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張家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北縣委書記 郝富國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記 者: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春節前夕到張北縣德勝村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考察脫貧攻堅工作。他強調“要因地制宜探索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子,多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多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脫貧的機制,多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致富的動力”。請您介紹一下,張北縣圍繞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有哪些做法?取得了怎樣的成效?答:首先,衷心感謝長期以來關注和支持張北發展的記者朋友們!在你們的宣傳聚焦和大力支持下,張北已經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張北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麓的壩上地區。建檔立卡伊始,全縣貧困人口高達到90570人,貧困發生率29.62%。面對嚴重的貧困現狀,如何破解扶貧脫貧之困?張北縣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產業聚集和就業擴面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特別是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張北視察調研後,我們更加堅定決心把因地制宜培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群眾參與”的思路,大力發展光伏、農牧、旅遊、生態四大脫貧產業,實現了產業精準全覆蓋、穩定增收可持續的目標,達到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目的。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一是光伏+扶貧,打造脫貧增收的“鐵桿莊稼”。實施“集中式、分佈式、異地聯建”光伏扶貧工程,建設光伏扶貧電站181座,總規模達到61.54萬千瓦,光伏產業年收益達1.6億元以上。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二是農牧+扶貧,打造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全縣訂單種植甜菜12.2萬畝、豌豆5萬畝、藜麥1.5萬畝,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5.92萬畝;肉牛、奶牛養殖規模超8萬頭、生豬60萬頭、羊80萬隻。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三是旅遊+扶貧,打造脫貧增收的“朝陽產業”。打造草原天路、草原音樂節、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三張旅遊名片,大力推動全域旅遊產業發展。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649.9萬人次,帶動全縣35個貧困村、2065名貧困群眾參與到旅遊產業扶貧中,人均年增收2600多元。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四是生態+扶貧,打造脫貧增收的“綠色銀行”。近年來,累計造林72萬畝,吸納貧困勞動力6000多人,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推進旱作雨養項目,帶動戶均土地流轉增收1500元,務工增收8000多元。選聘生態護林員2375人,選聘河湖巡河員277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同時,我們優化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共享扶貧產業紅利。一是政府主導群眾參與機制。在光伏收益分配中,我們採取“公益崗位+特困救助+村集體事業”的方式,實現了精準化、差異化分配,收益分配覆蓋所有建檔立卡戶。在種植業發展中,我們採取良種補貼、有機認證等形式,惠及貧困戶14449戶。特別是,充分藉助張北馬鈴薯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被評為“中國北方馬鈴薯之鄉”的優勢,大力推行馬鈴薯全產業鏈扶貧模式,壩上“小土豆”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豆豆”。二是企業引領帶動群眾機制。聯合博天糖業、汾酒集團等企業,發展訂單種植,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引進實施中合三農萬頭肉牛養殖、君樂寶3000頭奶牛規模養殖等項目,累計帶動貧困戶5040戶,每戶年增收2000—5000元。引進奧倫達部落、華大未來農業田園綜合體等旅遊項目,輻射帶動周邊村莊100多個,惠及貧困人口近1萬人。特別是,通過“訂單種植保增收、機械租賃帶增收、土地流轉穩增收、參與打工促增收”四輪驅動,做大做強甜菜產業。2019年,甜菜產業帶動貧困戶5500戶、1.5萬人,人均增收2300元。三是扶貧資金入股分紅機制。以扶貧資金入股嘉茂菌業、豐茂農業等企業的形式,帶動貧困戶3686戶,戶均年收益500多元;投入資金1.98億元實施甜菜起收機械租賃等資產性收益扶貧項目30個,惠及貧困戶7694戶。