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治风剂(一)

方剂学各论——治风剂(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6道)


1.概念: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2.适应范围: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平息内风剂,适用于内风所致病证。


3.配伍规律:应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以及病邪的兼夹等不同情况,分别配伍祛寒、清热、祛湿、祛痰、养血、活血之品。


4.分类:分疏散外风和平息内风两类。


5.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清风病之属内、属外。


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息;内风治宜平息,而忌用疏散。但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感外风,对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分清主次,或以疏散为主兼以平息,或以平息为主兼以疏散。


如兼寒、兼热、兼湿,或夹痰、夹瘀等,则应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以及活血化瘀等法配合运用,以切合具体的病情。


6.本章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疏散外风

牵正散与玉真散均能祛风化痰止痉,但前者长于祛头面之风痰而通络,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口眼歪斜;后者祛风化痰,解痉定搐,常用于破伤风。


(1)疏散外风剂

大秦艽汤

【方歌】大秦艽汤羌独防,辛芷芎芍二地当,术苓石膏黄芩草,风邪初中经络康。


【组成】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独活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


【方义】①重用秦艽祛风通络,为君药。


③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荣,络通则风易散,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能制诸风药之温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配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生地、石膏、黄苓清热,是为风邪郁而化热者设,以上共为方中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④本方用药,以祛风散邪为主,配伍补血、活血、益气、清热之品,疏养结合,邪正兼顾,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效,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

中医考研——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治风剂(一)

川芎茶调散


【方歌】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炙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方义】

①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为方中君药。


⑥汪昂说:“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


玉真散【方歌】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组成】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功用】祛风化痰,定搐止痉。


【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脉弦紧。


消风散【方歌】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配伍特点】诸药合用,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祛邪之中,兼顾扶正,使风邪得散、湿热得清、血脉调和,则痒止疹消,为治疗风疹,湿疹之良方。


牵正散

【方歌】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全蝎合僵蚕,等分为末热酒下,祛风化痰痉能解。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热酒


【用法】共为细末,热酒调下;水煎服。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歪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方义】
①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


小活络丹

【方歌】小活络祛风湿寒,化痰活血三者兼,二乌南星乳没龙,寒湿痰瘀痹痛蠲。


【组成】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脉沉弦或涩。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淤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方义】
①方中川乌、草乌大辛大热,长于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并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共为君药。


【配伍特点】本方祛风散寒、除湿化痰之中,纳活血祛瘀之法,但以辛热散寒通络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