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麥卡錫主義”的歷史和現實

美國“麥卡錫主義”的歷史和現實

早在2016年,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之時,《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HEN)就發文稱,特朗普主義可能取代麥卡錫主義,將特朗普與麥卡錫主義聯繫在了一起。在此之後,在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政府不斷的被美國內部和國際社會批評為麥卡錫主義的傾向。近期,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美國再次出現對中國的無端懷疑和指責,更令人擔心麥卡錫主義成為美國針對中國的極端政策。

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一詞始於1950年,詞根來自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R. MCCARTHY)的姓。但麥卡錫的社會基礎並非資本家,而恰恰是美國下層。從惠靈演講指責美國國務院保護“共產主義分子”開始,麥卡錫在美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揭露和清查美國政府中的共產黨活動的浪潮。他公開指責民主黨政府在鎮壓國內共產黨活動方面表現軟弱,致使共產黨人鑽進國務院等核心部門,使美國在外交上蒙受重大損失,不僅原子彈機密被外洩給蘇聯人,而且還“失掉了中國”。在某種意義上麥卡錫主義運動猶如美國的“民粹主義”,其特點是煽動下層民眾大抓精英層中“出賣美國”的疑似“親共”分子。這場政治風暴很快迅速擴大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據統計,總共有2000多萬美國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審查,數百人遭到囚禁,有大約12000人因此丟掉工作。直到一九五四年初,當麥卡錫把他的調查進一步擴大到美國軍隊中時,他的為所欲為才受到了堅決的挑戰。在國會內外的反麥卡錫力量的協作和推動下,參議院通過決議,對麥卡錫提出譴責,麥卡錫的政治信譽一落千丈。如同他的出現一樣,麥卡錫從美國政壇上的消失也是突如其來的。

儘管幾十年後的解密文件中證實一些他指控的人有著從事間諜活動的證據,但當時麥卡錫自己沒有挖出一個真正的潛藏在美國政府中的共產黨人。但他卻給英語增加了一個新詞:MCCARTHYISM(麥卡錫主義)。但這個詞的原義與現在理解的這個詞的涵義是不同的。按照麥卡錫自己的解釋,所謂“麥卡錫主義”,指的是清查“政府中的共產黨分子”的意思。遭麥卡錫攻擊的杜魯門卻把“麥卡錫主義”看成是一種不惜以“敵視美國理想”為代價來滿足個人或黨派權欲的方法。《韋伯斯特國際英語大詞典》對“麥卡錫主義”定義為:“一種二十世紀中期的政治態度,以反對那些被認定為具有顛覆性質的因素為目標,使用包括人身攻擊在內的各種手段,尤其是在未對提出的指控進行證實的情況下,四處散佈任意做出的判斷和結論。”“麥卡錫主義”現在成了在政治中惡意人身攻擊的一種代言詞。

麥卡錫主義的興起並非空穴來風,可以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繫。二戰之後,冷戰開啟,美蘇兩大陣營激烈的對峙。這種情況下,美國內部的反共傾向達到了頂峰。麥卡錫藉助美國民眾的這種傾向,發表了反共、反民主的極端言論才能獲得民間和政府的大量“粉絲”。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麥卡錫主義實際上是美國體制下黨派政治的“正常產物”。麥卡錫的出現和他的極端政治顯然正合共和黨上層領導集團的政治意圖。民主黨人和杜魯門出於黨派政治的需要,害怕背上“親共”的罪名,不但不從體制上向麥卡錫挑戰,反而要竭力表現出比麥卡錫還要反共,使得麥卡錫更加有恃無恐。還有一些歷史學家則把麥卡錫主義看成是美國社會長期的反激進主義和反共主義傳統的一個必然結果。

有人總結了麥卡錫令人討厭的幾種方式,一是將抽象問題具體化,製造危言,以造成轟動效應;二是歪曲誇大事實;三是人格詆譭亂扣帽子。最致命的是,麥卡錫慣用無賴的手段。當他提出的指控被反駁或給予解釋時,麥卡錫不是悉心聽取被指控方的解釋,而是接二連三地提出新的指控,以混淆視聽,最終令對方筋疲力盡放棄抵抗。由此種種,特朗普當選總統之後,在移民、貿易、醫療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在處理國際關係和對國內政黨、媒體、甚至企業、個人方面的一些做法與之有相似之處。麥卡錫蔑視事實,反對當時的政治正確性。他的擁護者稱他只是說了該說的。不要介意誇張和謊言,他只是在說更大意義上的真理。和麥卡錫一樣,特朗普也有眾多的粉絲,他也善於利用自媒體進行煽動和宣傳。特朗普的辯護者堅持稱,他已經關注到當期美國的主要問題。對美國而言,特朗普的反潮流、反政治正確反映了當前美國國內普通民眾關注國內問題,反對全球化的傾向,是美國國內矛盾的反映。從這一點來看,特朗普主義同樣是美國社會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民意迴流的結果。

但理查德•科恩認為,美國現有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決定特朗普無法完全走麥卡錫的路。因為,這與美國的社會價值觀並不吻合,難以形成一致的社會認同。美國國內對於麥卡錫主義的反思在於其侵害了思想表達的自由。在麥卡錫主義盛行期間,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指出,“沒有一個人或一群人掌握瞭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複雜問題的答案”,解決問題需要多種思想和觀點的自由表達,需要通過公開討論的方式進行撞擊和交流。他認為,美國的強大並不在於她的物質力量,而在於她的精神力量,而麥卡錫主義的所作所為恰恰是在扼殺這個思想的市場。顯然,特朗普的一些政策和發表的一些看法,往往激起反對黨和民眾的激烈討論,雖然他樂於炒作,但無法左右輿論,更不能以極端的方式對待反對者。

與目前相似的是“麥卡錫主義”同樣具有反對中國的背景,但現在國際環境與冷戰時期已經大不相同,美國並沒有如冷戰時期一樣面臨現實的安全威脅。因此,雖然一些極右勢力一再鼓譟,以極端主義的政策處理中美之間的糾葛很難引起美國主流社會的共鳴。就特朗普的表現來看,其實際上更主要的採取迴歸國內的政策,而且同國際上的其他國家都採用了相似的保護主義的政策,甚至不惜挑起與各國的貿易糾紛。美歐之間微妙的關係也似乎是特朗普大搞民粹主義和排外運動所致。特朗普正是順應那些中低收入群體的呼聲,企圖趕走新移民,下達“禁穆令”,對中國留學生和海外華人開刀。但這種做法損害了華爾街和新興產業的利益,也同樣令一些民眾不滿。當前,特朗普政府應對疫情的不利也在美國民眾中同樣引起批評,他對中國的一些指摘在醫學界和知識界都激起強烈的異議,並沒有形成一致的氛圍。

因此,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國內已經形成了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共識。不過,採取煽動民眾、走極端民粹主義的“麥肯錫主義”的路徑,並不是理想的方式。同樣屬於共和黨、曾任職美國在臺灣協會的現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就警告不要採取“麥卡錫主義”的方式處理中美關係,認為如此會更多的損害美國利益。在去年底,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盛頓威爾遜中心發表的年度對華政策講話中,在批評中國的同時也呼籲兩國之間進行更多的接觸。他提及接觸的必要性,指出美國政府不尋求衝突、對抗或過度競爭。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麥卡錫主義”的出現有著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背後有著民粹主義的推動。但現實的中美關係與當時的環境不同,美國並沒有以極端主義的方式處理中美關係的基礎,因此,中美之間還將長期處於“戰略競合”的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