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吃藥還管用的15個穴位合集!快收藏起來

很多人都看過中醫,但在大家的普遍認知中,中醫僅僅是開張藥方,見效慢。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小兒高燒不退,打了一週的點滴體溫依舊居高不下,還沒有了食慾。這些穴位,一分鐘對付失眠、便秘、牙痛、頭痛,不僅能讓你更健康,還能直接告訴你,中醫不是慢郎中!而且不同穴位的組合還可一定程度上替代藥品。

比吃藥還管用的15個穴位合集!快收藏起來

一、一分鐘見效的穴位

1、快速止咳

用大拇指的指關節壓角孫穴一分鐘,咳嗽立止

2、快速止喘

用力按壓太陽穴一分鐘可以止喘

如果效果不佳,再按壓魚際穴、太淵穴各一分鐘喘即止

3、快速降血壓

取太陽穴上一指再後一指的地方,按壓此點一分鐘(用力),血壓明顯下降,若不降,再順時針方向按揉百會穴36圈,血壓明顯下降,這對於血壓明顯過高的人(血壓200mmHg以上),可防止出現腦血管意外。

4、快速緩解心絞痛

按壓左手中衝穴(中指尖)一分鐘可緩解心絞痛

5、快速治心慌氣短

按壓左手心的勞宮穴一分鐘或按壓左手的神門穴一分鐘,均可緩解心慌氣短。

6、快速治打嗝

用大拇指的指關節按壓攢竹穴一分鐘,打嗝即止

比吃藥還管用的15個穴位合集!快收藏起來

二、穴位可替代哪些藥品

1、人中=急救調氣丸

人中是急救昏厥要穴,按壓人中可以調血氣,陰陽結合,人就能醒。人中穴位於人體鼻唇溝的中點,上嘴唇溝的上 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界處。主治癲狂癇,中風昏迷,小兒驚風

2、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藥

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側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壓左手大臂中點的孔最穴,並將頭抬起,1-3 分鐘內止血。如右鼻孔出血則反之。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

3、風門+孔最=通宣理肺散

按摩膀胱經的風門穴(位於背部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處,左右各2釐米左右之處,見下圖)加上肺經的孔最穴 (位於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通宣理肺散。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等。

4、肩井=頸肩腰痛特效穴

肩井穴在大椎穴與肩峰邊線的中點。和足底湧泉穴在同一條邊線上。頸肩不舒服時可以用拿肩井的 方法按揉,拇指和四指相對,放在肩正中,一邊捏一邊往上提,就可以讓肩部放鬆,預防肩頸疾病。肩井穴位於肩上,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合谷穴在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比吃藥還管用的15個穴位合集!快收藏起來

5、極泉穴=速效救心丸

極泉穴在腋窩頂點。操作手法:用手指彈撥左臂腋窩頂點極泉穴處的肌腱,痠麻感會訊速向手的方向放射,可以在幾分鐘內緩解心臟不適。極泉穴,放射到中指為最好,也有的放射到無名指或小指。如果不發麻只發疼,冠狀動脈可能堵塞50%。

6、中府=補中益氣丸

肺經上的中府穴(位於胸外側部,與第一肋間隙平行,距前正中線6 寸處,見下圖)。此乃中氣之府,是中氣彙集 的地方,因此為調補中氣的要穴,主治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咳等;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穴性屬土,土能生金,其補中氣之氣最強,按摩、艾灸都有顯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沖三穴就會有補中益氣的效果。

三、比滋補品還有效的穴位

1、中脘穴:

治療胃病的專家

適宜症狀: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

2、太溪穴:慢性腎病的良藥

適宜症狀:腎臟疾病,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之“輸”穴,古代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重在補腎。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對於腎炎病人,按揉後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顯減少。

3、關穴:心臟的保護傘

適宜症狀:心臟疾患,如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等,尤其對預防心梗發作具有突出效果。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處。堅持按摩一個月後,患者呼吸憋悶、心煩心悸等症狀會明顯減輕或消失。

比吃藥還管用的15個穴位合集!快收藏起來

看完老張為大家講的這些中醫內容,大家平時多瞭解養生知識,從而更加有效地防禦疾病。我是中醫老張,每天分享中醫知識,喜歡的話,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紅色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