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在抓好扶貧產業的同時,我們將促進就業作為致富增收、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採取小額貸款促創業、勞務輸出穩就業、公益崗位帶就業相結合的方式,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就業問題。截至目前,已為18個鄉鎮1168戶建檔立卡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939.55萬元,累計貼息15.95萬元;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00多場次,開展現場招聘會12 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1000 餘個,解決了2951人外出穩定就業問題;設置各類公益崗位18557個,帶動就業人數19796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記者朋友們!脫貧的張北魅力無限,小康的張北讓人神往!我誠邀大家走進這塊希望的熱土,在雲的故鄉駐足,在草的海洋漫步,在夢的天堂翱翔!新聞鏈接:村有主導產業 戶有增收項目河北張北:產業就業花開似錦人間四月芳菲盡,壩上繁花始盛開。四月的壩上張北,天氣瞬息萬變,時而春光燦爛,時而陰冷連連;因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麓的壩上地區,張北縣每年的春天都要來得更晚一些。作為河北省面積第五大縣,這裡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盛產無汙染、無公害綠色食品;然而,地廣人稀、十年九旱,傳統產業分佈散、覆蓋面不大、支撐力薄弱,使得這裡的綠色之美沒有得到展現,這裡的貧困人口一度達到90570人,貧困發生率29.62%,是河北省和北京周邊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縣區之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國家扶貧開發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片區縣,也是河北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面對嚴重的貧困現狀,如何破解扶貧之困?“產業興則張北興,產業強則農民富。張北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產業聚集和就業擴面作為我們主攻方向。特別是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張北給我們算了扶貧賬以後,我們更加堅定決心把因地制宜培育產業就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張家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如是說道。近年來,張北縣幹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張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精準、吹糠見米,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光伏、農業、旅遊三大特色扶貧產業擴面集群,著力實施生態紅利和產業就業拉動兩大惠民工程,紮紮實實探索出了一條決戰“壩上貧困”的特色路徑。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選“種”培育 特色農業綻放“五彩花田”春寒料峭。距張北縣以東11公里的小二臺鎮大農種業公司院內卻已是一片熱鬧繁忙景象:分揀土豆、切塊、打包、裝車……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德勝村村民們正忙著為春耕生產做準備。“4月初,我就來這裡打工了,每天能掙到120元,一直幹到四月底,能收入3000多元。在這裡我一邊掙錢一邊學技術,五月份再種自家的微型薯棚。”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村民李英花開心地算著自己的收入賬。跟德勝村一樣,位於張北縣西南10公里處的臺路溝鄉後大營灘村的暖棚裡,一排排香椿整齊栽種,椿芽垂涎欲滴,已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壩上地區氣候寒冷,利用(暖棚)溫差能夠使香椿錯季上市,增加香椿苗的附加值,從而把銷售價格和利潤提上來。在此基礎上搞點林下土雞養殖,雞糞可作為有機肥為香椿生長提供營養,可以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幫助老百姓穩定增收。”省政府辦公廳駐後大營灘村第一書記郭志賢介紹到。在利用特色產業推進扶貧工作中,張北縣因地制宜,選種培育。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提升特色農牧業的規模化、產業化水平。2019年,全縣訂單種植甜菜12.2萬畝、豌豆5萬畝、藜麥1.5萬畝,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5.92萬畝,馬鈴薯、甜菜、豌豆、藜麥等特色種植產業實現了擴模提標,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全縣貧困戶3.4萬戶,戶均年增收3467元。特色農業成為張北縣為貧困群眾打造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金黃色的馬鈴薯、奶白色的甜菜、油綠綠的豌豆、火紅色的藜麥……張北農田成為最迷人的色彩。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跟太陽“結親” 光伏板上開出“朝陽之花”小二臺鎮德勝村,一排排光伏電站發電板整齊的排列在田地裡,村民們正在對其進行清潔保護。“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是,電站採用‘農光互補’設計方案和理念,既符合機械化耕作需求,也能為農業種植和養殖留出必要的空間,適用各種類型農業,實現光伏+農業雙收益。”小二臺鎮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介紹說。