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100多個國家都會在這天舉行各種關於讀書的宣傳活動,鼓勵人們閱讀,希望散居世界各地,無論是男女、老幼、還是貧富,都能享受到讀書的樂趣,並尊重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大師們。


在信息獲取如此便利的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還有意義嗎?


讀書是通往高貴最低的門檻


《顏氏家訓·勉學》有言:“積聚萬貫家財,抵不上讀書有益。”


從古至今,讀書一直是人類開啟天蒙,獲得知識,明瞭事理,學會做人的最基本方式。


有人算過一筆賬:


一個孩子從小學到本科畢業,一共16年,如果這16年不讀書花錢,再出去賺錢,那麼裡外至少是50萬。


可是幾乎所有家長都寧可放棄這50萬,也要強制孩子去上學。


因為,讀書,是回報最高的投入,是世上最光明最好走的路。


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今,讀書一直都是通往高貴最低的門檻,也是實現階層逆襲最好的路徑。


要知道,上清華北大與上高職高專的學生,人生的前景存在顯而易見的巨大鴻溝。


雖然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之間的收入狀況、勞動強度和工作環境是有差異的。


讀書,以及讀書衍生的學歷,就是獲得更加“體面”工作的敲門磚。

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讀書是改變自我最便捷的路徑


讀書帶給一個人的改變,不僅僅在於容貌與氣質,更多的變化會融入骨血,遇事能夠靜而不爭,心態平和,理智有謀。


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在23歲的時候,得了肝病,情況很嚴重。醫生告訴他:“最多隻能活五年。”


孫正義感覺天一下子塌了,公司的危機也接踵而至。


他想起了司馬遼太郎所寫《龍馬奔走》小說裡的龍馬,這個人在人生最後五年裡,依舊做了很多事,不枉此生。


“每當感覺自己深陷泥潭的時候,我都會打開書。”這樣下來,孫正義在那段時間讀了4000多本書,“獲得了足夠我受益一生的知識”。


包括受孫子兵法啟發的軟銀特有經營戰略“二次方兵法”,也是形成於彼時。

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人們很難像過去那般捧著紙質書細細品讀,碎片化閱讀就像難以阻擋的浪潮般侵入我們的生活。


儘管我們頭腦中每天的知識碎片流入量很大,但碎片無法拼合成整體,無法建立一座成型的認知大廈。


我們就會面臨一個悖論,當我們面臨知識爆炸而愈發焦慮的時候,便渴望能夠獲得知識的快餐;但是快餐又不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所以導致收穫更少,更加焦慮。


因此,不管外部世界多麼快節奏地前行,我們都應該在內心,為那些經典的書本留下一片安寧之地。


世界讀書日,不僅僅要讀書,而且要提醒我們與孩子們,在364天裡別忘記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