群裡儘量為客人提供額外的商品,如水果、網紅品等等,直到後來公司統一上線門店微信群,才轉為了統一管理。社交軟件提供的平臺是個很好的線上運營手段,與網站類大型電子商務平臺不同的是,從事銷售行為的是附近的“熟人”,相比之下信任度會更高一些。而在這種平臺上銷售的商品種類完全不受限制,甚至還有要買粉絲、註冊量的客人,只要你願意參與進去,作為群主和中間人,總能分得一杯羹。關於這種依託實體門店為基礎,構建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臺的方式,已經有很多便利店在做了。我所知道的就有十幾家便利店,都是主要以夫妻店為主的小型便利店。比如在渾南一個小區門口就有一家,店內面積只有60平米左右,但是店主除了銷售常規品外,還經營著幾個微信群,現在通過微信群銷售的商品金額是門店正常銷售額的3到5倍,而且幾乎都是預定或搶購。除此之外,門店還可以為一些實體店提供代銷、寄存等服務來賺取佣金,我就曾為一個洗地熱的小公司推銷業務來賺取佣金。

讀書隨感《零售的哲學》3

不斷髮現需求、滿足需求、提供便利,最終將便利店打造成周圍居民的萬事屋,讓客人都成為門店的粉絲、店員的朋友,是便利店能經營好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商品方面大家都是大同小異的,通過壟斷某個暢銷品來達到提升銷售額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只有在商品以外不斷尋求更多的經營渠道、不斷提供新的便利才能讓門店的經營良性且可持續。但是無論有多麼好的經營策略,前提是你所提供的商品必須質量夠好,涉及到的售後、差評等問題一定要有解決預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有預先計劃的新業務都更容易成功。畢竟我們不能期望自己的客人有多麼高的忠誠度,更不能要求客人體量我們,一個客人最多會給一家店3次機會,因此每傷害一次顧客就會損害一次我們的口碑。所以,做好基礎,頭腦靈活,儘可以把自己的便利店玩出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