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化到現代化,為什麼當今世界的新動能非中國莫屬?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放在歷史與世界維度的“大座標”中,中國“大創新”具有何種非凡的意義?對人類文明的未來又意味著什麼?

10月31日,中國人民大學賈晉京,在“新中國70年”系列講座第八講以“大創新:70年來的中國生產力發展”為主題,做深度解讀。以下為演講實錄。

一、現代化和世界現代化動力學

1. 現代化

近代以來世界發生的事情應該概括為現代化,1840年以來,中國所做努力的方向都是在探尋現代化的道路。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放眼未來中國與世界將做的事情是將繼續進行現代化。它落在“現代化”上,分三個步驟:

(1)到建黨一百週年,即2021年,使我國社會主義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三步實現的時間節點和十九大提出來現代化分三步走是一一對應的。一般來說,現代化起源自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開創了現代化道路。工業化每往前推進一步,它的動力和變化發展都是來自於創新,我們國家實現現代化也是把創新驅動當成第一位的動力。

2. 世界的現代化動力學

世界的現代化發展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但是這個世界的現代化不是來自於某些特立獨行的,特別抽象出來的因素,比如是不是由於使用了蒸汽機和煤炭導致的現代化,也有人說是由於材料的革命,18世紀鋼鐵革命引起的現代化過程,也有人說是某些制度方面的革命,所謂這些因素其實都不能概括成現代化的動力。

現代化最早第一步的基礎是標準化。標準化過程大概是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標準化的定義是通過模具測量學,把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尺寸精密確定之後,通過模具測量學使得所有產品都生產成規格化的部件,這些規格化的零部件相互之間是可以替代的。一個整體的產品被分散成各種零件生產出來。它帶來一個重要的哲學上的含義,人的勞動和勞動成果之間的關係,馬克思稱為“勞動的對象化”,意思是人的勞動付出以後會生產出來的產品。

標準化之前是人類的手工業時代,實際是手工業時代的人類勞動。基本上一個人的勞動能力對應著一份勞動能力的產出,也就基本上是1+1=2的關係。而標準化所帶來的是,這個最終產品作為一個產品,只要給它拆開來做,做出來再組裝,使得人和產品的關係呈現了1+1大於2的關係,這個“1”代表一個人的勞動成果投入,1+1大於2,再加一個1就大於3。標準化通過分工提高效率。

有了標準化以後,下一步就會出現一個產品多個零部件,這個叫“能多就多”,生產很多個零部件,這樣就一次性的一個批量可以組裝出很多產品,可以賣更多的錢,可以擴大銷售,這叫規模化。規模化的時候,人和產品的關係可以理解成1+1大於3,相對於1+2大於2。

從工業化到現代化,為什麼當今世界的新動能非中國莫屬?

二戰以後,系統工程成為普遍推進世界發展的動力,這就是數字化。數字化階段仍然持續推進併發揮著更大的效應。把現實當中的數字變成用0和1二進制表達的數字,它就能夠不斷地用二進制進行表達。能變成0和1就變成0和1,把各種各樣的現實輸入進這些電腦,這些電腦是互相聯網起來的,然後它形成不同於現實世界的賽博空間,現實當中X映射到虛擬空間的X。電腦裡處理對象與對象之間的關係,它的效率要比現實中人和人來處理的效率高很多倍。

一旦把所有這些東西都加入到數字化系統當中,存儲大量可調用數據時,就可以推進智能化。智能化的數據本質就是可以運行在系統當中的算法、程序,他自己調用各種數據庫裡的數據,來進行的一些活動。

二、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標準化起源自18世紀。18世紀法國的炮兵將軍格里布瓦爾,為了解決炮在戰場上容易損壞的問題想了一個辦法。他把炮拆成零部件,所有零部件是統一規格,便於隨時替換。

他把安放炮管子的車安在炮架身上。打仗時前面是個炮,後面運輸的時候專門有個車拉著炮管子,炮管子是一次澆鑄產品。當時炮管子比較容易損壞,是因為當時沒有發明轉爐鍊鋼,不管什麼金屬材料,銅或者鋼澆鑄出來炮管子,出來氣泡很容易炸裂,運輸車有備用馬上換個炮管子。他對生產這個炮的皇家兵工廠體系進行了改革,使得這些兵工廠體系工業工程化,把模具標準化,產品也標準化,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損壞的零件都可以隨時替換,這叫全部零件可替換工藝。

