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關於經典翻拍這個話題,太多血淋淋的例子:
今天要說的這部“經典翻拍”,卻是個意外之喜。
原版你很可能早就看過,並且對自己當時哭成狗的樣子記憶猶新——
2013年度韓國電影票房冠軍,豆瓣高分榜單常青樹。
你想知道這回的翻拍效果?
手邊有紙巾沒?
沒有的話,準備一些吧。
催淚炸彈來了——
故事發生在1983年,土耳其的一個春天。
是的,翻拍這部經典韓片的,就是D音神曲裡那個浪漫的土耳其。
注:Nisan是猶太曆中的尼散月,相當於西曆的3到4月之間。
小女孩歐娃聰明漂亮,卻有個患有智力障礙的爸爸。
智力只有6歲的麥莫斯,雖已為人父,卻和女兒一樣天真爛漫。
地上的斑駁樹影,也能成為取悅他的神奇景象。
但,這種爛漫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確實並不“正常”。
因而,常常成為小鎮頑童們口中的奚落取笑對象。
瘋子,傻子,弱智……
歐娃聽到這些刺耳的詞彙,有點困惑,又有些傷心。
她回家問奶奶,為什麼?他們說的是真的嗎?
奶奶很剛。
又不止是剛——
奶奶這個人物在韓國原版電影裡是沒有的,屬於改編新增
她沒有把智力障礙說成一種疾病,而是用童趣來教化無邪:
他們的爸爸都是大人,大人會兇會嚴肅,會發脾氣會罵人。
但你的爸爸不會呀,他是你最親密的玩伴。
太暖了,且潤物無聲。
在這個風光如畫的國度,在這個看起來殘缺卻又溫情脈脈的家庭。
歐娃的童年一直平淡安穩,如同她頭枕著的草地、眼望著的天空和雲。
她像所有同齡的小姑娘一樣,得了小紅花會興高采烈,看到櫥窗裡的漂亮書包,也會兩眼放光:
因為那書包上面,印著她和爸爸睡前讀物上的女主角——
海蒂。
這個關鍵道具用得太好,後面會詳細說說~
巧的是,歐娃的女同學也看上了這款書包;
不巧的是,麥莫斯好不容易攢夠了錢要買書包,卻被女同學搶先買走了。
更不巧的是,女同學的爸爸是個中校。
麥莫斯天真地去跟女同學商量,卻被中校一巴掌扇倒在地。
女同學也覺得,為什麼這個“大人”也會這麼喜歡海蒂書包?
有點傻,也有點有趣。
誰能想到,出於童心的追逐,卻釀成悲劇——
女同學身亡,中校一家問訊趕來,所有人都認為麥莫斯就是兇手。
單純的麥莫斯在審訊中遭遇毒打,只有6歲的智商也根本無法讓他與被中校“通氣”過的警方對抗。
於是,片名中的7號房登場了——
麥莫斯以殺害女童罪被關進監獄,牢房編號,7。
獄友們得知麥莫斯的罪名之後紛紛怒不可遏。
小女孩都“殺”,你還是個人嗎?
監獄裡,麥莫斯被當成了殘殺幼女的惡魔。
監獄外,歐娃卻始終不相信爸爸會變成殺人兇手,甚至還在女同學出事的地方遇到了目擊證人——
這個目擊證人,又是個躲在山洞裡的逃兵,不可能出面為歐娃作證。
歐娃來到監獄外,一邊拍著粗糙的高牆,一邊讓稚嫩的童聲響徹鐵窗。
但凡你有一顆心,但凡它是肉長的。
看到這兒,都得碎。
就像麥莫斯曾一次次在獄中寫給歐娃的信。
一遞出牢房窗口,就被撕得紛飛、棄若敝履。
就,沒個商量了嗎?
親如玩伴的一對父女,乾淨得如小花兒小草一樣的兩個靈魂。
他們也沒想著要劫獄逃亡逍遙法外,不過就是想見一面而已啊。
就那麼天理難容嗎?
放心,故事還沒講完。
麥莫斯在監獄裡住得久了,獄友們也漸漸發現了他的“不正常”。
典型的救貓咪理論(用拯救弱勢如小動物來展示人物良善),用得還很生動
看到一隻誤闖進牢房裡的螳螂,都會小心翼翼地拾起、放生。
監獄裡的“老大”們鬥毆,他也會像個好心的孩子一樣,衝出去勸架。
7號房的“老大”因此被救,麥莫斯卻受了重傷。
麥莫斯整日裡哭鬧著想念歐娃,也都看在了獄友們的眼裡。
“老大”平日裡負責“偷運貨物”到監獄裡,為了報答麥莫斯的救命之恩,他決定免費幫麥莫斯搞個“東西”進來。
歐娃來了。
7號房的禮物,來了。
甭管你當初犯了什麼了不得的罪,也甭管你在監獄裡有多叱吒風雲。
這群本該窮兇極惡的大老爺們兒,面對這個從簾子裡鑽住來的小姑娘,清一色當場啞火,扎滿絡腮鬍的臉上也都瞬間堆出了諂媚童真的笑。
有點尷尬,但是可愛。
麥莫斯就更別提了——
歐娃來了,他的春天也來了。
怎麼介紹監獄裡的朋友們呢?
