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你強壯到不需要掛記,在父母眼裡,你永遠只是個孩子

如今,守望故土,盤根山鄉的人,已不多。每回老家,最深切的感受,除了林木繁茂,環境更美,空氣清醒外,就是過分的沉寂與安靜。

偌大一個村裡,唯一的人氣,就是年事已高,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有牽著老人衣襟,圍在身邊哼哼唧唧,學齡前的孩子。

偶爾能碰到一兩個中年的男人或女人,可只是偶爾,少的可憐。

目睹此情此景,鄉村曾經的人喊馬嘶,雞飛狗跳,大人扎堆暢聊,小孩追逐嬉戲,還時不時從溝溝岔岔飄來一陣陣歌聲的熱鬧情景,便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歷史就是歷史,有些事情,過去就是過去了,無法再來。有些場景,不論多麼值得懷念或留戀,也沒有用,不會再現。


不要以為你強壯到不需要掛記,在父母眼裡,你永遠只是個孩子

“美麗鄉村”建設是基本國策。事實也是,從宜居的角度看,鄉村已變得前所未有之美。只是人氣、煙火氣,差多了。

儘管生活便利(農村也實現了送貨上門)、環境優美,可事實上,年輕人,大多還是憧憬著遠方,不願在農村生活,故土紮根。

經瞭解,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打拼,不全是因為生活、生計的問題。更多是觀念、心理、認知的問題。比如,生活在農村,被認為是沒出息、沒本事的表現。

儘管老家與當初的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與不同。可對自己來說,回家既仍是一件滿滿渴望與喜悅的事情。

不知道,沒了父母,故鄉還是不是故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有父母的地方,就一定有惦記和牽掛。

回家、離家的情景,每個人都不陌生。都有經歷,都有體會,都有各自真真切切的感悟、理解與感受。

自己很小離家,在外闖蕩。最後,蒲公英種子一樣,落在了他鄉的土地上,直至生根發芽。

朝著遠方的漂泊,有時是另一種形式,更加真切、深情的守望。看是與家背道而馳的方向,有時最終指向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住著爹媽的地方。


不要以為你強壯到不需要掛記,在父母眼裡,你永遠只是個孩子

對父母來說,唯一能讓他們孤獨、平淡的日子激起波瀾的;唯一能讓他們衰老的軀殼換髮活力的;唯一能讓他們渾濁的眼睛閃閃發亮的;唯一能讓他們溝壑縱橫的皺紋裡跳動起歡樂的,就是兒子歸來的消息。

每次回家,已得到消息的父母,不論身體多麼不好,不論腿腳多麼不便,總是固執地守候在,村口的大樹下。

在遠遠看見村口那棵參天老槐樹的同時,一定少不了,兩個佝僂的,大樹一樣孤獨的身影。

隨著腳步的加快,兩個影子般的輪廓,逐漸放大,逐漸清晰。

飄飛的白髮,舉在空中枯樹枝一樣的手臂,月牙般彎著向前傾的身子,還有支撐身體平衡防止被摔倒黑色的竹杖。

此種再熟悉不過的圖景,卻往往猶如一道強光、閃電,刺的眼睛,只想流淚。

在家的日子裡,儘管腿腳不是很靈便,可父母總是不停地張羅,忙前忙後,生怕照顧不周,自己吃不好,回去時瘦了。


不要以為你強壯到不需要掛記,在父母眼裡,你永遠只是個孩子

在家的日子裡,父母心情總是很好,每天快樂地就像一個孩子。

在家的日子裡,父母每天想的、正在做的,就一件事。那就是想吃什麼或正在做什麼吃的。

在家的日子裡,父母總是絞盡腦汁,不重樣地,變著法子,為自己做好吃的。勸他們好好休息,不要忙碌,總是沒用。總是不同意自己幹任何的事情,說外面沒有家裡好,苦沒少吃,到家了就好好休息。

在家的日子裡,時間總是過的那麼快,轉眼就到了離開的時候。隨著離家日子的逼近,父母的話變得越來越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心理上的緊張。

離家時,父母總是要送的。每次送出村,然後在村口大槐樹下站定。一邊揮手,一邊不厭其煩,反覆地叮囑著一些瑣瑣碎碎的事情。直至走遠,看不見了。

別離時,每次母親從出門的那一刻,就默默地擦眼淚。我只好強忍住淚水,裝作輕鬆的樣子,千方百計逗她開心。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長大了,強壯到已不需要擔心和觀念了。其實,只要父母在,在他們的眼裡,你永遠是個孩子。


不要以為你強壯到不需要掛記,在父母眼裡,你永遠只是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