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毅:美國國債200年 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投資要點

針對70年代面臨的“滯脹”問題,80年代美國經濟經歷了一系列變革與改革,成功地走出了“滯脹”陰影。其中,科技進步、減稅、親商業改革是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與社會運行效率,解決“停滯”問題的三大因素;而貨幣改革與國際石油供給增長,緩解了令人頭疼的“通脹”問題

財政政策方面,里根政府號召“小政府”的迴歸,並以此為依據進行了大幅度的減稅,但與此同時聯邦政府的開支並沒有明顯減少。里根開創的“減稅赤字”的新路線,為後任共和黨總統所效仿。貨幣政策方面,沃爾克執掌下的美聯儲採取了“緊盯通脹”的偏鷹派路線,同聯邦政府不斷擴張赤字的積極財政形成了鮮明對比。

80年代美債市場走向牛市,10年期美債收益率於1981年末達到高點後,波動下行。在近10年的牛市中,美債市場呈現出2個特點:一是美債收益率依然受通脹的擾動。二是美債收益率反應了經濟形勢。

風險提示

市場波動風險。

《美國國債200年》系列專題之八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一、引言

近期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續發酵,全球股市暴跌,美聯儲緊急降息,美債收益率創下了美國建國以來的最低記錄。

如此低的美債收益率,反映出美債市場中存在哪些長期變化?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當下又處於什麼樣的歷史環境中?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梳理了美國建國後,其國債市場長達230餘年的歷史,試圖從利率的角度,解析美國人口、產業、政策、金融環境、價格等多方面的演變。在歷史的長河中,探尋未來美國經濟的行進方向。

以上梳理,形成了《美國利率200年》系列報告。本篇報告為這一系列的第8篇,探討了美國債券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

二、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1981-1991)

2.1、時代背景

60年代末至整個70年代,美國由戰後繁榮的“黃金時期”,跌落入滯脹的怪圈之中。一方面,科技進步遲緩、製造業國際地位下滑、社會效率下降,共同造成了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增長的停滯;另一方面,在越南戰爭、石油危機等一系列內外部事件的衝擊下,美國先後又經歷了三輪通脹高峰。

按照“新政”以來凱恩斯主義的調控思路,美國政府在經濟停滯的背景下,往往會採取擴張型的貨幣、財政政策。但是在70年代,這些政策並不能有效地推動經濟復甦,反而惡化了通脹形勢,此刻政府又不得不面臨緊縮的壓力。在“通脹-衰退”的往復中,美國政府的調控手段乏力且失敗,佈雷頓森林體系因此而崩潰。

經濟調控政策在70年代的失效,促使著美國政府官員與學者反思政策的不足,一場系統性的大變革正在醞釀,並將帶給80年代的美國翻天覆地的改變

2.2、基本面:走出滯漲陰影

針對70年代面臨的“滯脹”問題,80年代美國經濟經歷了一系列變革與改革,成功地走出了“滯脹”陰影。其中,科技進步、減稅、親商業改革是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與社會運行效率,解決“停滯”問題的三大因素;而貨幣改革與國際石油供給增長,緩解了令人頭疼的“通脹”問題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80年代美國開啟了新一輪計算機革命,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70年代末80年代初,蘋果、IBM、雅達利等公司相繼推出了小型、廉價的個人電腦(PC),並取得了劃時代性的商業成功。

相比於50、60年代的大型計算機,個人電腦更適用於服務業、小型企業乃至家庭的應用場景,可以極大的提升辦公效率。因此80年代美國個人電腦完成了第一波普及(第二波位於90年代互聯網時期),進而推動了企業的生產率增長。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為了刺激經濟復甦,1981年上臺的里根政府採取了減稅而非加開支的手段。在里根總統執政期間(1981-1989),美國政府先後實施了兩輪減稅,第一輪位於1982-1983年,年利潤在5萬美元以下的小企業稅收得到了2-3個百分點的減免;第二輪位於1987-1988年,各類型企業稅收均有減免,但年利潤1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稅收減免程度最大,最高稅率下降了12個百分點。

減稅有效地刺激了企業的投資情緒,兩輪減稅後美國投資增速均有明顯增長,帶動了8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除了減稅之外,里根政府還實施了更多的去監管、反勞工的親商業法案,使得企業實施破產重組、清除冗餘員工更加便利。因此在80年代,產能落後的製造業被逐漸出清,資源逐步向更有優勢、效率更高的專業服務業傾斜,進一步提升了經濟效率

