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羊肚菌平膜什麼時候蓋?

用戶晨稀


訂閱

羊肚菌覆膜栽培技術的關鍵點是播種之後, 在畦面覆蓋黑色地膜, 起到保溫、保溼、防澇、抑制雜草、促進出菇等作用, 該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勞動力投入, 減少不利環境變化對生產的影響, 增產效果顯著。主要優勢有以下幾點:

1 保溼和防澇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樣, 對基料的含水量比較敏感。由於羊肚菌的栽培生產是在田間完成的, 整個生產過程有近一半時間屬於發菌階段。該階段的土壤水分對菌絲的生長髮育有重要影響, 而發菌的好壞直接影響產量高低。覆膜技術可有效避免土壤含水量過大波動,防止土壤水分過度蒸發, 雨水可以順著地膜, 流入溝內, 即便是長時間的陰雨天氣, 也不會對畦面上的菌絲造成損害 。

2 避光和抑制雜草

羊肚菌菌絲髮育不需要光線, 強光會抑制菌絲生長, 這是目前多采用黑色遮陽網的原因所在。羊肚菌菌絲在偏黑暗環境下發菌速度快, 菌絲濃密、健壯, 使用黑色地膜可有效避免光線對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 隨著春季的臨近, 大田內的雜草即迅速生長。待到羊肚菌出菇季節時, 茂密非常的雜草已成為蛞蝓等害蟲的棲息環境, 且影響通風、光線等, 致使羊肚菌畸形, 菌柄長, 菇腳大, 商品性變差, 同時也增加了採收難度。雜草叢生也易造成小環境高溫高溼, 誘發羊肚菌細菌、真菌病害。黑色地膜具有阻擋光線作用, 可以抑制雜草生長 。

3 加快積溫

覆蓋地膜可以縮短出菇週期, 實現提前出菇。覆蓋地膜可以加快積溫的原因在於, 地膜可以吸收太陽光熱量進而增加土壤的溫度, 同時也能有效減少地溫散失。地膜的增溫效果有助於羊肚菌菌絲在秋冬低溫季節健康生長, 促進菌絲髮育並積蓄營養, 進而拉長羊肚菌的生產期並縮短出菇週期, 提高生產種植的可伸縮性。

4 促進出菇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樣, 需要環境條件的改變而實現催菇。這裡的環境條件包括:溫度、光線、二氧化碳/氧氣濃度、水分等。首先, 覆蓋地膜有助於發菌期間保溫, 晝夜溫差波動較小, 揭開地膜可突然拉大溫差, 增強散射光照射刺激,有助於誘發菌絲分化出菇。再次, 覆膜後菌床整體環境相對封閉, 菌絲長時間處於高二氧化碳和低氧環境, 揭膜會使二氧化碳和氧氣濃度突然恢復到外界環境的平均水平, 有助於誘發菌絲分化出菇。揭膜後開始噴水加大空氣溼度,刺激出菇,水中稀釋益富源菌菇生態寶有利於菌絲吸收養分,快速出菇,增產增收。



回村小夥


栽培要點

選地 : 林地、農用耕地均可 , 要求土質疏鬆 , 排水良好 , 無積水 , 近水源。

整地 : 整理成高畦狀 , 寬 1.0~1.2 米 , 溝寬 0.2~0.3 米 , 深 15~30 釐米。

圖 3 播種覆膜

播種 ( 圖 3) : 環境最高溫度低於 20℃為適宜播種時節 , 土壤含水率宜保持在 20%~28%。由於不同土壤保水性不同 , 可用手感覺含水量 , 即手放在土壤上有涼爽感 , 用力捏可成團無水滲出 , 鬆手後手上有輕微水印 , 丟在地上可散開。每畝撒播或穴播菌種 150~250 千克 ( 溼重 ) , 採用機械覆土或用釘耙翻耕平整菌種和畦面土層 , 確保有 70% 以上的菌種被翻入土 , 覆土厚度為 3~5 釐米。

覆膜 ( 圖 3) : 在畦面覆蓋黑色、白色或半透性農用地膜 , 以黑色地膜為好 ; 地膜厚 0.004~0.006 毫米 , 寬度與畦面一致 , 覆膜後在地膜兩邊每隔 50 釐米壓一土塊 , 既避免大風吹走地膜 , 又可保持菌床一定的通氣效果。

圖 4 播種覆膜後搭建遮陽棚

搭建遮陽棚 ( 圖 4) : 遮陽棚可在播種之前 , 也可在播種之後進行搭建 , 選擇 4~6 針、透光率為 10%~15%的黑色遮陽網。長江以南地區以平棚為宜 , 平棚高度不低於 2 米 ; 長江以北地區以拱棚為宜 , 避免大風大雪對棚的損害。

