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對聯欣賞」之102:文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0位

文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文姓最早出自姬姓,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周朝建立後,武王追諡父親西伯為周文王,後人有以此諡號為氏者,尊周文王為得姓始祖。


春秋時,文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一帶,戰國時,文姓已經播遷到江準地區。兩漢時,文姓西進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過長江。唐朝時文姓已經出現在兩廣地區,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後,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2] 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文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文姓聚集區。在600年間,文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


文姓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和南方,總人口大約有204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5%,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07位。


「宗祠對聯欣賞」之102:文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0位


姓氏源流


一、文姓出自姬姓。


1.有說以諡號命名。周朝建立後,武王追諡父親西伯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中有以他的諡號“文”為姓氏的,是為陝西文氏。一說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諡(文)為姓,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2.有說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他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是為河南文氏。


3.有說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範武子之子範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範燮,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稱其為“範文子”,簡稱“文子”“範叔”,是晉國範氏家族首領的繼承人。史籍《晉語》中韋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二、文姓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後。


根據有關資料所載,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嶽之苗裔文叔於許(在今河南 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戰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於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三、文姓出自媯姓,為媯滿之裔孫,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


1.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後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 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後諡號文子。其後人也有以“文”為氏的,是為山西文氏。


2.出自春秋時期陳厲公媯佗之後裔,屬於避諱改姓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仲,諡為敬,其支孫以諡號為氏。”


四、文姓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文學掾,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文學掾,亦稱文學史,是漢高祖劉邦設置的一種官位。


五、改姓。


1.出自敬姓避諱改姓。五代後晉時,為避晉高祖石敬塘之名諱,“敬”姓改為“文”姓。如宋代文彥博,其祖先 (在唐五代時)皆為敬姓。


2.滿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羅特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改姓文。


3.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黎族、壯族、布依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文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祠對聯欣賞」之102:文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0位


得姓始祖


商朝末年,居於渭河的周族逐漸強盛,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藉口殺了姬姓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商王文丁後又找藉口將西伯囚禁。西伯歸周後,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併了虞、芮、黎(今山西省長治)、崇(今河南省嵩縣)等國,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西伯在位五十年。周朝建立後,武王追諡父親西伯為周文王,後人有以此諡號為氏者,尊周文王為得姓始祖。


「宗祠對聯欣賞」之102:文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0位

郡望堂號


郡望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堂號


文姓的堂號有許多如六義堂、雁門堂、信國堂、正氣堂等,其中多與信國公文天祥有關,實則因為後人崇敬和緬懷文天祥。


「宗祠對聯欣賞」之102:文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0位


宗祠楹聯

濟人利物雁門郡;

震古爍今正氣堂。

全聯典指文姓的郡望和名堂。


報國縈懷,文章正氣;

啼鵑帶血,義節丹心。

全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右丞相文天祥。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元軍所俘,期間作《過零丁洋》詩示以抗元之志。後被押送元大都,迭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在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人傳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害。文天祥詩《金陵驛》中有“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詩句,表達了身雖死而魂魄猶念宋室的心願。

囚不惜死,活不枉生,豪傑丹心酬宋室;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文章正氣震元邦。

全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就義時,其妻歐陽氏在收屍時見其衣袋中有文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後說:“我夫不負國,我安能負夫!”遂自剄而亡。


猶留正氣參天地;

永剩丹心照汗青。

此聯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祠聯。


洛社英鳳昌百代;

文山浩氣壯千秋。

此聯為文玉欽撰文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三國魏大將文聘,下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洛邑耆英,出將入相;

廬陵正氣,取義成仁。

佚名撰文姓宗祠聯。

上聯典指北宋大臣文彥博,司馬光為相時,請文彥博任平章軍國重事,後加太師銜,封潞國公。文彥博與富弼、司馬光等人在洛陽組織耆英會,為一時盛事。

下聯典指南宋大臣、文學家文天祥。


雁門世澤;

正氣家聲。

大約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時,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名喚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以祖(姬昌)諡(文)為姓,其後人以其邑名為堂號。今江西、湖南等部分區域文姓人以此為堂號。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範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此後文姓後人分別以“信國堂”“正氣堂”為各宗祠堂號。廣東、廣西部分地區文姓多以正氣堂為堂號。


傳詩說禮;

撫國附民。

典指晉初蜀漢時曾在太學傳授《毛詩》《三禮》的臨江人文立,以及明代監察御史徽州人文獻,以治行卓越而著稱一時。


興文化蜀;

定策滅吳。

上聯典指西漢時舒縣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郡守,在成都修官學,興教化。

下聯典指春秋時楚國郢人的越國大夫文種。越王勾踐時,越國被吳國擊破,勾踐困守會稽。文種獻計,勾踐入吳為人質,得免於亡國。文種主持國政,勾踐歸國,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了吳國。


竭忠體國;

盡節勤王。

上聯典指宋文彥博,連事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名聞四夷。

下聯典指宋文天祥,德佑初應詔勤王,後為元兵所執,不屈死。


詞書列四絕;

詩畫第一名。

上聯典指宋代詩書畫家文同,善詩、楚詞、草書、畫,有“四絕”之稱。

下聯典指明代詩書畫家文元善,字子長,號虎丘,萬曆間卒,年三十有六。王穉登銘其墓曰:“畫品第一,詩品第一。”


兼八法丹青之勝;

擅一時絲竹之奇。

上聯典指明代書畫家文徵明,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之譽。曾以貢生任翰林院待詔,三年後辭去。擅詩文書畫,尤善書畫,工行草,精小楷。他名重當代,學生甚多,形成了“吳門畫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世稱其畫兼有趙孟頫、倪瓚、黃公望之長。

下聯典指宋代寧化人文寶,字仲賢,太平興國年間進士,歷官陝西轉運使加工部員外郎、忠武軍行軍司馬。能寫詩,善篆書,尤其工於鼓琴。


「宗祠對聯欣賞」之102:文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0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