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吼叫的情感傷害,究竟有多嚴重呢?


羅娜·雷納的朋友詹姆斯,出生于軍人家庭,父母性格孤僻,經常打罵孩子,稍有差池,吼叫和懲罰會接踵而來。從小詹姆斯就發誓,以後絕不對孩子大吼大叫。


長大後的詹姆斯成了一名高中老師,深受學生喜愛。他和妻子克麗絲組建了家庭,也有兩個可愛的孩子。


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可是隨著孩子長大,詹姆斯沮喪地發現,只要孩子亂丟東西,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像父親吼他般對孩子大發脾氣,連聲音裡都有父親的聲音。


看著孩子哭鬧的神情,他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對父親充滿了害怕和怨恨,詹姆斯陷入了羞愧和難堪中。


吼叫並不能讓孩子體會到愛與被愛的感覺,相反,孩子如果長期遭受到吼叫,會形成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而且它還會投下長期陰影。


孩子需要的不是吼叫,而是關注、安撫、規範、引導、寬慰、溫柔的撫摸,以及成功的機會。


不吼不叫,孩子才會收穫愛與改正的動力,孩子才能健康茁壯成長。


2


但每天都有太多事情讓人無法保持淡定,吼叫總是突然發生,可以說沒有吼過孩子的父母屈指可數,那如何減少吼叫呢?


首先,深刻剖析自己,找到原因。


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比如叫孩子起床,真正引發怒火的是自己糟糕的情緒。只有自己情緒穩定了,不吼不叫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接納自我情緒,溫柔待已。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所以生氣本身不是錯,它是情緒的表達,重要的是學會接納情緒,把情緒處理好後,再對事情做出回應,因為情緒是會傳染的。


例如,當遇到孩子挑戰時,主動撤離,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冷靜3分鐘,等自己平靜下來後,再與孩子交流才不會失控。


接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充滿善意,才會對孩子充滿善意。


第三:理解尊重孩子,有同理心。


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愛,當得不到時,會做出保護自己不受損的行為,孩子更多的是表現出哭鬧、搗亂、發脾氣等行為。


比如孩子寫作業每次忍不住吼他兩句寫作業不專心,結果越吼越惱火,作業越寫越晚。


後來,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關切地問,“是不是作業太多,太難,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兒子不再生氣而是高興地說,“媽,你先簽字,很快就寫完了。”


因為理解尊重,因為同理心,親子關係越來越好,吼叫也越來越少。


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第四:關注孩子情感,擁抱鼓勵。


當孩子哭鬧,讓人煩躁不安時,關注他的情感需求,給他一個愛的擁抱;當他感到沮喪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因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愛和鼓勵才能應對挑戰,心中有愛,愛才會自然流動;而鼓勵就像陽光,幫助孩子像花朵一樣綻放。


第五:簡潔表達想法,溫柔堅定。


希望孩子停止他不該做的事,或者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時,溫柔堅定的神情、簡潔清晰的溝通最關鍵。


當孩子玩遊戲太吵時,你溫柔堅定地告訴他,“我頭很痛,因為你玩得聲音太大,請你到外面去玩。”這比不耐煩地吼“吵死了,到外面去玩。”效果好得多。


“我”和“你”溝通法既能阻止罵人和吼叫,也能教會孩子理解情感,學會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為基礎進行溝通。


3


什麼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


父母給到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孩子將來就會是什麼樣。


又吼又叫不僅沒有教育作用,還會像一把鋒利的刀刃,給孩子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


父母的溫言暖語卻像春風化雨,給孩子愛和力量,讓孩子即便在悽風苦雨中也有信心面對生活。


千萬別讓吼叫影響了孩子,也千萬別讓吼叫延續到下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