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擁有時代感 她聯手兩城兒童演繹抗疫童謠

讓非遺擁有時代感 她聯手兩城兒童演繹抗疫童謠

吳非凡

大洋網訊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拜訪了位於華僑新村的吳非凡粵劇藝術中心,透過外牆,可以看到房子陽臺上種植著若干盆鮮花,初夏時節正開得茂盛;走過一條曲徑小路,便進入到院子裡,庭院左側是小樓,右側則是一片空地,一半區域種植著大片月季花,奼紫嫣紅地盛開著;另一半區域則擺放著一張約十來平方米大的練功毯,上面留著些許斑駁的足印。在吳非凡帶領下,記者走入屋子裡,映入眼簾是她的一張花旦扮相的劇照,而在玄關和客廳的牆壁上,還掛著許多吳非凡教孩子們唱唸做打的照片。吳非凡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粵劇故事,以及對粵劇發展的看法。

“這次疫情或許也會給粵劇傳承帶來轉機。”吳非凡說,“因為在這次疫情中,粵劇開始真正交給了市場,傳承人們會開始明白粵劇的傳承離不開完整的產業鏈,也離不開媒介的助力。過去政策上對粵劇的保護已經非常足夠了,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守護粵劇。”

“讓粵劇擁有時代感”

儘管疫情對於文化事業或多或少造成了影響,但廣州市對於粵劇保護和傳承的力度卻絲毫不減,各大院團紛紛組織“文化抗疫”,如廣東粵劇院推出“線上春班”,掀起作品線上播出潮流;佛山粵劇院則創作了歌曲《戰疫情》等。

作為粵劇傳承人,疫情期間吳非凡也進行著兒童戲劇《絲路黃埔》的創作,同時還聯手廣佛兩地兒童演繹抗疫童謠《跳火光》等。

“當時錄製《跳火光》非常不容易,因為在疫情之下把孩子們從家裡叫出來錄製歌曲,還是需要家長非常配合、信任我們才行。”吳非凡說。

而談起創作初衷,吳非凡說:“‘跳火光’其實是廣府文化特色民俗項目,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清時期,佛山裡水赤山村暴發了一場瘟疫,老百姓以‘跳火光’的形式驅疫,後來疫情果然就退了。所以,我把這種民俗進行了改編,讓它與現在抗疫的精神相契合。”

吳非凡告訴記者,在政策方面,廣州一直在對粵劇進行“保護”,“保護已經非常足夠了,但是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其實是‘守護’,就是一邊掌握粵劇的傳統內核、一邊發展它的形式。讓粵劇擁有時代感,具有時代印記,這才是粵劇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傳承離不開“借力”

吳非凡出生粵劇世家,她的成名作是《鴛鴦劍》,憑藉這部作品,2014年她成為廣東省最年輕的梅花獎及白玉蘭獎獲得者。

即便獲得了中國戲劇領域的最高成就,吳非凡對於《鴛鴦劍》的創新卻沒有止步。在這次疫情期間,她便著手計劃將《鴛鴦劍》推出“青春版”的線上版本,同時也在規劃它的文創產品、少兒粵劇體驗產品等。“我一直認為粵劇是需要走市場化道路的,它需要有完整的產業鏈。只有通過政策聯動市場的方式,才能讓粵劇擁有活力。”

因此,在這次疫情期間,吳非凡也開始接觸線上直播社交平臺,她會在這些社交平臺上向學生們科普粵劇文化之美。

“做粵劇創新要在‘狠得下心’的同時,還不能忘了傳統內核。”吳非凡說:“我目前就在和番禺區合作,我們計劃做一個藝術家進基層傳承的示範,將粵劇、廣東音樂、廣繡與番禺當地特色,比如飄色、鰲魚舞、燈籠等元素結合起來,創造‘戲曲舞蹈’,從而將番禺的文化品牌亮出去。這就是文化之間的互相借力,文化向媒介借力。”

戲劇教育需“科學化”

近些年,吳非凡在舞臺之外還多了另一重身份——“吳老師”。

吳非凡在番禺區羅邊小學、育才小學、沙灣藝術中心等單位都會進行粵劇授課,教小朋友瞭解粵劇、學習粵劇。據不完全統計,已有上千名學生跟她學習粵劇。吳非凡說:“在少兒戲劇教育上,很多人一開始就以專業戲校的教育模式植入校園,讓小孩從艱苦的基本功開始,其實戲劇教育應該和心理學、少兒教育一樣,需要科學化。”

吳非凡表示,粵劇的唱腔、妝身和動作都非常專業,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教授不同的內容,否則只會讓孩子的興趣降低。“比如針對幼兒,要培養他們的模仿能力,教一些簡單的指法和聲律啟蒙;針對低年級小學生,要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通過課本上的故事來編兒童劇,用兒童的語言和題材來表演經典故事;針對高年級小學生,需要教他們文學基礎和唱唸做打等。”吳非凡說。

“有人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粵劇’,但粵劇的傳承也會面臨瓶頸,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創新力。這也是我現在研究兒童劇、實驗劇的原因。粵劇需要根據現代的審美和不同的群體來進行創作。”

“創作其實都是源於生活。”吳非凡的兒子今年9歲,疫情期間,她發現兒子上網課時偶爾會“神遊”,便又構想出了一齣兒童粵劇:“小朋友為何上課走神,可能就是有‘妖精’在叫他們出去玩,所以我想到了改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典故來講述這一現實故事。”吳非凡說,粵劇也可以趣味化,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程依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