養菌 : 整個養菌環節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5%~28%, 控制土壤溫度不高於 25℃ , 以免滋生雜菌 , 空氣溼度自然。

圖 5 羊肚菌發菌效果

補料 ( 圖 5) : 在環境溫度 20℃條件下 , 播種 3~4 天后 , 土層內及土層表面將萌發大量潔白纖細的營養菌絲 ; 培養 1 周左右 , 菌絲量增大變濃密 , 可進行“外源營養袋”的補料 , 營養袋規格為 12×24 ( 釐米 ) , 掀開地膜 , 將外源營養袋側面劃口或打孔面朝下扣在長有營養菌絲的菌床上 , 再覆蓋地膜。每畝地的營養袋用量為1600~2000 個。

撤袋 : 羊肚菌的菌絲將沿著劃口處長入外源營養袋內吸收營養, 補料操作後約一個月, 菌絲可長滿營養袋。

此時環境溫度也逐漸降至最低 , 待第二年春季溫度回升時撤膜、撤袋。

催菇 : 確保土壤溫度達到 8~10℃ , 採用微噴管澆水 , 時間控制在每天 0.5~1 小時 , 瀝水性好的沙壤地 , 澆水1~2 次 , 保水性好的黑壤地 , 可適當減少澆灌時間和次數 , 整體保持土壤水分在 28%~35%。增加棚內空氣溼度至 85%~95%, 1~3 天后便可出現針尖狀的菌絲扭結的原基,3~5 天后即能發育成球形原基。原基的發育速度與環境條件特別是溫度密切相關。

出菇管理 : 原基生長至 3 釐米左右的幼菇時為最關鍵階段 , 此時條件不適 , 極易造成原基或幼菇夭折。排除原基夭折生理性因素 , 如前期營養儲備不足等 , 環境條件非常重要 , 此時控制土壤水分在 25%~32%, 高於播種環節 , 略低於催菇環節 ; 保持空氣溼度在 85%~95%, 與催菇環節相同 ; 土壤溫度自然 ; 適度通風 , 菌床表面風速控制在每分鐘 20~40 釐米為宜。

採收 : 條件適宜時 , 原基生長 20~30 天可達到成熟 , 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體積不再增大 , 菌蓋表面的凹坑明顯 , 稜廓分明 , 菌肉厚實 , 手感較沉。採摘前不可噴水 , 以免影響品質。

3 注意事項

雖然覆膜具有前述多方面優勢 , 但在操作過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問題。

3.1 溫度控制

覆膜之後 , 特別是未搭建遮陽棚之前 , 天氣晴朗容易造成菌床溫度急增 , 白色地膜的增溫效果尤為顯著 , 實測可高於環境溫度 3~5℃。若長時間天氣晴朗高溫 , 易造成地膜下菌床局部高溫高溼 , 導致雜菌發生並影響羊肚菌菌絲活力。因此 , 採用覆膜技術時 , 播種時間可較常規栽培延遲 5~10 天 , 並及早搭建遮陽棚 , 在對黑色地膜使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可先使用相同厚度的白色地膜。

3.2 酌情揭膜通風

覆膜給菌床營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 , 地膜兩邊按照 50 釐米間距壓一土塊 ( 圖 4) , 一般不會發生明顯的缺氧問題。但當播種時土壤溼度偏大、播種後遇長時間連續陰雨天氣 , 造成菌床溼度偏高時 , 容易導致菌絲髮菌差或菌種不萌發、菌絲纖細等情況 , 此時可先不覆膜 , 或揭膜透氣進行調整 , 待菌絲活力恢復、土壤溼度合適時再進行覆膜。

3.3 把握揭膜時間

雖然有在地膜下菌床出菇良好的情況發生 , 但最佳的揭膜時間通常為出菇前 10~20 天 , 輔助以撤袋、通風、補水、保溼等操作實現催菇。如遇原基或幼菇已經在地膜下形成 , 揭膜應緩慢進行 , 避免因突然揭膜造成溫差、空氣溼度劇烈變化 , 引起原基或幼菇夭折。

