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勁與勢:靜為動之源,勢本於無勢

名師練拳,講究“運勁”之道。陳照奎講:“太極拳的精髓,在於把每個拳勢、每個動作中的勁點、勁路搞清楚,練拳才會越練越充實。”

拳法的攻防含義是由身體語言來表達的,拳法的勁亦須是“其根在腳、行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方可稱之為拳勁。

太極勁與勢:靜為動之源,勢本於無勢

所以,欲究拳法之拳勁,必先認識“以腰為軸”的妙用道理。腰部柔而有力地運轉,將從地面反傳上來的力經腳、腿、腰,再經脊背傳導至肩臂、肘、手,拳勁方能得到落實,能夠驚絕,倘若不懂腰的妙用,縱然你有幹鉤之力恐怕也無濟於事。

一般人練拳求腰勁,也知道“由腳而腿而腰”,可是求去求來,皆因心浮氣躁的緣故,竟連腰部帶動四肢的自然之力都沒有利用到,粗看似以腰勁帶動四肢運動,實則是硬著軀幹帶動四肢運動,腰部無靈活而言,其實,學拳者只要注意兩肩、胸部、兩胯都向下松沉,氣沉丹田,利用腰部天生自然重力稍加螺旋運轉,便是善使腰勁者,且勝過拳技平平者許多。

對腰之神勁的理解,學拳者只有通過用意用氣來實現。大海在平靜時,其柔是人人都承認的,可是一起風,挾著狂風的海浪其力量之大,也是人人都不否認的,拳法的神來之力就是在腰部的自然力、人工之力的基礎上,加上意念的作用,用人的氣、勢使手眼身步法在疾速和驚炸力上達到狂風巨浪一樣的超常力量。

太極勁與勢:靜為動之源,勢本於無勢

拳法講究拳勁的同時,亦講究拳勢。

依據陰陽互根,拳家認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運動中的拳勢必須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例如在練任何一個拳勢時,欲動先靜、欲靜先動,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升先降、欲降先升,欲開先合、欲合先開,欲伸先屈、欲屈先伸,注意這種有序的配合,才能構成運動中拳勢的陰陽統一一體,動作才會協調靈活、富有生命力,才會相生成勢,如古人曰:“陰陽既生、形勢出.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拳法之勢可分兩種性質:一是人為之勢,二是天之勢。人為之勢由意念指揮調節運行,任一拳隨拳學的意念而動,快與慢,剛與柔,蓄與發,虛與實、輕與沉,全憑拳學者一念導之,一氣而運。

拳學者可從靜站樁功中體會自然而然非人力之動勢。站樁時,不是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放鬆身軀,而是全身僵硬,那是一點動勢反應都不會有。如果放鬆肩、胸、胯、膝、踝等關節和相應的大小肌群,使其重量從上至下沉到足部,形成上體輕虛,呼吸自然暢通;下部沉著,兩腳支撐穩定,肌肉張力以維持上述正確規格為度,不做任何多餘的收縮,妄動。

拳法之成是以手眼身步法運動為手段,所以運動時能得勢的多種變化,這種多變之勢,若能“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行拳走架可隨意,推手、散打可隨機而發,得著如此自然之勢,拳法便“如虎添翼”勝人就胸有成竹。

靜為動之源,勢本於無勢。動為靜之故,有活力之勢出自於無勢,所以,大靜到極處時必有大動,長時的沉默必爆發大勢。靜無之存,動勢亦存於其中;大動勢之運,大靜無亦在其中,動靜互為其根。所以,雖言其動,然動中有存於靜,雖言其靜,然靜中也有寓於動勢之活力。如此方可知勢、方可造勢,方可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