後來通過全部零部件可替換工藝的傳播,標準化推廣到了更廣泛的地區,這就引起後來規模化的發展。19世紀初,從法國的兵工廠裡出來兩個工程師,到當時剛剛建國的美國援建了著名的春田兵工廠。春田兵工廠的建立以及後來春田兵工廠的工程師不斷地走出去創業,使得美國成了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最快的一個地方。這是美國崛起的主要來歷之一。

19世紀,英國正在舉辦水晶宮1851年世界博覽會(當時叫世界工藝博覽會)。這是個手工業產品展覽,不是大規模工業化和標準化產品展覽。當時英國已經有建成世界帝國的良好自我感覺,展出各種各樣的產品,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的產品是最先進的。結果英國當時最主要的產品之一手槍在評比中敗給了美國的柯爾特式手槍。美國的柯爾特式手槍是通過標準化的工藝,全部可替換工藝製造的。英國人當時沒有趕上進行標準化和工業化的時候,看來標準化、工業化在19世紀也沒有大規模地改變世界。

真正大規模改變世界的充分條件是大規模鐵路網的出現。它帶來了大範圍的市場,把市場裡能標準的東西標準化起來了。

20世紀70年代,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開始發展,進入到數字化時代。每一步數字化革命浪潮都改變了金融的形態,其中就包括1973年金本位,美國關閉了黃金和美元的兌換窗口,發生了金融劃時代事件,其實都和數字化的興起有關係。

到今天進入智能化時代,各種各樣現實當中的事物,現實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都被數字化,輸入到了電腦當中,在信息組織的賽博空間運行,賽博空間當中的程序可以調用這些數據,就形成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但人工智能自己有這種關聯萬物的本質屬性,它可以作為某種自己存在的東西,所謂“物自體”“自在體”,自己存在,自己運行的東西。

世界經歷了標準化、規模化、系統化、數字化、智能化這一過程。追求現代化的各種努力實際都是在這個動力機制之上安裝的應用,為了人而安裝的應用。標準化、規模化、系統化、數字化、智能化是動力機制,你追求變成汽車還是飛機,本質上是為了有個艙安座位,讓它起到飛機的效果。

我們要實現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四個現代化”,每一步的核心現代化要素都是這個東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使得標準化、規模化、系統化、數字化、智能化能發揮作用,裝載能夠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操作系統。

從工業化到現代化,為什麼當今世界的新動能非中國莫屬?

三、中國怎樣實現現代化

中國能夠實現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基礎,實現的路線和西方國家所不一樣的地方,是中國的工程能力,這是中國獨特的一個地方。

1. 掃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時候,中國有5.4億人口,90%的人都是文盲,文盲是沒有辦法納入到工業化、現代化過程當中。所以,新中國開展的掃盲是解決中國走向現代化問題非常重要的基礎。

中國由於人口特別多,它需要花很長時間為現代化的實現準備條件。一旦這些條件準備成熟了,中國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沒有辦法相比的。掃盲只是中國準備這些現代化條件當中的集中體現,除了掃盲以外還有現代化愛國運動,防治普遍影響人們健康的傳染病、血吸蟲都是基礎的社會建設。作為現代化成因的一部分,掃盲是標誌性的東西。

2. 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鐵路、電網、城市裡的市政建設都是現代化過程所需要開展的基礎,中國在某一方面在世界上做得是相當獨特,相當不容易的,但由於已經融入到現在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基礎當中,以至於沒有被彰顯。有一個對於所有現代化過程開展很重要的基礎——工程圖,但實際能夠做到讓這麼多的人能夠看得懂的工程圖,是很不簡單的事情。

在世界上常見的現代化工程圖學有幾種不同的體系,法國的體系、英美的體系,還有前蘇聯的體系,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的體系是蘇聯的體系,學了蘇聯的體系之後發現一個很混亂的地方,蘇聯的工程體系有點複雜,對看懂這個工程體系的人要求有點高,不便於推廣。在50年代,一個華中科大的教授花了很長時間研製出了中國自己的工程圖體系,而且還編了歌謠、口訣便於推廣。這是如何能夠快速複製和推廣現代化的動力機制。