因為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80年代美國製造業產能同時向海外轉移,去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美股也迎來了一輪牛市。但代價是美國國內高薪製造業崗位的流失,美國貧富差距開始拉大。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針對70年代美國經濟的另一頑疾——通脹,美國政府主要通過貨幣政策改革來解決這一問題。1979年執掌美聯儲的保羅·沃爾克在里根總統的支持下,於1981年按照供給學派的思路,大幅提高政策利率,嚴格控制貨幣供給,試圖緩解通脹壓力。受貨幣緊縮的影響,1981-1982年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高利率環境下,強勢美元帶給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更多壓力,同時經濟衰退時期商品需求自然下滑,從而打斷了7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通脹預期。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80年代國際石油供需關係發生根本性逆轉,也為美國創造了低通脹的良好環境。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後,國際原油價格的暴漲,推動一些非OPEC產油國開始採掘成本較高的海上油氣田,如墨西哥坎佩切灣油田、英國北海油田。1984年,兩國分別晉升為國際原油生產國排行裡的第四、第五名。里根總統上臺後,也解除了美國的石油限價令,提振了本土石油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來自北美、歐洲的非OPEC國家的石油產量增長,徹底扭轉了70年代石油供不應求的窘境,也打破了OPEC對石油定價權的壟斷,致使OPEC內部合作出現裂痕。1985年底,眼見減產並不能扭轉油價的頹勢,沙特宣佈大幅增產搶奪市場,最終引起了油價的暴跌,石油價格上漲對美國通脹的威脅徹底消除。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2.3、政策面:赤字經濟的序幕

財政政策方面,雖然里根政府號召“小政府”的迴歸,並以此為依據進行了大幅度的減稅,但與此同時聯邦政府的開支並沒有明顯減少。80年代裡根政府還實施了“星球大戰”計劃,同蘇聯展開了軍備競賽。

在開支未有下降,而稅收明顯減少的背景下,美國政府的赤字率快速上升,開創了30年代“新政”以來赤字經濟的新路線。里根的赤字路線總的來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動了80年代美國經濟的順利復甦,因此為後任的共和黨總統所效仿。自此之後,老布什、小布什、特朗普三任共和黨總統,都踐行了“減稅赤字”的政策路線。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貨幣政策方面,沃爾克執掌下的美聯儲採取了“緊盯通脹”的偏鷹派路線,同聯邦政府不斷擴張赤字的積極財政形成了鮮明對比。除1980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通脹惡化,美聯儲大幅加息緊縮以外;1983-1984第一輪減稅、1987-1988第二輪減稅期間,美國經濟都顯示出一定的過熱跡象,當時美聯儲都採取了加息的應對措施,成功的控制了通脹並贏得了聲譽。

金融監管方面,80年代裡根的“去監管化”同樣在金融領域有所實踐,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撤銷羅斯福在“新政”中設立的利率限制,促進銀行間相互競爭。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銀行業開始向頭部聚集,強者恆強,而不再具備競爭優勢的小型銀行和儲貸機構,則在80年代末紛紛倒閉,造成了著名的“儲貸危機”。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三、國債市場:受通脹推動的美債利率

80年代美債市場走向牛市,10年期美債收益率於1981年末達到高點後,波動下行。在近10年的牛市中,美債市場呈現出2個特點:

一是美債收益率依然受通脹的擾動。1981年至1982年美國通脹問題大幅緩解,開啟了美債牛市的序幕,1982年下半年,美債經歷了一次快速牛市,收益率快速下行4個百分點。在1986年初油價暴跌期間,通脹對收益率的擾動同樣明顯。

二是美債收益率反應了經濟形勢。1983年至1984年,美國經濟出現了強勁反彈,1984年初美國實際GDP增速一度達到8%以上,強勁的經濟增長和資金需求,抑制了美債市場的表現,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行,並且剔除通脹因素後依然處於高位。隨著1985-1986年第一輪減稅刺激因素的消退,美國GDP增速回歸至4%左右的正常水平,美債收益率也快速下行。

1987-1988年第二輪減稅期間,美國經濟增長較為溫和,沒有明顯超過4%的正常水平,因此經濟繁榮時期通脹對收益率的擾動可能更加明顯。

美國國債200年:走出陰影的八十年代

四、風險提示

市場波動風險。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