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北县委书记 郝富国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春节前夕到张北县德胜村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考察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请您介绍一下,张北县围绕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有哪些做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答:首先,衷心感谢长期以来关注和支持张北发展的记者朋友们!在你们的宣传聚焦和大力支持下,张北已经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张北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麓的坝上地区。建档立卡伊始,全县贫困人口高达到90570人,贫困发生率29.62%。面对严重的贫困现状,如何破解扶贫脱贫之困?张北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产业聚集和就业扩面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特别是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北视察调研后,我们更加坚定决心把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群众参与”的思路,大力发展光伏、农牧、旅游、生态四大脱贫产业,实现了产业精准全覆盖、稳定增收可持续的目标,达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目的。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一是光伏+扶贫,打造脱贫增收的“铁杆庄稼”。实施“集中式、分布式、异地联建”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光伏扶贫电站181座,总规模达到61.54万千瓦,光伏产业年收益达1.6亿元以上。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二是农牧+扶贫,打造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订单种植甜菜12.2万亩、豌豆5万亩、藜麦1.5万亩,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5.92万亩;肉牛、奶牛养殖规模超8万头、生猪60万头、羊80万只。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三是旅游+扶贫,打造脱贫增收的“朝阳产业”。打造草原天路、草原音乐节、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三张旅游名片,大力推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649.9万人次,带动全县35个贫困村、2065名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扶贫中,人均年增收2600多元。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四是生态+扶贫,打造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近年来,累计造林72万亩,吸纳贫困劳动力6000多人,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推进旱作雨养项目,带动户均土地流转增收1500元,务工增收8000多元。选聘生态护林员2375人,选聘河湖巡河员277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同时,我们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共享扶贫产业红利。一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机制。在光伏收益分配中,我们采取“公益岗位+特困救助+村集体事业”的方式,实现了精准化、差异化分配,收益分配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在种植业发展中,我们采取良种补贴、有机认证等形式,惠及贫困户14449户。特别是,充分借助张北马铃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被评为“中国北方马铃薯之乡”的优势,大力推行马铃薯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坝上“小土豆”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豆豆”。二是企业引领带动群众机制。联合博天糖业、汾酒集团等企业,发展订单种植,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引进实施中合三农万头肉牛养殖、君乐宝3000头奶牛规模养殖等项目,累计带动贫困户5040户,每户年增收2000—5000元。引进奥伦达部落、华大未来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项目,辐射带动周边村庄100多个,惠及贫困人口近1万人。特别是,通过“订单种植保增收、机械租赁带增收、土地流转稳增收、参与打工促增收”四轮驱动,做大做强甜菜产业。2019年,甜菜产业带动贫困户5500户、1.5万人,人均增收2300元。三是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机制。以扶贫资金入股嘉茂菌业、丰茂农业等企业的形式,带动贫困户3686户,户均年收益500多元;投入资金1.98亿元实施甜菜起收机械租赁等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30个,惠及贫困户7694户。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在抓好扶贫产业的同时,我们将促进就业作为致富增收、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采取小额贷款促创业、劳务输出稳就业、公益岗位带就业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已为18个乡镇1168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939.55万元,累计贴息15.95万元;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0多场次,开展现场招聘会12 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1000 余个,解决了2951人外出稳定就业问题;设置各类公益岗位18557个,带动就业人数19796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记者朋友们!脱贫的张北魅力无限,小康的张北让人神往!我诚邀大家走进这块希望的热土,在云的故乡驻足,在草的海洋漫步,在梦的天堂翱翔!新闻链接: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增收项目河北张北:产业就业花开似锦人间四月芳菲尽,坝上繁花始盛开。四月的坝上张北,天气瞬息万变,时而春光灿烂,时而阴冷连连;因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麓的坝上地区,张北县每年的春天都要来得更晚一些。作为河北省面积第五大县,这里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盛产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然而,地广人稀、十年九旱,传统产业分布散、覆盖面不大、支撑力薄弱,使得这里的绿色之美没有得到展现,这里的贫困人口一度达到90570人,贫困发生率29.62%,是河北省和北京周边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县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片区县,也是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面对严重的贫困现状,如何破解扶贫之困?“产业兴则张北兴,产业强则农民富。张北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产业聚集和就业扩面作为我们主攻方向。特别是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北给我们算了扶贫账以后,我们更加坚定决心把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就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如是说道。近年来,张北县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精准、吹糠见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光伏、农业、旅游三大特色扶贫产业扩面集群,着力实施生态红利和产业就业拉动两大惠民工程,扎扎实实探索出了一条决战“坝上贫困”的特色路径。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选“种”培育 特色农业绽放“五彩花田”春寒料峭。距张北县以东11公里的小二台镇大农种业公司院内却已是一片热闹繁忙景象:分拣土豆、切块、打包、装车……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德胜村村民们正忙着为春耕生产做准备。“4月初,我就来这里打工了,每天能挣到120元,一直干到四月底,能收入3000多元。在这里我一边挣钱一边学技术,五月份再种自家的微型薯棚。”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李英花开心地算着自己的收入账。跟德胜村一样,位于张北县西南10公里处的台路沟乡后大营滩村的暖棚里,一排排香椿整齐栽种,椿芽垂涎欲滴,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坝上地区气候寒冷,利用(暖棚)温差能够使香椿错季上市,增加香椿苗的附加值,从而把销售价格和利润提上来。在此基础上搞点林下土鸡养殖,鸡粪可作为有机肥为香椿生长提供营养,可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帮助老百姓稳定增收。”省政府办公厅驻后大营滩村第一书记郭志贤介绍到。在利用特色产业推进扶贫工作中,张北县因地制宜,选种培育。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提升特色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2019年,全县订单种植甜菜12.2万亩、豌豆5万亩、藜麦1.5万亩,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5.92万亩,马铃薯、甜菜、豌豆、藜麦等特色种植产业实现了扩模提标,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全县贫困户3.4万户,户均年增收3467元。特色农业成为张北县为贫困群众打造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金黄色的马铃薯、奶白色的甜菜、油绿绿的豌豆、火红色的藜麦……张北农田成为最迷人的色彩。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跟太阳“结亲” 光伏板上开出“朝阳之花”小二台镇德胜村,一排排光伏电站发电板整齐的排列在田地里,村民们正在对其进行清洁保护。“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电站采用‘农光互补’设计方案和理念,既符合机械化耕作需求,也能为农业种植和养殖留出必要的空间,适用各种类型农业,实现光伏+农业双收益。”小二台镇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介绍说。德胜村在大力实施光伏扶贫产业的项目同时,积极打造板下经济,通过种植药材出售,种植观赏花草吸引游客等方式,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增收。张北年平均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推动张北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张北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先发优势,抢抓深度贫困县享受“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指标应保尽保”的政策机遇,积极与太阳“结亲”,大力实施“集中式、分布式、异地联建”光伏扶贫工程。目前,全县181座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总规模达到61.54万千瓦,年收益1.6亿元以上,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北还制定出台了光伏收益分配办法,通过“公益岗位+特困救助+村集体事业”的分配原则,让所有贫困户精准收益光伏扶贫成果,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就这样,张北县把“免费”阳光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钞票,光伏产业成为群众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风景变“钱”景 青山之间开出“金银花” “每年从5月份开始就有游客陆续的来了,这几天村里的农家院都忙起来啦,大家正在清理院子,修缮客房,打扫卫生,为今年的旅游待客做准备。”郝家营乡五福堂村党支部书记江有花介绍到,村里现有农家院140多家,跑马场3个,村两委推行了“农家乐+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也参与其中,确保大家有个稳定的收入。2019年,五福堂村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1000人左右,占全村总人数的90%以上,村民们真正吃上了旅游饭,靠旅游产业致了富。同样,家住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孙贵英正在村东头民俗企业里打工,在打工收入的同时学习了不少民宿旅游经营知识。2020年,德胜村将围绕原住民、新居民和游客,建设德胜田园社区,努力打造“京西北民宿第一村”。近年来,张北县擦亮草原天路、草原音乐节、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三张旅游名片,壮大全域旅游产业发展,采取景村共建、能人带动等旅游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开农家院、卖农产品、入股分红、就近打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发展、实现增收。据统计,带动全县14个乡镇、70个行政村、35个贫困村参与到旅游产业扶贫当中,覆盖19000多人,直接受益11000多人。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649.9万人次,带动全县35个贫困村、2065名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扶贫中,人均年增收2600多元。