可行的操作是先在薄膜上打孔 , 使薄膜下小環境與大環境逐漸接近 , 3~5 天后 , 再揭開地膜。整個操作過程要確保空氣溼度維持在 85%~95%。

4 展望

羊肚菌栽培是近年來才得以實現的一種新型技術 ,有別於常規食用菌栽培 , 其栽培理論還需要逐步完善和提高。當前的技術體系適用於四川、湖北、河南、雲南、貴州、湖南等中國中部、西南部和長江流域一帶地區 ;偏北的河北、山西、山東、新疆及東北地區等地 , 需要根據當地的溫度走勢確定差異化的生產方案 , 除了菌種的適應性選擇外 , 主要考慮保溫、保溼問題 , 避免或錯開冬季的長時間低溫對羊肚菌造成的傷害。覆膜栽培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 在保溫、保溼和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 生產者可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條件 , 採用覆膜技術 , 輔助生產。

[ 參考文獻 ]

[1] 何培新 , 劉偉 , 蔡英麗 , 等 . 我國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種鑑定及系統發育分析 [J].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 ( 自然


三農業態


種植羊肚菌應選擇微鹼性土壤,引進菌種接種,控制好養殖棚中的溫度與溼度,保持良好的通風,促進菌絲生長,並控制好病蟲害的發生。

一、羊肚菌生長特性

羊肚菌絲體在多種真菌培養基上都能生長。菌絲生長期間,4月及5月上旬平均溫度分別為10~11℃及13~14℃,而子實體發生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溫度12℃。子實體生長時,森林內空氣相對溼度約80%,土壤含水量一般為40~50%。羊肚菌生長的適宜PH略高於一般真菌。土壤的酸鹼度(PH)7~7.9。培育技術人工栽培一般採取菌土接種和子實體接種兩種方式。

菌土接種:在4月下旬至5月上冰凍羊肚菌旬,在羊肚菌生長良好的地塊上挖取250px見方、厚約175px的土塊,移植到與取土相似地方的穴中,然後用750px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進入梅雨季節去掉覆蓋物。

子實體接種:取子實體切成4片,埋入理想的地段。移植時子囊盤向下,四周培土,留一小部露出地面。上蓋少許葉,然後用750px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子實體接種以秋季易成活。覆膜栽培優勢如下:

1 保溼和防澇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樣, 對基料的含水量比較敏感。由於羊肚菌的栽培生產是在田間完成的, 整個生產過程有近一半時間屬於發菌階段。該階段的土壤水分對菌絲的生長髮育有重要影響, 而發菌的好壞直接影響產量高低。覆膜技術可有效避免土壤含水量過大波動,防止土壤水分過度蒸發, 雨水可以順著地膜, 流入溝內, 即便是長時間的陰雨天氣, 也不會對畦面上的菌絲造成損害 。

2 避光和抑制雜草

羊肚菌菌絲髮育不需要光線, 強光會抑制菌絲生長, 這是目前多采用黑色遮陽網的原因所在。羊肚菌菌絲在偏黑暗環境下發菌速度快, 菌絲濃密、健壯, 使用黑色地膜可有效避免光線對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 隨著春季的臨近, 大田內的雜草即迅速生長。待到羊肚菌出菇季節時, 茂密非常的雜草已成為蛞蝓等害蟲的棲息環境, 且影響通風、光線等, 致使羊肚菌畸形, 菌柄長, 菇腳大, 商品性變差, 同時也增加了採收難度。雜草叢生也易造成小環境高溫高溼, 誘發羊肚菌細菌、真菌病害。黑色地膜具有阻擋光線作用, 可以抑制雜草生長 。

3 加快積溫

覆蓋地膜可以縮短出菇週期, 實現提前出菇。覆蓋地膜可以加快積溫的原因在於, 地膜可以吸收太陽光熱量進而增加土壤的溫度, 同時也能有效減少地溫散失。地膜的增溫效果有助於羊肚菌菌絲在秋冬低溫季節健康生長, 促進菌絲髮育並積蓄營養, 進而拉長羊肚菌的生產期並縮短出菇週期, 提高生產種植的可伸縮性。

4 促進出菇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樣, 需要環境條件的改變而實現催菇。這裡的環境條件包括:溫度、光線、二氧化碳/氧氣濃度、水分等。首先, 覆蓋地膜有助於發菌期間保溫, 晝夜溫差波動較小, 揭開地膜可突然拉大溫差, 增強散射光照射刺激,有助於誘發菌絲分化出菇。再次, 覆膜後菌床整體環境相對封閉, 菌絲長時間處於高二氧化碳和低氧環境, 揭膜會使二氧化碳和氧氣濃度突然恢復到外界環境的平均水平, 有助於誘發菌絲分化出菇。揭膜後開始噴水加大空氣溼度,刺激出菇,水中稀釋益富源菌菇生態寶有利於菌絲吸收養分,快速出菇,增產增收。

二、栽培要點(覆膜鋪蓋時間):

