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相聲藝人的起源與發展

知道多一點,生活大不同

古代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相聲藝人的起源與發展

前言

好的相聲藝人表演的時候能夠現場抓哏,隨編隨說。如馬三立、侯寶林這樣的相聲大師,風趣幽默,俗不傷雅,諧而不厭,只要一抖包袱,保證能讓現場觀眾喜笑顏開。

舊時中國的江湖藝人把說相聲這個行當叫做“團春的”。單口相聲叫做單春;對口相聲叫做雙春;還有一種叫暗春,用帷幔圍住演員,觀眾隔著帷幔聽,不見其人,只聞其聲。

古代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相聲藝人的起源與發展

相聲這門藝術起源於北京,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康乾盛世時期整個社會比較安定,江山一統,歌舞昇平。那時候的富貴人家遇到喜慶事時都會辦堂會,請藝人來演出助興,以為體面榮光,以此招待親友。在諸多的藝術表演形式中,最流行的一種就是“八角鼓”。

相傳早期的“八角鼓”產生於乾隆年間,是駐紮在外地的滿清士兵,閒暇時間打發思鄉情緒的一種樂器。鼓體扁小,鼓面呈八角形,暗指滿清八旗,鼓旁有黃色和杏黃色的雙穗,鼓身一面有皮,一面無皮。八角鼓分為八種演奏方式:吹、打、彈、拉、說、學、逗、唱,相聲就是由此演變而來。

藝人張三祿是最早的相聲演員,他最初演唱八角鼓,是當時的名角兒。據說後來因為與別人不和離開了班子,自謀生路。張三祿演技高超,能夠見景生情,隨機應變,當場抓哏,很受各界人士的好評。他擅長“暗春”表演,能學百鳥聲,並能南腔北調,嬉笑怒罵,一人兼之。自稱其表演為相聲。

古代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相聲藝人的起源與發展

張三祿先生一共收了三個徒弟,相聲在這三個徒弟手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慢慢演變成三大流派,即朱派,沈派,阿派。三派中朱派最為著名,其代表人物叫朱紹文,也是朱派的祖師爺,他為人高尚,淡泊名利,所以人們都稱其為“窮不怕”,同業中人都很敬重他,不願直呼其名,皆稱為窮先生。

朱紹文出身於詩書之家,知識淵博,自小心思敏捷,見多識廣。他在表演的時候能

當場抓哏,隨編隨唱,風趣幽默,俗不傷雅,諧而不厭。他最令人佩服的本事是無論是說是唱,都能把觀眾逗笑了。所以知名度極高,在清光緒年間只要一提起窮不怕,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古代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相聲藝人的起源與發展

相聲朱派的傳人眾多,國內的相聲藝人基本都是朱派的弟子。像我們熟知的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劉寶瑞,關春山,馬季,常寶華,謝天榮,馬季,姜昆,馮鞏,郭德綱,于謙

等等。

舊中國時,成了名的相聲藝人都有比較固定的場子,很少像其他不同演藝形式的藝人各地流動表演。在相聲發達的京津地區,都有固定的相聲場子,名角一般受聘於這些相聲場子。以北京為例,相聲場子主要集中於天橋一帶。當時能在天橋的相聲場子裡說相聲的都是名角,有張壽臣,郭啟茹,於俊波等。

古代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相聲藝人的起源與發展

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廣播。相聲只能夠現場觀看,藝人說完相聲,觀眾要現場給錢。觀眾買票進場,也可以不花錢站在場外聽。如果你實在沒錢,還想進場子裡看的話,碰到好的夥計,說幾句客氣的話也可以進去。說相聲不怕人多,人越多越熱鬧,說相聲的藝人也高興。

每說完一段,藝人開始要錢,一般都是場子裡坐著的觀眾往臺子上扔錢,場子外的觀眾全憑自願。

民國時期,遇到豐收年的時候,即使站著的觀眾也大多往臺子上扔錢,相聲藝人把錢撿起來,會數一數多少錢,然後說:“各位看官,承蒙您賞光捧場,給小的一口飯吃,幫人幫到底,哪位再賞個臉,讓小的也湊個整數。”於是,還是會有人往臺子上扔錢。那時候,好的相聲藝人一天收入也是不少。

古代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相聲藝人的起源與發展

後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相聲行業也收到很大的影響。觀眾們還是喜歡聽相聲,有好的名角駐場,場子裡外都是觀眾,可等到要錢的時候,除了少數的人給錢,大多數人都呼喇一下全部走了。經濟好的時候,好的相聲藝人一天能掙幾塊,十幾塊錢。到了解放前夕,一天連幾毛都掙不到。從此相聲這個行業開始走入低谷,直到近幾年德雲社的崛起,相聲行業再一次迎來了它的春天。

下一期我們寫:舊中國時期的拆白黨如何放白鴿,仙人跳;用實例解密拆白黨的看家秘籍。喜歡的看官老爺關注一下唄

(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