你還這麼小,這麼幹淨。
就不跟你講什麼是監獄,什麼是惡人,什麼是罪。
這裡是醫院(原版裡是學校)吧?
這些人住在這裡,因為他們都生病了。
多溫柔的比喻啊。
我們的歐娃活在這麼個被溫柔比喻了的世界裡,自然也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世界——
一個上了年紀的犯人,每天盯著一處脫落的牆皮出神。
只有歐娃看出了那個圖案,是一棵樹。
那棵樹下面,埋葬著老人的女兒。
童趣可以教化無邪。
也只有童趣可以讓一個晚年喪女、又鋃鐺入獄的絕望老人,看到光亮。
至此,監獄裡的所有人都已經確信,歐娃看到的目擊證人一定是真的。
而麥莫斯也絕非是殺人兇手。
7號房收到了歐娃這份禮物,也希望回贈歐娃一份禮物。
他們想方設法找到獄警,把目擊證人的消息傳遞出去。
結果呢。
消息成功傳遞出去了,中校也找到了逃兵。
卻在得知真相之後,槍殺了目擊證人。
麥莫斯的清白自此無人可證。
他的死刑,也像那射出去的顆子彈一樣,沒有回頭路了。
與此同時,奶奶也毫無徵兆地離開了世界。
以後,奶奶的手帕裡,再也不會藏著,留給你的糖。
歐娃的世界裡,也只剩下一個被判了死刑的、心智只有6歲的爸爸。
而這個消息,還是歐娃告訴麥莫斯的。
往常,歐娃和麥莫斯一起讀《海蒂》,奶奶就曾告訴他們:
那些離開我們的人,只是變成天使了。
故事講到這,最重磅的催淚炸彈致命一擊:
剛聽到這個消息的麥莫斯,猶疑地看了看天上。
接著又跑到一旁偷偷啜泣。
最終還是歐娃的安慰,才讓他找到宣洩的出口。
……
怎麼評價這種電影呢?
就是你心裡其實都清楚,它就是擺明了要勾引你的眼淚。
但你又心甘情願地為它哭成狗。
看過韓版《7號房的禮物》,就都會知道那個故事的悲劇結局。
但土耳其版在翻拍時比較大膽地在結局處做出改動,不惜以錯失客觀合理性為代價,讓整個故事有了一個溫暖的句號。
至於究竟怎麼改的,不劇透,你們看完自己體會。
那麼,這版土耳其的《7號房的禮物》,是憑什麼把一部8.9分的經典,翻拍成8.2分,又在觀眾大致瞭解故事走向的情況下,再賺一把把熱淚的呢?
核心無非三個字:本土化。
韓國是催淚大國,對家庭溫情的刻畫入木三分,而韓版《7號房》也緊緊扣住了家庭元素這個命門,場景也都以室內為主。
而土耳其版在拿到了如此優秀的劇本之後,又能夠加入與之不同的地域特色,例如大量風光遠景:
山寧,水靜。
還有監獄的設計裡,也不經意地穿插進了飲食文化:
確定是監獄?怎麼那麼像自助餐大party
還有本土色彩強烈的醉鄉民謠:
最值得拿出來說的就是歐娃看中的那個書包。
韓版中,這個道具設計的人物是美少女戰士:
這貼近了韓版時代背景1997年的東亞少兒文化,也應和了片頭片尾小女孩長大後的庭戰戲份,也就是正義化身、代表月亮消滅你。
土耳其版選擇的海蒂,又帶來更文學化的一番意向。
《海蒂》是瑞士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施皮裡創作的長篇小說,1880年首次出版,後來也被無數次改編成各種形式。
而小海蒂與高山牧場和大城市之間發生的故事,也被文學界認為呈現出了自然文明與現代城市文明之間的衝突。
再看電影裡的那些遼闊悠遠的畫面,就更有一種隱喻和互文的修辭美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於演員表演層面,倒是沒什麼可說的。
翻拍新增的奶奶是個亮點,小女孩和智障爸爸的表演者也毫不矯飾,至少在柳承龍和葛素媛的珠玉之後,也沒有被徹底掩蓋光芒。
發現沒,翻拍不是原罪。
用不著一聽到翻拍就下意識想到原創力匱乏、抄作業都抄不及格這些喪氣話。
要有真本事,要用真感情;
翻拍不翻車,也不是沒可能的。
想看的,去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