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品山東博物館珍寶,解千年漢文化密碼。歡迎跟隨指動君,走進山東博物館……

今天,要講述的是一件國寶級“大蒸鍋”的故事。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是飲食文明。通過對火的使用,中國人發明了各種烹飪技法,從最初的烤、煮、燒,到蒸、燜、炸、炒、燉……世界上最早用“蒸鍋”烹飪食物的就是中國人。

在山東省博物館的二樓6號廳裡,就存在著一件國寶級的“大蒸鍋”。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1、體量中國最大,號稱“甗王”

這件國寶級“大蒸鍋”,是已知國內體量最大的陶甗,被稱為“甗王”。甗(yǎn)是中國古代漢族使用的蒸食器、禮器,據傳由黃帝發明。史書載“甑(zèng)自關而東謂之甗”、“甗無底甑也”。自函谷關向東的地區,人們把“甑”叫“甗”,而“甗”就是沒有底部的“甑”。

甗由兩部分構成,上部為甑,用來盛放食物;下部為鬲(gé),用來盛水,甑和鬲之間放有全是小孔的箅子。甗的底部有高足,燒火加熱後,鬲中的水燒開,產生的蒸汽就會把甑中的食物蒸熟了。這種構造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沒錯!這不就是現在用的“蒸鍋”嗎?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這個古代“大蒸鍋”通體灰色,修復後高116釐米、口徑44.5釐米,頂部有蓋,體側有兩個把手。甑口闊大、圓唇折邊有淺槽;腹部圓鼓,有凹紋和堆紋,起裝飾作用;下部收為細腰,內可放置箅子。鬲有3個鳥喙大袋足,線條靈韻圓滑。據估算,這個“大蒸鍋”可供食10多人。

2、出土於齊都,中華飲食文明的見證

中華“甗王”出土於齊都山東臨淄的桐林田旺遺址。考古中,人們在這裡發現有數種水稻植物硅酸體,證明當時居住在這裡的先民已掌握了水稻栽培技術,具有較高的農業耕種水平。“民以食為天”,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開啟了人類飲食文明的序幕,發出中華飲食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甗對於飲食文明的意義,曾被概括為一句話:它證明中國人蒸熟了世界上的第一碗米飯。而根據周禮,甗在飲食禮儀中是不可或缺的,《禮記》稱“廩(lǐn)人摡(gài)甑、甗、匕與敦於廩爨(cuàn)”,對於烹飪器具和食具的清洗,飲食禮儀中都有明確規矩。

甗的出現,極大豐富了食材烹飪的多樣性。眾所周知,齊都臨淄是魯菜主要發祥地,在我國所有菜系中,魯菜作為唯一自發型菜系,更是十分重視蒸食的烹飪技法,“食不厭細、膾不厭精”。直到今天,除了大量的蒸制食品之外,很多精品魯菜都有“先蒸後炒”的烹飪技法。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3、“甗王”出土地,還有一段故事

“甗王”出土地山東臨淄桐林田旺村,上古時就是人類重要生活聚集區,並繁衍為一座繁華古城。春秋時為棘邑,因濱臨畫水,後改名畫邑。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攻破臨淄,齊愍王出奔莒州。畫邑守城者是齊國退隱大夫王蠋(zhú),因聲名極佳,頗受世人尊重。

因此樂毅令大軍“環畫邑三十里無入”,後勸降並許以高官,稱如不投降“三軍而屠畫邑“。王蠋回答“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大呼“國既破亡,吾不能存”、“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言罷,吊死於樹上。原本逃散的齊國臣民受王蠋感召,擁立齊襄王並最終收復失地。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距今4000多年,供食10多人,這件國寶“大蒸鍋”見證中華飲食文明

誕生“甗王”的這片土地,承載了多少歷史故事?無人能能說清。此刻,讓我們把回望歷史的眼光,再次投向中華“甗王”,欣賞一下它的美:獨特的外觀造型,極具美學價值,氣質端莊,形體圓潤又勻稱,頸、腹、腰、足的線條豐富,極富韻律之美……

這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灰陶代表作,做工細膩,以“輪模合制”的手法制作了把手、頂蓋,實在是讓人過目難忘。有時間去山東博物館看看吧,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參考文獻:《太平御覽》、《禮記》、《史記》、《管子學刊》1987年1期、《考工記》、《說文》、《臨淄縣誌》,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