選地 : 林地、農用耕地均可 , 要求土質疏鬆 , 排水良好 , 無積水 , 近水源。 整地 : 整理成高畦狀 , 寬 1.0~1.2 米 , 溝寬 0.2~0.3 米 , 深 15~30 釐米。

播種覆膜 : 環境最高溫度低於 20℃為適宜播種時節 , 土壤含水率宜保持在 20%~28%。由於不同土壤保水性不同 , 可用手感覺含水量 , 即手放在土壤上有涼爽感 , 用力捏可成團無水滲出 , 鬆手後手上有輕微水印 , 丟在地上可散開。每畝撒播或穴播菌種 150~250 千克 ( 溼重 ) , 採用機械覆土或用釘耙翻耕平整菌種和畦面土層 , 確保有 70% 以上的菌種被翻入土 , 覆土厚度為 3~5 釐米。在畦面覆蓋黑色、白色或半透性農用地膜 , 以黑色地膜為好 ; 地膜厚 0.004~0.006 毫米 , 寬度與畦面一致 , 覆膜後在地膜兩邊每隔 50 釐米壓一土塊 , 既避免大風吹走地膜 , 又可保持菌床一定的通氣效果。

播種覆膜後搭建遮陽棚 : 遮陽棚可在播種之前 , 也可在播種之後進行搭建 , 選擇 4~6 針、透光率為 10%~15%的黑色遮陽網。長江以南地區以平棚為宜 , 平棚高度不低於 2 米 ; 長江以北地區以拱棚為宜 , 避免大風大雪對棚的損害。

養菌 : 整個養菌環節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5%~28%, 控制土壤溫度不高於 25℃ , 以免滋生雜菌 , 空氣溼度自然。在環境溫度 20℃條件下 , 播種 3~4 天后 , 土層內及土層表面將萌發大量潔白纖細的營養菌絲 ; 培養 1 周左右 , 菌絲量增大變濃密 , 可進行“外源營養袋”的補料 , 營養袋規格為 12×24 ( 釐米 ) , 掀開地膜 , 將外源營養袋側面劃口或打孔面朝下扣在長有營養菌絲的菌床上 , 再覆蓋地膜。每畝地的營養袋用量為1600~2000 個。

撤袋 : 羊肚菌的菌絲將沿著劃口處長入外源營養袋內吸收營養, 補料操作後約一個月, 菌絲可長滿營養袋。 此時環境溫度也逐漸降至最低 , 待第二年春季溫度回升時撤膜、撤袋。

催菇 : 確保土壤溫度達到 8~10℃ , 採用微噴管澆水 , 時間控制在每天 0.5~1 小時 , 瀝水性好的沙壤地 , 澆水1~2 次 , 保水性好的黑壤地 , 可適當減少澆灌時間和次數 , 整體保持土壤水分在 28%~35%。增加棚內空氣溼度至 85%~95%, 1~3 天后便可出現針尖狀的菌絲扭結的原基,3~5 天后即能發育成球形原基。原基的發育速度與環境條件特別是溫度密切相關。

出菇管理 : 原基生長至 3 釐米左右的幼菇時為最關鍵階段 , 此時條件不適 , 極易造成原基或幼菇夭折。排除原基夭折生理性因素 , 如前期營養儲備不足等 , 環境條件非常重要 , 此時控制土壤水分在 25%~32%, 高於播種環節 , 略低於催菇環節 ; 保持空氣溼度在 85%~95%, 與催菇環節相同 ; 土壤溫度自然 ; 適度通風 , 菌床表面風速控制在每分鐘 20~40 釐米為宜。

採收 : 條件適宜時 , 原基生長 20~30 天可達到成熟 , 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體積不再增大 , 菌蓋表面的凹坑明顯 , 稜廓分明 , 菌肉厚實 , 手感較沉。採摘前不可噴水 , 以免影響品質。

羊肚菌栽培是近年來才得以實現的一種新型技術 ,有別於常規食用菌栽培 , 其栽培理論還需要逐步完善和提高。當前的技術體系適用於四川、湖北、河南、雲南、貴州、湖南等中國中部、西南部和長江流域一帶地區 ;偏北的河北、山西、山東、新疆、甘肅南部及東北地區等地 , 需要根據當地的溫度走勢確定差異化的生產方案 , 除了菌種的適應性選擇外 , 主要考慮保溫、保溼問題 , 避免或錯開冬季的長時間低溫對羊肚菌造成的傷害。覆膜栽培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 在保溫、保溼和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 生產者可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條件 , 採用覆膜技術 , 輔助生產。

掌握核心技術,種植致富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