德勝村在大力實施光伏扶貧產業的項目同時,積極打造板下經濟,通過種植藥材出售,種植觀賞花草吸引遊客等方式,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增收。張北年平均日照時數近3000小時,光照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推動張北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張北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先發優勢,搶抓深度貧困縣享受“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指標應保盡保”的政策機遇,積極與太陽“結親”,大力實施“集中式、分佈式、異地聯建”光伏扶貧工程。目前,全縣181座光伏扶貧電站全部實現併網發電,總規模達到61.54萬千瓦,年收益1.6億元以上,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北還制定出臺了光伏收益分配辦法,通過“公益崗位+特困救助+村集體事業”的分配原則,讓所有貧困戶精準收益光伏扶貧成果,戶均增收3000元左右。就這樣,張北縣把“免費”陽光變成了老百姓口袋裡實實在在的鈔票,光伏產業成為群眾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風景變“錢”景 青山之間開出“金銀花” “每年從5月份開始就有遊客陸續的來了,這幾天村裡的農家院都忙起來啦,大家正在清理院子,修繕客房,打掃衛生,為今年的旅遊待客做準備。”郝家營鄉五福堂村黨支部書記江有花介紹到,村裡現有農家院140多家,跑馬場3個,村兩委推行了“農家樂+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貧困戶也參與其中,確保大家有個穩定的收入。2019年,五福堂村旅遊直接從業人數達1000人左右,佔全村總人數的90%以上,村民們真正吃上了旅遊飯,靠旅遊產業致了富。同樣,家住小二臺鎮德勝村村民孫貴英正在村東頭民俗企業裡打工,在打工收入的同時學習了不少民宿旅遊經營知識。2020年,德勝村將圍繞原住民、新居民和遊客,建設德勝田園社區,努力打造“京西北民宿第一村”。近年來,張北縣擦亮草原天路、草原音樂節、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三張旅遊名片,壯大全域旅遊產業發展,採取景村共建、能人帶動等旅遊扶貧模式,引導貧困戶通過開農家院、賣農產品、入股分紅、就近打工等多種形式參與發展、實現增收。據統計,帶動全縣14個鄉鎮、70個行政村、35個貧困村參與到旅遊產業扶貧當中,覆蓋19000多人,直接受益11000多人。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649.9萬人次,帶動全縣35個貧困村、2065名貧困群眾參與到旅遊產業扶貧中,人均年增收2600多元。

張北縣領導在省脫貧攻堅專場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說

就業、生態兩輪驅動 催生“致富之花”“縣裡為我們組織司爐技術培訓,幫助我們考取司爐證件,還安排我們到北京燒鍋爐。一年下來,我家的收入可增加了不少。從去年11月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和老婆兩人都去北京燒鍋爐,5個月下來,兩個人拿到3萬元。回家種點地,再去種菜大戶家打3-4個月工,又能收入2萬多,合起來一年收入5萬多。”談到對今年收入的打算時,大囫圇鎮廟窪村村民馮海高興的告訴筆者。張北縣搶抓京津冀發展一體化,積極聯合北京西城區,大力推行“錯季打工”,打造出“京西司爐工”的勞務品牌,每年向北京輸入大量司爐工人。其中,2019年向北京輸入勞務工人600多人,幫助農村閒散勞動力就業增收。據悉,張北縣大力實施就業扶貧工程,將促進就業作為致富增收、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採取小額貸款促創業、勞務輸出穩就業、公益崗位帶就業相結合的方式,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就業問題。截至目前,已為18個鄉鎮1168戶建檔立卡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939.55萬元,累計貼息15.95萬元;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00多場次,開展現場招聘會12 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1000 餘個,解決了2951人外出穩定就業問題;設置各類公益崗位18557個,帶動就業人數19796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在大力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同時,張北縣還出臺了《2019年生態扶貧專項推進方案》,加大生態扶貧產業發展。近年來,張北累計造林72萬畝,吸納貧困勞動力6000多人,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實施了旱作雨養項目,帶動戶均土地流轉增收1500元,務工增收8000多元。選聘生態護林員2375人,選聘河湖巡河員277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貧困群眾從綠水青山中收穫了真金白銀,生態產業真正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如今,張北縣產業就業花開有聲,共有62964人實現穩定脫貧,19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57%,實現了“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增收門路”。張北正由脫貧摘帽快速邁向全面小康。

(來源:美麗張北 河青新聞網編輯薛昕宇丨平臺主編姜天群丨監製耿碩))

原文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09223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