從7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現代化建設。中國已經趕上當今世界進入到智能化時代的潮流,中國智能化當中前沿的東西並不落後於世界。在現代化過程當中,作為它的動力機制是標準化、規模化、系統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之所以把它畫成金字塔,是因為每一個都需要下一個層級作為基礎,沒有下一個層級是進入不了上一個層級的。

從當今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來看,能在智能化、數字化方面不落後,實際就是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得不錯。要想讓每一個方面都做得不錯,比如能夠實現標準化,能夠實現規模化,就需要能夠參與標準化、規模化進程當中的勞動人口,解決了這些勞動人口的問題,並且讓這個過程變成不可逆,這是花了很大功夫進行的社會建設。沒有這些基礎,中國是走不到當今的。如今,人口總體適應了現代化生產生活過程,帶來了巨大的能量。

四、未來的世界

未來的世界只有中國具備了充分開展下一輪現代化的條件。現代化的動力機制就是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需要具備充分的條件才能開展。

第一:市場

數字化和智能化是現在前沿的東西。現在所有的產業只有數字化和智能化,才能夠往前發展。 數字化、智能化需要數據,有足夠大的市場才有足夠大的數據。曾經日本在20世紀70-80年代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現在日本的創新就趕不上時代,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自身的市場不夠,提供不了足夠多的數據,這是比較基礎的方面。

第二:創新

五層金字塔,每一步都是創新,所有的創新都是向量。創新是有方向的,每個創新都帶有方向,是向量,它指向它所處的那個階段,標準化年代,你首先就要指向標準化,進入標準化的東西,再創新那麼你是指向批量化,它是朝著這個方向。創新可分為不同方向,一個方向是順應動力發展的創新,有的時候創新只能朝向另外一個方向,它不是一個代表著未來趨勢的創新。比如美國想把工廠搬美國,企業全都不願意幹,因為這是提高成本,並且沒有簡圖,沒有未來的模式。所以,不是創新是反動的創新就不存在,它也是存在的。

第三:資本

資本也有兩個方向,一種情況叫資本形成,另外一種情況也可以叫做資本退化。

資本在金本位制時代勉強可以理解成,來自於作為錢使用的那些珍貴的資源,比如黃金、白銀、銅,而事實上經濟學課本里關於什麼是錢,是參照著拿黃金、白銀、青銅實際存在的東西作為錢來用的模型來寫的,實際這個模型是不對的,尤其是在金本位制已經不作為世界貨幣體系的基礎之後那更是不對的。現代是個信用貨幣時代。

什麼是資本?資本的形成實際是信用的形成過程。信用是一個公司組織或個人說他要做什麼事情,未來每一步要做到什麼程度,相應的只要是能兌現的,就會產生未來現金流,這就是信用的形成。有的時候給你一個信任,它就是信用的形成。比方說信用卡,信用卡由於信用,它同時也是信任。比如給你5萬元額度,你就可以幹5萬元這麼多的事情,或者買5萬元這麼多的東西。10萬元的額度就是幹10萬元事情的意思。這就是信用。

信用是在資產負債表的兩端形成的現代化的未來,某種程度上可以取決於創新是不是在擴大。大的創新,指向標準化分了幾步,發展到現在智能化趨勢的創新,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有自己的資本形成能力,不需要別的國家的資本,比如別的國家貨幣扮演本國貨幣角色。

現代化序列,就是從標準化發展到智能化序列的國家和社會。進入現代化序列的國家就分為新的動能和舊的動能。舊動能是怎樣失速的?如果你這個國家不能夠在創新、市場和信用形成(資本)三個方向上,往擴大方向行走的話,這個國家一定創造不了下一階段的現代化,至少引領不了,它要想創造也得是先創造了下一個階段現代化國家給它輸入。中國是有完全的充分能力。通過舊動能是怎樣失速的,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中國是全球新動能最有希望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有希望的地方,甚至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

真正衡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看能不能夠促進這個國家朝著這個階段的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很重要的事情,並且是不斷提高的進程,不斷適應時代變化發展的,尤其是這個時代產生某些方面的變化之後,中國總體市場規模維持不變,按照現在情況來看是可以的。

因為人口紅利變成人才紅利,人的勞動技能和自身人力資本價值不斷提高,市場可以通過創造虛擬線上空間、賽博空間裡的市場,發行數字加密人民幣對應數字空間裡創造出來的數字市場,這樣的方式不斷擴大規模,能不能做到這個事情都取決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