张北县领导在省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就业、生态两轮驱动 催生“致富之花”“县里为我们组织司炉技术培训,帮助我们考取司炉证件,还安排我们到北京烧锅炉。一年下来,我家的收入可增加了不少。从去年11月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和老婆两人都去北京烧锅炉,5个月下来,两个人拿到3万元。回家种点地,再去种菜大户家打3-4个月工,又能收入2万多,合起来一年收入5万多。”谈到对今年收入的打算时,大囫囵镇庙洼村村民冯海高兴的告诉笔者。张北县抢抓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积极联合北京西城区,大力推行“错季打工”,打造出“京西司炉工”的劳务品牌,每年向北京输入大量司炉工人。其中,2019年向北京输入劳务工人600多人,帮助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据悉,张北县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将促进就业作为致富增收、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采取小额贷款促创业、劳务输出稳就业、公益岗位带就业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已为18个乡镇1168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939.55万元,累计贴息15.95万元;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0多场次,开展现场招聘会12 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1000 余个,解决了2951人外出稳定就业问题;设置各类公益岗位18557个,带动就业人数19796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在大力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同时,张北县还出台了《2019年生态扶贫专项推进方案》,加大生态扶贫产业发展。近年来,张北累计造林72万亩,吸纳贫困劳动力6000多人,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实施了旱作雨养项目,带动户均土地流转增收1500元,务工增收8000多元。选聘生态护林员2375人,选聘河湖巡河员277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贫困群众从绿水青山中收获了真金白银,生态产业真正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张北县产业就业花开有声,共有62964人实现稳定脱贫,19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57%,实现了“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增收门路”。张北正由脱贫摘帽快速迈向全面小康。

(来源:美丽张北 河青新闻网编辑薛昕宇丨平台主编姜天群丨监制耿硕))

原文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09223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